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耀辉(1.渭南职业技术学院 丝路经济研究所,陕西 渭南 714000;2.新疆社会科学院 博士后工作站,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陕西省经济发展质量评价
宋耀辉1,2
(1.渭南职业技术学院 丝路经济研究所,陕西 渭南 714000;2.新疆社会科学院 博士后工作站,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通过构建经济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陕西省经济发展质量水平的动态变化情况。从经济增长的有效性、稳定性、持续性、福利性四个维度展开实证分析。结果显示,2005—2015年陕西省经济发展质量指数呈不断上升趋势,且与社会福利、成果分配等指数变动趋势相近,社会福利与成果分配、环境治理形成陕西省经济发展质量提升的主要影响因素。依据实证分析结果,对陕西省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不合理因素进行梳理,得出产业结构不合理、城市化水平不高、城乡收入差距较大、环境保护投入不足等问题,从产业发展、结构调整、收入分配、环境治理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经济发展质量;指标体系;综合评价;陕西省
经济新常态下的背景要求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特别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过多关注GDP增长速度转向注重经济质量提升。对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经济发展不但指经济总量的增加、人均实际收入的增长,而且还表现在质的方面,即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的发展过程[1]。
陕西省自西部大开发以来获得较快发展,特别是“十二五”以来成为带动我国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从经济总量上看,陕西省经济实现了较快增长,但很长时间以来受政策和市场机制等方面的约束,经济的较快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形成以能源与矿产资源开发、传统工业为主的粗放型特征明显的增长方式。因此,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是陕西省面临的一个重大任务。
关于陕西省经济发展质量研究的文献数量相对较少,梳理对陕西省经济发展评论的文献主要集中在金融发展、信息产业、高等教育、文化产业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能源开发投资对陕西经济发展的影响、经济发展模式与对策研究方面。郑维校对陕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和思路进行了研究,认为应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等[2];纪向岚通过投入—产出分析,认为能源开发对陕西经济发展有着很强的促进作用[3];张晓宁从三次产业相互依赖的关系进行研究,认为三次产业之间的协调推进对陕西经济增长有较大贡献[4];石林等认为区域循环经济模式是陕西按照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5];蒲晓晔对步入新常态经济发展期的陕西经济发展的供给动力结构进行了研究,并提出发展目标[6];还有一些学者如张宝通[7]、黄旭东[8]、贾或[9]、杨松茂[10]等分别从地域文化、投资规模、旅游产业、环境质量等角度对陕西经济发展进行了研究。
总体来看,目前尚缺乏系统性评价陕西省经济发展质量状况的研究文献。本文借鉴严佩[11]四个维度指标,从经济增长有效性、稳定性、持续性、福利性方面分析指标体系,利用多维指标来综合评价陕西省经济发展质量效果,根据评价结果分析该省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指标变动趋势,并对该省经济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根据经济发展质量内涵,结合新常态下陕西省经济发展的要求,本文基于四个维度视角构建了评价陕西省经济发展质量的指标体系(表1),包含4个一级指标和27个二级指标。
表1 经济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3.1 主要经济指标比较
2015年陕西生产总值为18171.86亿元,占全国比重的2.7%,在全国位于第十五位,在西部位于第二位;生产总值增速同比增长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9%),在全国位于第十七位,在西部位于第九位;陕西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1%),在全国位于第十九位,在西部位于第九位;地方财政收入2059.87亿元,占全国比重的2.5%,在全国位于第十八位,在西部位于第三位;地方财政收入增速同比增长12.1%,在全国位于第七位,在西部位于第二位;固定资产投资18231.03亿元,占全国比重的3.3%,在全国位于第十二位,在西部位于第二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同比增长8.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在全国位于第二十六位,在西部位于第十一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578.11亿元,占全国比重的2.2%,在全国位于第十七位,在西部位于第二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同比增长11.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7%,在全国位于第十二位,在西部位于第六位;进出口总额305亿美元,占全国比重的0.8%,在全国位于第十八位,在西部位于第四位;进出口总额增速同比增长11.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8%,在全国位于第五位,在西部位于第四位。
从上述六大指标比较来看,指标总量不高,除生产总值与固定资产投资外,其余指标都位于中下游水平;从六大指标增速看,除固定资产投资外,其余指标增速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总体上处于全国上游水平。目前,陕西省经济发展正处于追赶超越阶段。
3.2 陕西省经济发展质量的经验描述
西部大开发以来,陕西经济发展较快,2010年陕西省人均生产总值突破4000美元,达到4008美元;在“十二五”期间,陕西省又分别突破了5000美元(2011年)、6000美元(2012年)、7000美元(2014年),2015年达到7721美元,是“十一五”末的1.8倍(图1)。陕西经济运行总体呈现稳定上行特征,生产总值保持较快增长态势,成为拉动西北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图1 陕西省人均生产总值
