敲山震虎 如响而应

2017-12-01 09:36:10刘礼宾
关键词:当代艺术雕塑艺术家

刘礼宾

敲山震虎 如响而应

刘礼宾

曾健勇《复乐园》 600cm×600cm 综合材料 2016

传统如何转型?一直是20世纪乃至当下中国文化领域面对的重大课题。从“形式”到“语言”,再到“主体”,是中国当代艺术界所关注问题不停深入的表现。此次《敲山震虎——中国青年雕塑家邀请展》的应运而生,正是顺天时之变的主动探索之果。

“雕塑”的概念译自西方,但在上古中国,作为工匠身份的雕塑家们已开始了对石块、泥土、木头等天然物质材料“雕”与“塑”的摸索。跨越数千年,当我们面对21世纪当代中国的雕塑创作,在20世纪大量引入西方艺术观念造成的影响之后,该以怎样的面貌激活历史的沉积,融合当下的艺术与社会思考进行深入的传统转型?

这个问题,从雕塑领域延伸开来,其实是对整个艺术界创作的质问。自19世纪中叶以来,面对国家救亡的迫切任务,“美术”等各个艺术门类被赋予“现实实用性”的工具化意义。自此,艺术与政治的服务对象紧密挂钩。20世纪80年代后,解放思想的口号伴随而来的是对“现代”与“后现代”等西方社会哲学理论的狂热追寻。同时伴随的问题是,百年来民族屈辱与经济落后等劣势带来的“崇洋媚外”心理。艺术家、评论家不约而同地向西方思想体系靠拢,依靠借鉴、模仿、照搬,期待在西方的话语体系中寻找自身地位,而传统一脉被长期忽视。

另外,当中国艺术家发现西方对东方中国的幻想可成为创作的捷径时,缺乏深厚积累的创作亦大量出现,但大量作品仍然是在西方“再现论”背景下对传统符号的照搬挪用,或是形式上的中西杂糅之作。当下中国艺术界,仍有大批作品流于形式化,一味追求西方标准化的“当代感”,认为传统即是迷信、传统均是糟粕的惯有思维大量存在。而这种对于自我传统的质疑,一部分体现出艺术从业者缺乏对传统内蕴的深入认识和研究;另一方面,也显露出对自身民族文化的自卑心理。而中国传统艺术有其自身无可替代的内涵和当下生发力。时至今日,对此发掘与转化的尝试愈显迫切。

不同于以往面对“传统”这一问题时简单的符号挪用、材料转换、图像拼接,或是现在仍较流行的、以西方抽象样式图解的风气,时下一批艺术家的创作面貌革除旧有习气,开始从自身心性入手、从材料的物性入手,将长时间浸润在传统中的自我体验、深入思考融于作品之中,将对传统文化内涵、传统艺术形式的领悟进行提炼与加工。当艺术创作从艺术家主动的自我培养到作品的最后呈现都朴素地追寻着传统的文脉时,这股传统的底蕴会自然生发而出,不再借助于浮于表面的各类符号堆砌,也不再依赖于牵强附会的文字阐释。无论是当代的形式或是传统的样式,不变甚至是加深的,是作品内在的传统文化穿透力。

尹朝阳《神迹—金银山石》

当下这一深入的传统转型现象的出现,伴随着时代造就的机缘。如今年轻艺术家更具备了清醒冷静的分析能力,并保持距离,逐渐具备清晰的自我定位,可以静下心来近距离研究艺术本体。

当下信息社会的高速发展也让人们可以接触到大量以往难以想象的优质艺术资源,如品质上乘的古代名画在手机上就能清晰地浏览;大量传统文化文献上网即可随时获得。在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之下,发掘传统以适应当代国家文化软实力发展需求也是当下艺术领域所需思考的问题。触手可及的传统资源、先进的媒介技术、当今文化发展趋势营造出的良好传统文化氛围,使艺术家可从传统生根,养传统之气。艺术作品也会自然“流”出传统意味,而非像以前的艺术创作,为了传统而生搬硬套,将“传统”元素“挤”出来、“拧”出来、“抠”出来。

在深入理解传统、利用传统,进行传统转型的过程中,艺术家结合自身对于时代的反思,积极回应着传统与当下多元化的艺术思潮如何共生、传统如何焕发新的生命力、如何立足于传统创作中国当代艺术等问题。

此次展览将目光集中于部分在当下雕塑语言的传统转型方面具备一定品质的艺术家。八位艺术家对于自己心性的修炼,是其作品进行有效的传统转化的基础。无论是出于自身的宗教信仰,或是长期临摹宗教雕塑壁画的影响,还是对传统山水画论的研究以及对文人画的借鉴,或是针对民间传统雕塑工艺的理解,他们均能从传统中汲取营养,融于自身创作。不仅在师承方面显示出了深厚的雕塑技能,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上,他们也能结合自身状态、经验与思考,摒弃浮躁之气,将传统与当代艺术融合,超越了对当代艺术的西方单一定义,也超越了将传统看作民俗艺术或是迷信思想的简单思维模式。

此次展览呈现的作品,在空间上具备更多的可能性。作品独特“场域”的形成,将艺术家对于传统与当代的理解弥漫于其中。除了作品的本身意味,观者在展场观展时更能发现特定时空中自身潜藏的多种文化基因。八位艺术家将在传统文化引导下对自我心性的磨练之外,进一步探究雕塑语言的“物性”。将物性与心性相交融,呈现出一种气韵贯通,但有别于当下西方类型雕塑或是传统雕塑的独特面貌。

虽然当今对于传统的普遍认知还有待于继续深入,在尚未明确中国当代艺术的前提下,如何定义传统与当代的界限?何为评价二者融合的标准?也仍悬而未决。但新的传统转型趋势已无法忽视。增强对自身传统的自信、真正进入传统、沉静下来领悟传统内涵可能还需要时间的宽容。中国传统文人画家在“慢”中品味天地自然,体会俯仰之间的一招一式。当今的艺术创作,期望也能在“慢”中激发出超越日常经验的全新状态。

本次《敲山震虎——中国青年雕塑家邀请展》旨在敲传统之山、敲当代之山、敲浮躁之山,在当下传统转型的开端,震勇猛之虎、引蛰伏之虎、醒沉睡之虎。以期与各位艺术界同仁共同探讨这一话题。

仇越《睡》树脂铜箔2016

黄智涛《父女》香樟木 2009

刘戎路《与直径一米的圆盘》铸铜135×135×94 2016

杨淞《垦》1

郅敏《天象四神-朱雀》陶瓷、金属 620×150×220cm 2017

猜你喜欢
当代艺术雕塑艺术家
当代艺术看得懂
巨型雕塑
我的破烂雕塑
写实雕塑
好孩子画报(2019年3期)2019-04-28 12:07:52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2018年3期)2018-06-11 15:31:46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2018年2期)2018-06-06 16:26:48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2018年1期)2018-06-05 16:55:48
从苏绣能否成为当代艺术谈起
BIG HOUSE当代艺术中心
现代装饰(2017年1期)2018-01-23 03:31:05
关于当代艺术市场的思考
丝路艺术(2017年5期)2017-04-17 03: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