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祝云
在脱贫攻坚中坚定民族文化自信自强
史祝云
文化自信与一个国家、民族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息息相关。扶贫、脱贫最根本的是要恢复和重建贫困群众的思想文化自信,从思想文化上坚定其脱贫致富的信心和信念。云南民族文化发展滞后,加快民族文化研究,繁荣民族文化事业,在脱贫攻坚中坚定民族文化自信、强化责任担当,发挥民族文化在促进民族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施文化脱贫等方面的作用,是云南打赢脱贫攻战、与全国同步全面健康小康社会的有效之举。
脱贫攻坚 民族文化自信 恢复和重建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的本质就是人化。文化既是人类改造自然、社会的产物,也是人类改造自身的产物。一个民族对本民族文化的崇尚是对自己改造自然和社会能力的肯定;一个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决定着该民族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度。
民族文化,就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根,也是激励该民族和国家前进的动力和精神支柱。当前,举国上下关注文化自信。什么是文化自信?为什么中华民族今天会如此关心文化自信?关于文化自信的内涵,不同的学者发表了各自的看法。有学者认为,文化自信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拥有的生存方式和价值体系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影响力的坚定信念。[1]也有学者认为,文化具有民族性,不同的民族其文化的思想、载体和影响是不同的;文化自信归根到底就是对本民族文化的过去、现在、未来都持有积极和肯定的态度。[2]如此看来,文化自信比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更深厚,更能体现民族的自尊自强。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希望云南在脱贫攻坚中不能让一个民族掉队。打好脱贫攻坚战,我们已经取得了阶段性胜利;打赢脱贫攻坚战,我们还显得没有底气;如何激发26个民族4600多万云南人民的信心,要从发展和繁荣民族文化,实施文化脱贫发展战略,增强民族文化自信自强下功夫,从而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力和自信心。
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有25个世居少数民族、15个独有民族,全省人口4740万,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3.67%。千年来,由于大山隔阂,云南经济社会发展严重滞后于沿海发达地区。近年来,在中央和兄弟省市区的帮助下,云南人民艰苦奋斗,辛勤劳动,经济增速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由于底子薄,人口多,云南经济社会发展不如周边的贵州、广西和四川、重庆。截止到2016年底,云南还有360多万贫困人口,占到全国贫困人口的十分之一;特别是乌蒙山区、迪庆藏区、石漠化片区,以及人口较少民族,成为云南脱贫攻坚的“硬骨头”。摆脱贫困是云南各族人民世世代代的梦想,是新世纪最大的企盼。
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消除贫困,缩小地区、城乡贫富差距,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贫困县如期脱贫摘帽、贫困户脱贫出列,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云南省委、省政府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扶贫开发、决战脱贫攻坚战略部署,向贫困发起了全面总攻。到2016年底,云南省贫困人口已从2012年的804万下降到了363万,年均减少贫困人口110万。脱贫攻坚战取得的阶段性胜利,增强了全省各种人民对党的信任,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心和信心,对摆脱贫困充满了希望。
近年来,中央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的政策扶持、资金支持和人才支持。云南省各地抓住国家实施“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西江经济带”、“滇东城市经济圈”的重大基础,交通、通讯、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铺开;科技、教育、卫生等各项改革深入推进;贫困地区的面貌发生了明显改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16年,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000多亿元,增长8.5%,增速位居全国第6位;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4%,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000多亿元,增长19.8%,增速位居全国第三位。2017年一季度全省GDP增速达到9.9%,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个百分点,为扶贫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是,云南脱贫攻坚已经进入到“啃硬骨头”的艰难期。360多万脱贫任务艰巨,国际国内经济发展不利形势,企业效益持续下滑,经济增速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收入增加的期望,资源、环境、人才、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能不能如期完成脱贫任务,云南各族人民底气不足。需要从思想上充电加油。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生产力发展的第一要素。人心齐,泰山移。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最大优势就是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五十六个民族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够做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汇聚脱贫攻坚的强大能量。
在中央支持下,云南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构建大扶贫工作格局,凝聚脱贫攻坚合力,由中央安排了49家中央单位、2个省市、2000多家企业对云南贫困地区以多种方式进行帮扶。如上海对云南累计实施了7000多个扶贫项目,派出多批党政干部、教师、医生全面支持云南的脱贫攻坚;广东省于2016年起对云南进行帮扶,迅速启动了一批帮扶项目,切实帮助贫困群众解决住房困难等实际问题;教育部支持并指导云南省建设了一所应用技术大学,科技部牵头发起了“科技入滇”活动,中国工程院组织院士深入云南省贫困山区,帮助村民发展特色种植业;云南的扶贫工作也得到了中联部、外交部和国际友人热心帮助,省委书记陈豪出席了中联部的推介会。
虽然云南后期脱贫任务将更加艰巨,但是全省上下坚信,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关怀指导,有全国人民的支持帮助,有全省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我们一定能够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让各族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朝着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目标奋勇前进。这就是云南各族人民因党心、人心、民心而树立的民族文化自信。