从陕西省的产业结构来看,2005—2015年陕西省的第一产业比重呈下降趋势,近年来维持在相对较低的0.09水平上,比2000年的0.143有着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比重2015年达到0.515,与2005年的0.496相比稍有增加,说明陕西省的第二产业从“十一五”以来经济地位并没有获得较大的提升;2015年第三产业比重达到0.397,与2005年的0.393相比略有增加,说明陕西省的第三产业发展虽然为地区经济发展转型注入了活力,但是还远远不够。从近些年非农产业所占比重来看,陕西省2015年非农产业比重达到0.912,相比2005年增加了0.023,说明农业在陕西省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在下降,而工业与服务业的增长贡献率在缓慢提升。
2005—2015年,陕西省经济呈现波动较大的增长态势,经济波动率最大达到17.1%,而通货膨胀率相对平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变动不大,2005—2015年价格平均指数与2005年101.2的数值相近,说明陕西省“十一五”以来通货膨胀率基本平稳。
从居民生活来看,2005—2015年陕西省的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有较大增加,由人均18.54m2增加到31.3m2;农村居民由26.01m2增加到42.6m2。城镇居民收入稳定增加,2015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6420元,较2010年增加了11077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1.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689元,较2010年增加了4212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4.2%,说明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提升。
自2009年以来,陕西省能源消耗总量增速下降,在2011年增速呈现出回落态势。由于能源加工转换效率提高,单位GDP能耗不断下降,工业废弃物排放量也得到一定的控制。近年来,陕西省对工业污染的治理投资总额基本保持平稳,新常态下陕西省的发展应更加重视环境治理,加大对环境治理的投资力度。通过对近十年来陕西省经济发展质量的经验分析,从人均生产总值、产业结构变动、经济增长波动、人均收入变化和环境治理情况可见,陕西省和全国经济发展正同步进行,因此从经验分析得出陕西省的经济发展整体状况良好。
4.1 指标数据标准化
对陕西省经济发展质量进行综合评价,首先要对逆指标进行正向化处理。本文对所有逆指标均选择倒数形式处理。其次,对指标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考虑到标准化的指标数据无量纲化处理无法反应各指标变异程度的差异,不适合多指标的综合评价[12],因此,本文选择均值化法对指标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一是可保留指标变异程度的信息,二是可包含指标间相互作用程度的信息。
4.2 评价方法
本文运用熵值法理论模型对陕西省经济发展的质量进行综合评价。首先,确定指标权重。经济发展质量评价是一个涉及多因素的综合评价体系,需要依据区域的阶段性特征分析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影响系数即确定指标权重。为了尽可能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使指标权重的确定更具科学性、合理性,本文运用客观赋权法中的熵值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在信息分析系统中,信息熵可以度量信息无序程度,信息熵越小,说明信息的无序度也低,信息的效用度越高,则指标权重也越大;反之亦然。因此,可以根据信息熵所反映的系统信息有序度和效用度,对指标客观赋权,进而做出综合评价。具体计算公式为[13,14]:
数据标准化处理:
(1)
式中,rij为标准化后的指标值;xij为指标实际值,i=1,2,…,n;j=1,2,…,p;n为研究对象数;p为具体指标数。
指标同一化j处理:即计算第j项下第γij项指标所占的比重:
(2)
指标信息熵值ej:
(3)
计算指标效用度值dj:
即dj=1-ej
(4)
确定指标差异系数hj:
(5)
确定指标权重系数ωj:
(6)
计算综合评价指数:使用同一化后的评价指标具体数值以及与其相对应的权重,构建经济发展质量评价模型,可计算出陕西省年度经济发展质量综合评价指数,公式为:
(7)
式中,Zi为经济发展质量综合评价指数;ωj为指标权重;γij为各项指标的同一化后数值。最后进行结果分析,运用熵值法,我们可计算得出一级指标的权重(表2)。
表2 权重结果
根据结果看出,在2005—2015年陕西省经济发展进程中,经济增长持续性对陕西省经济发展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单个权重达到37.05%;经济增长稳定性和经济增长福利性这二项指标权重之和约50%,可见对陕西省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至关重要;而经济增长有效性这一指标权重超过13%,在研究期内对陕西省经济发展质量提升有着较大程度的影响。利用陕西省经济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中相应指标的权重,可测算出研究期内陕西省各年经济发展质量的综合评价指数值(表3),并描绘出陕西省经济发展质量综合评价指数的趋势图(图2)。
表3 陕西省经济发展质量综合评价指数
图2 陕西省经济发展质量综合评价指数变动
图3 陕西省经济四维指标值变动
2005—2015年陕西省经济发展质量综合评价指数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前期阶段出现小幅振动,与经济发展情况相符,但“十一五”期间经过结构调整和发展探索后,陕西省经济呈现出结构得到优化和发展质量得到提升的势头(图3)。2005—2009年,综合指数不断调整,反映这一时期陕西省经济发展正处于结构调整和徘徊阶段。2009年以后,综合指数趋于稳定上升,说明“十二五”时期陕西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了显著成效,经济发展质量不断提升,其中经济增长的持续性、福利性取得的效果尤为突出,是陕西省经济发展质量提升的重要因素。
对陕西省2005—2015年经济发展质量的测度结果表明,近年以来陕西省经济在数量较快增长的同时,增长质量也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提升。陕西省经济发展质量综合指数十年期间的变化趋势与增长持续性、增长有效性、增长福利性三项指标指数的变动趋势呈现一致,特别是与经济增长持续性保持高度一致。但这并不说明陕西省经济增长的效果、社会成果与福利分配状况以及生态环境、能源消耗已经处于最优的状态,只是相比较原有的基础状况取得了进步,在各指标指数上体现为综合评价值的增长。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对陕西省经济发展质量综合评价指数上升也起到重要影响,当经济增长出现较大波动时,经济发展质量综合评价指数上升趋缓,反之上升加快。
