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编辑部
聚焦时代新思想 踏上产学研新征程
本刊编辑部
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标示出新的历史方位,中国将迎来一个经济科技社会发展的新的增长期。
“创新是从根本上打开增长之锁的钥匙。”产学研合作作为国家协同创新战略环节中的重要一环,在推动创新驱动战略实施、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目前我国的科技人才规模、每年的研发投入和科技成果产出量虽然均居世界前列,但是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却远低于美、日、德等国家,每年新增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3万多项,其中应用于实际生产并产生经济效益的只有10%-15%。科技发展滞后、创新能力不足、创新机制不活等依然是我国科技创新的制约性因素和突出短板。
“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 进入新时代,产学研各界要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加强关键共性、前沿引领、现代工程和颠覆性技术创新,完善支持创新创业的政策体系,促进产学研更加紧密融合;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认清现实,探索新路径、新模式、新经验,积极推进科技体制机制创新,集聚创新优势,释放创新红利,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成果进一步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为我国的协同创新开辟新局面。
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步伐,管理体制改革是重中之重,更是构建产学研一体的大科技大创新发展格局的重要突破口。综合分析来看,体制机制问题仍然是制约我国创新发展的主要瓶颈。要围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一基本要求,统筹推进科技、经济和政府治理等方面体制机制改革,确保政府决策、市场导向、金融助推、人才支撑、科技成果转化激励等方面体制机制改革有机衔接、良性互动,建立总体布局合理、功能定位清晰、符合我国现实国情的创新体制机制和管理制度,形成多元参与、协同高效的创新治理格局,着力打通经济科技转移转化的通道。
推进科研院所和高校改革。科研院所和高校是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近年来,虽然我国科研院所和高校在支撑产业发展、服务经济建设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但仍然存在内生创新动力不足、科研成果产业化模式单一、人才流失严重等问题。要以体制机制改革激发科技创新活力,进一步深化科研院所改革,围绕产业链布局学科专业链,鼓励产教学研深入融合,扎实开展应用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要充分发挥应用型大学在创新中的独特作用,重点建设好一批应用型工科高校,为地方产业发展提供一线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开辟产教互动、创新发展的高等教育全面深化改革新局面。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企业是衔接科技与经济的主体,更是推进科技创新的主力和主角。当前我国企业存在着创新投入不足、整体创新能力和水平比较低等问题。这就要求政府、社会、企业等各主体共同发力,努力发挥国有大型企业的创新优势,充分激发中小型“瞪羚企业”的创新活力,积极挖掘小微企业的创新潜力。要把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作为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技术基点,推进各领域新兴技术跨界创新,构建行业一流、面向国际的研发平台,集聚业务水平精湛的创新人才队伍,创造更多核心技术和品牌。要重点解决好“最后一公里”,着力完善成果转化的市场体系和服务体系,加速科研成果向市场转化,激发企业不断做优做强做大。
促进教育、科研与经济、社会的密切结合。打破分割,充分汇聚国内外创新资源,加强各类创新主体在技术、人才、平台、资金和管理等方面的合作,推动企业、科研机构、高校、社会组织、创客等主体协同创新,深化产学研、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的紧密结合,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深度融合。企业、科研机构、高校要沟通对接、有机互动,健全创新成果收益相关方交流互动机制,推动产学研合作更系统、更紧密、更持久;各有关部门也要积极为企业与科研机构牵线搭桥,拓宽产学研合作的广度和深度。要加快完善科技成果使用、处置、收益管理制度,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让机构、人才、装置、资金、项目充分活跃起来,形成推动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
新时代鼓荡起新征程的风帆。科技界和产学研界是新时代创造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新时代历史的创造者,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旗帜,永不僵化停滞,勇于变革创新,创造新时代的万千气象,为建成创新型国家和实现“两个一百年”的伟大目标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