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宏远
促进高校毕业生在辽宁就业的对策研究
关宏远
当前,辽宁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期,振兴发展的机遇期,从辽宁未来长远发展的角度看,要为实现辽宁新一轮振兴发展留住人才,储备有生力量,这是事关辽宁人民福祉的大事。政府在2016年提出了在辽就业率的指标,如何让毕业生心甘情愿地留在辽宁就业创业是需要政府、高校和社会共同努力研究的问题。本文通过对辽宁省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在辽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优化建议,以便为政府留住人才提供理论参考。
高校毕业生 在辽宁就业 对策研究
目前,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到了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一个地区的发展,人才是排在第一位的。近几年,辽宁省人才流失较为严重,应届毕业生留在辽宁就业创业的人数也较少,如果没有足够的人才储备,何谈经济发展和区域的振兴。所以如何将高校毕业生等人才留在辽宁就业,为辽宁经济发展蓄力,成为了振兴辽宁,振兴老工业基地的重要因素。
2016年以来,随着新一轮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战略,辽宁省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开始企稳向好,用人岗位也在逐渐增长,高校毕业生留在辽宁的就业形势日趋向好。
2017年今年,辽宁省预计有普通高校毕业生30.1万人(含省内生源18.6万人),人数再创新高,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复杂。2016年高校毕业生在辽宁就业率为63.36%。2017年,截止到6月23日,在辽就业率就已经达到了57.47%,高于去年同期6个百分点。沈阳、大连共接收省内就业人数的61.71%;其他各市共接收省内就业人数的38.29%,近2/3的大学生毕业生选择在沈阳和大连市就业。
辽宁省在促进毕业生在辽宁就业方面,出台了很多举措,开展了许多对接活动。2017年举办了沈阳地区、辽西地区、辽南地区及国企专场、女大学生专场、文史类、IT行业、医药食品行业等大型公益招聘会21场,累计邀请用人单位2650余家,提供就业岗位4.7万多个。并通过就业网站、微信及手机客户端等方式,举办全省困难家庭毕业生网络招聘会、辽西地区网络招聘周、女大学生网络招聘月等17场网络招聘活动。今年上半年,全省各高校举办分层次、分类别、分行业的校园招聘活动2490多场,邀请2.72万家用人单位进校招聘,提供就业岗位23.5万个。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在全校实施“一院一市”工程,将14个学院与省内14个地级市人社部门对接,拓展省内就业市场,目前已与沈阳、大连、本溪等市开展深入对接合作。沈阳理工大学积极与省内各市开展合作,与朝阳市共建“沈阳理工大学大学生(校外)创新创业基地”,与丹东仪器仪表产业园、鞍山激光产业园、丰远集团热高乐园等产业园区和重大项目联合开展人才培养合作,并在校园举办辽宁产业布局和重大项目宣传与辽宁产业振兴现场讲座,鼓励和引导毕业生“热爱家乡、建设辽宁”。沈阳化工大学充分发挥二级院系作用开展县域经济对接,要求二级院系深入走访省内各县区企业,每家单位新建3个以上就业实习基地,积极邀请省内企业到校招聘。辽东学院以强化省内就业为工作重点,新增建省内就业基地32家,为毕业生组织举办招聘活动200余场。辽宁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校领导分别带队走访了沈阳铁路局、沈阳地铁集团有限公司、沈阳浑南现代有轨电车运营有限公司、沈阳国际软件园、沈阳中德软件园等45家企业,为学生就业尤其在辽宁就业做了大量工作。通过走访和邀请用人单位来校招聘,成功推荐2039人就业。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新增建省内校企合作基地21家,开展辽宁省内就业专场校园招聘活动20余场,为毕业生提供省内就业岗位8500余个,人岗比例达到1∶6。
高校在专业设置上更多侧重于服务业等东南沿海地区就业前景好的热门专业,与辽宁省以装备制造、石油化工、钢铁冶炼等重工业为主导的产业结合得不够紧密,造成了省内人才市场供需矛盾。一方面,高校毕业生由于所学专业无法在省内消化,外流严重;另一方面,则是辽宁省一些支撑性行业急需的专业人才短缺。近年来,各有关高校虽然限招、停招、撤销了不适应社会需要、就业质量低的专业点和专业方向,增加了一些符合辽宁产业特点的本科专业,但受培养周期的制约,与辽宁专业紧密结合的成效还未完全显现。
省内用人单位提供薪酬待遇偏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物质基础缺乏。辽宁省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同类别岗位工资差异较大,如理财顾问、石油化工、机械制造等相关岗位,沈阳薪资为2500-3500元,杭州、成都为4500-5500元;软件工程类岗位,沈阳、大连薪资为3500-5000元,鞍山、阜新、盘锦为1500-3000元。
95后的毕业生自主意识增强,部分家庭条件优越的毕业生不急于就业,有业不就的情况增多;主动放弃就业、慢就业、选择继续考研和继续申请出国留学的毕业生数量增多;毕业生中到基层就业,到辽宁二三线城市开创事业的积极性不高。同时,学生家庭的教育成本投入较高,追求好工作、高回报,就业期望值普遍偏高。“趋利就业”、“有业不就”、“慢就业”的现象较为突出。
在保持高等教育专业设置自主性、相对独立性的同时,主动对接辽宁省行业和产业发展需求,不断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增设面向地方重点发展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专业,并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联合开展订单、定制培养,培养高层次应用人才,满足市场多元化的人才需求,有效提升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同时,还应加强产业、行业及职业发展趋势预测,合理测算劳动力市场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数量,为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结构、专业设置的调整等提供科学依据。
充分整合政府各行业部门的资源,制定促进高校毕业生在辽宁就业创业的金融政策和项目投资政策,为辽宁振兴发展积极储备人才。探索通过财政出资引导社会资本投入,设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基金。对在省内就业的大学生,可提供政府廉租房和购房贷款优惠,对创业的大学生,可提供小额担保贷款贴息、税费减免等政策。建立大学生创业服务大厅,整合中介机构和碎片化资源,为大学生提供工商注册、项目推介、法律咨询、资金筹措、成果转化等一站式服务。营商环境是重要的软环境建设,应从人才的激励、使用、发展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留住人才,实现人尽其才。
高校要做好就业政策解读,制作就业创业政策小册子,逐条逐项进行解答,让广大高校毕业生知晓政策。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大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鼓励、帮助大学生就业创业的良好氛围。宣传大学生身边的基层就业典型、自主创业典型,鼓励更多的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就业,在辽宁建功立业。
辽宁省大学生就业局)
关宏远(1984-),男,辽宁沈阳人,硕士,辽宁省大学生就业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大学生就业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