目前陕西省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阶段,居民生活质量有了较大提高,特别是农村地区的收入分配与社会福利得到高度重视,是促进陕西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但陕西省仍然存在全社会福利覆盖面较低、福利水平偏低、城乡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等问题,还有一定数量的贫困人口,社会原有矛盾还没有完全化解。因此,陕西省要实现长期稳定发展,应着力完善全社会福利与收入分配制度,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具体来说,要重视收入分配过程的平等程度,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同时应着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注重为城乡低收入群体提供更完善的社会保障服务。
陕西省经济发展质量提升的另一重要因素是着力降低能源消耗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2005—2015年,陕西省单位GDP能耗呈下降态势,到2015年下降到0.685t标准煤/万元,较2005年下降了约1/3,说明节能降耗措施取得效果,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显著。虽然陕西省经济发展中的能源消耗在降低、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但如何进一步提高资源转换效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依然是陕西省未来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为了实现陕西省经济的可持续性增长,应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发展绿色产业,积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空间,增强创新能力,提升全社会自主创新意识。
陕西省2005—2015年经济增长有效性对经济发展质量综合评价指数的贡献较低,期间有效性指数只有略微增长。这是由于产业结构不协调、劳动力增长、投资成本过大和出口较弱等问题导致经济增长效率指标过低。在新常态下,我国经济转型的主要任务是结构优化,特别是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处于失衡状态,资源型工业比重过大、现代服务业比重较低,二元经济结构依然存在。受城乡收入差距较大、国内消费比重低、投资效益不高和市场机制等影响,陕西省国内销售总额较低、投资与消费结构失衡,这也是经济增长有效性指数上升缓慢的原因。因此,陕西省要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投资与消费协调发展,调整产品出口结构,通过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陕西省2005—2015年经济增长稳定性对经济发展质量综合评价指数的影响也是较大的,其指数变化范围在0—0.4之间,但在2005—2009年间指数波动幅度较大,对经济发展质量产生了不利影响,即通过提升经济增长稳定性挖掘国民经济发展潜力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由于供需结构、产业结构、国家经济政策等会对经济增长的稳定性产生影响,而经济增长稳定性又会通过各种途径对经济发展质量带来影响,因此陕西省经济在未来发展中应着力协调与平衡经济增长的各个方面,最终确保经济稳定增长。
西部大开发以来,陕西省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经济总量已攀升到全国中上水平,经济结构、城镇化水平、社会保障到环境保护得到了较快发展,处于西部地区前列。但各项指标数据相比较东部发达地区还有较大差距,发展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与需要改进的地方。这些问题从根本上制约着陕西当前经济发展,对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5.1 产业结构不合理
陕西省的发展主要是依托能源产业、资源型工业和加工制造业,在经济发展中各行业知识结构较简单、综合素质较低的就业人员占比大,高科技产业所占比重不足。陕西省第三产业发展与西部地区相比虽然存在明显优势,但总量却未超过第二产业,与发达国家产业结构标准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同时,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各行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现代金融业、现代物流业等新兴服务业发展不足,传统服务业占据重要地位,以满足社会基本需求为主,劳动力素质局限于简单劳动阶段,主要是劳动力规模的增长,发展仍处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阶段,因此整个产业发展面临劳动力总成本不断上升等问题。在经济新常态下,不仅是东部发达地区,中西部地区经济转型升级都要求经济结构调整要摆脱依靠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阶段,应当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加大经济发展中新技术、新方法与知识创新的比重,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发展,改善就业结构,解决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用工难”的问题。
5.2 城镇化水平有待提高,收入差距有待缩小
城镇化水平提高和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已经成为近些年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在经济发展质量的测算中已经反映出城镇化水平与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占据重要的份额,这说明“十一五”以来在陕西省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城镇化水平与城乡居民收入逐渐提升,并且成为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力量。但是陕西省的城镇化水平与发达国家或地区相比显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同时经济总量增长,城乡居民收入也要进一步增长,特别是有待进一步缩小城乡收入分配差距。目前,陕西省依然存在着收入两极分化的态势,欠发达地区城乡二元差距更为明显。
我国城镇化发展水平基本上是东部地区优于中西部,在陕西省也存在着关中地区城镇化水平整体上高于陕南和陕北地区。从城镇化水平看,陕西省南部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较落后、城镇居民文化水平较低、社会福利水平低、科技落后、创新能力低,成为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塌陷区”,而陕西省北部城镇资源型特征明显。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其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是相辅相成的,北部城镇正处于补缺型的城镇化发展阶段,是对城镇化过程中的不足提出相应的补缺措施。新型城镇化建设可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同时经济发展转型也可以推动城镇化建设,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的实施将促进陕西省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
从陕西省的居民收入分配角度看,最明显的收入差距就是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以城乡居民收入比看,2015年陕西省达到3.04的水平,并且城乡居民收入指标都揭示出城乡收入之间有较大差距。此外,陕西省地区间、城市间收入差距也很明显。一方面,在关—天经济区发展规划推动下,加上政策的倾斜,加大了陕西省内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差距,关中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居民收入水平也高,而陕南经济发展水平低,居民收入水平也低;另一方面,“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加强了关中地区经济重心的地位,进一步加快了关中地区的经济发展,随之居民收入也将进一步提高。从收入分配角度分析,陕西省依然存在着阻碍地区持续发展的不利因素。
5.3 降能耗与环境保护需进一步加强
通过对2005—2015年的数据分析,发现陕西省经济发展质量提升中能耗下降与生态环境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由于资源使用效率的提高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带来经济发展质量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资源消耗强度依然较高,有害物质排放较为严重。虽然环境治理投资有较大增加,但原有的以资源型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方式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而依靠消耗资源和牺牲环境保持高增长是不可持续的增长方式,是以降低生态环境承载力为代价的传统经济增长方式。
传统的低技术、高消耗的资源利用方式使社会经济发展降低了生态环境承载力,使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变得不可持续。尽管环境保护工作受到政府的重视,但环境保护往往在地方经济发展中只能服从于地方利益增长这个大局。高能耗行业产值依然占据陕西省经济总量的较大比重,单位GDP能耗虽然呈下降趋势,但能源消耗总量却一直在增加。因此,陕西省的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依然是“十三五”时期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如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发展资源节约型产业和加强环境治理是陕西省经济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面对的重大挑战。
对陕西省2005—2015年经济发展质量的测算结果说明,近些年陕西省在经济总量迅速攀升的同时,经济发展质量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主要是由于社会福利增长、收入分配进一步合理化、经济增长持续性和生态环境治理的共同效果,但并不说明陕西省社会福利变化、收入分配状况、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和环境治理状况已处于最优状态。本文对当前陕西省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阐述,同时在测算结果中显示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进程可以促进陕西省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说明有高级化发展的必要性。
6.1 加快产业升级
陕西省在“十三五”期间应着力以发展新型工业化、现代服务业为主要目标,以促进产业升级为抓手,以技术创新为支撑,以提高资源转换效率为手段,加快产业升级、优化产业结构,使产业结构高级化发展成为推动陕西省经济发展质量提升的主要力量,同时也为促进陕西省经济稳定增长提供支撑。
6.2 提高社会福利水平,缩小收入差距
陕西省在经济发展的福利变化与居民收入分配上,首先应着力推进全省特别是落后地区社会福利应由补缺型向兜底型转变,促进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由特定的贫困人口向社会残疾人、老年人和困难家庭转变,由城市区域向农村推进,加快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建设普惠型的全社会福利体系。在居民收入分配方面应注重初次分配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应重视二次分配中收入分配的平等程度,特别是关注城乡收入差距,着力化解利益矛盾,促进城乡联动发展。
6.3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
陕西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然要与环境治理相结合。“十三五”期间以及未来,陕西经济发展面对的重大挑战不仅是自然资源减少、社会成本上升、人才资源短缺,还有环境治理投资的上升。因此,陕西省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要与环境治理紧密结合,走出一条不破坏资源和环境的绿色发展道路[15]。这一战略要求发展资源节约型产业,以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发展,减少污染,增加社会福利。从长期发展看,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发展,也是不可能提供高质量的增长和社会福利。
陕西省未来经济发展应当注重增长质量,要兼顾产业结构升级,实现经济平稳增长、社会福利增长和资源效率增长,使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特别是产业结构调整是继环境治理之后促进经济发展质量提升的又一重要力量。在新常态下,陕西省经济要抓住发展机遇,发挥后发优势,以取得新的突破。
[1]许永兵.河北省经济发展质量评价——基于经济发展质量指标体系的分析[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3,34(1)∶58-65.
[2]郑维校,张晓光.关于陕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考[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9,22(6)∶27-30.
[3]纪向岚.能源开发对陕西经济发展的促进效应分析[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9(2)∶5-10.
[4]张晓宁,霍丽.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效应研究----以陕西省为例[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1(1)∶159-164.
[5]石林,张艳萍,李欢.基于循环经济转变陕西经济发展方式的对策研究[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0(4)∶58-64.
[6]蒲晓晔.陕西新常态经济发展的供给动力结构优化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6,37(3)∶283-288.
[7]张宝通.地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以陕西为例[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7,20(6)∶5-8.
[8]黄旭东,张维群.陕西投资规模和速度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7,20(5)∶24-28.
[9]贾或,孔繁成.陕西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的关联性[J].企业经济,2011,(8)∶139-141.
[10]杨松茂,任燕.陕西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度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3,28(3)∶76-81.
[11]严佩,段永蕙.山西省经济增长质量评价[J].区域经济,2013,(7)∶153-154.
[12]任保平,王蓉.中国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质量评价[J].江苏社会科学,2011,(1)∶101-107.
[13]苏为华.综合评价学[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5.
[14]宋明顺,张霞,易荣华,等.经济发展质量评价体系研究及应用[J].经济学家,2015,(2)∶35-43.
[15]塔嘎塔,师谦友.陕西省城市化水平测度及时空演变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6,32(6)∶658-663.
EconomicDevelopmentQualityEvaluationinShanxiProvince
SONG Yao-hui1,2
(1.Wein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Weinan 714000,China;2.Postdoctoral Workstation of Xinjiang Social Sciences Academy,Urumqi 830000,China)
This paper studied the dynamic changes of the quality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Shanxi Province by construction of a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quality,and conducted an empirical analysis from the dimensions of the effectiveness,stability,sustainability and welfare of economic growth.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index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quality of Shanxi Province was increasing constantly from 2005 to 2015 and the changing trend was as same as that of such indexes as the distribution of social welfare and achievement distribution.It followed that the main factors which influence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qualit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Shanxi Province included the social welfare, achievement distribution and environmental treatment.Furthermore,this paper made a thorough analysis to the unreasonable factors occurred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on the basis of the empirical results,and drew the conclusions such as the unreasonable industrial structure,the backward urbanization,the income gap between the urban and the rural and the inadequate investment i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etc.Finally,the author put forward the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in many ways.
economic development quality;index system;comprehensive evaluation;Shanxi Province
10.3969/j.issn.1005-8141.2017.04.014
F127(41)
A
1005-8141(2017)04-0456-06
2017-02-13;
2017-03-24
陕西省教育厅2016年科学研究专项计划项目:“‘一带一路’视角下陕西经济迈向中高端水平对策研究”(编号:16JK2049);渭南职业技术学院院级重点项目“渭南产业结构优化问题研究”(编号:WZYZ201503)。
及通讯作者简介:宋耀辉(1975-),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人,博士,经济师,研究方向为区域发展、“一带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