据有关部门统计显示,2015年云南乡村旅游接待游客1.028亿人次,实现乡村旅游总收入971.41亿元,直接和间接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125.9万人,带动37万贫困人脱贫。云南作为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大省,具有十分丰富的民族文化。少数民族是云南的特色和优势,少数民族特有的文化是云南省村旅游可供挖掘的潜力股。但是,从目前开展的乡村旅游活动来看,以餐饮、刺绣、歌舞表演、传统建筑等为主,还没有真正展现和挖掘各民族自己的风格和特色;乡村文化旅游还没有文化的体现,没有区域性特色的展示。有学者指出,云南民族文化资源有待开发,这需要改变少数民族文化多年来在政府的扶植下承担着促进民族地区社会团结进步的政治任务,一直以文化事业建设的方式生存的民族文化发展理念。[3]云南在发展乡村旅游时,要打好民族文化牌,要在注重民族文化基础上,地方政府部门要立足本地资源,确定某一具体地域旅游特色,鼓励区域自成特色,建设一批特色精品民俗村,做到“家家达标准,村村有特色”。
近年来,云南省各地州市为贯彻落实中宣部等部门实施的“贫困地区百县万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工程”,加快推进云南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促进文化精准扶贫,完成了439个村级示范点按照一个文化活动广场、一个文化活动室、一个简易戏台、一个宣传栏、一套文化器材、一套广播器材、一套体育设施器材的“七个一”建设标准,扎实推进示范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民族电影的创作和发展,加快文化产业发展速度,“十三五”期间,云南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将立足本土,支持和加强原创,打造和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民族文化精品,巩固提升原有民族文化品牌,确保25个世居少数民族都拥有独具特色、家喻户晓的民族文化品牌。大力促进各民族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切实增加少数民族文化在对外文化交流中的比重,促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提升我省民族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云南民族地区在大力发展民族文化的过程中,积极探索一条民族文化和基层党建有机融合的新途径,通过繁荣乡村民族舞台、发挥民族文化优势、强化宣传教育引导,切实将民族文化有效地转化为党建资源和党的执政能力,走出了一条民族文化与基层党建共同发展的新路子。一是充分发挥民族文化团结和凝聚群众的作用。一些地方以正月十五彝族踏歌会为契机,引导鼓励群众自编自导花灯歌舞、彝族打歌、民间小调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以宣讲党的基本理论和方针政策,讴歌党的丰功伟绩、光辉历程,展现党组织和党员心系群众等先进事迹为主体,充分展示各族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取得的丰硕成果,既增进了民族团结,又增强基层党组织在各族群众中的号召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二是发挥民族文化引导和带领群众的作用。以服务群众为切入点,主导宣传民族文化中热爱劳动、诚实守信、与人为善、和睦邻里等传统美德,教育党员干部带头抵制封建迷信、酗酒、赌博、吸毒、歧视妇女等陈规陋习,以民族文化推动群众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群众文化生活水平提高。三是充分发挥民间文化优势,把基层党建工作与民族文化相融合,着力实施基层党建文化工程,以党建文化创建推进党的基层建设,增强了基层党建工作的生命力和吸引力。四是以民族文化为突破口,积极创新党的宣传教育工作,利用广播、宣传栏、民族歌舞等形式开展法律法规、民族和宗教政策的宣传,增强各族群众爱党爱国情怀,强化“三个离不开”思想教育,建立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
文化自信,归根结底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题中之义,文化自信本质上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和认同。[4]民族文化自信心是各族人民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过程中,逐步消灭剥削,消除贫富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不断坚定下来的。坚定文化自信,需要对中华文化有一种坚信,对中华文明有一种坚信。[5]如何坚定文化自信?坚定文化自信必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力,大力推进文化创新。[6]坚定民族文化自信,源自我们有几千年的民族文化积淀,源自我们有改革开放30多年奠定的物质基础,源自我们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援,源自我们有4600万云南各族人民的自立自强、拼搏奋斗的精神。
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民族在繁衍生息中,孕育出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成为人类文明百花园中的瑰宝,更成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内核。云南多民族的文化传统,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云南多彩多姿的民族文化为打好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悠久、丰厚、绚烂的历史文化资源,铸就了云南民族文化自信的基石。刘云山同志强调的,坚定文化自信,一方面在于我们有生生不息、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激昂向上的革命文化和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而根本的还在于有贯穿其中的科学理论指导、坚定理想信念、正确价值追求,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已经驶入可持续发展的快车道,云南人民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和期望。
当今中国人的自信源自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和近代以来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创造的社会主义文化。中国共产党人不仅用马克思主义改造了中国传统文化,提炼出了以爱国主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而且在不同时期创造了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大庆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特区精神等时代精神。习总书记指出,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综合素质,是一个国家发展活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2017年5月3日,云南省委书记陈豪到云南民族大学看望师生时指出,云南的跨越式发展需要全省各族各界青年主动担当、凝聚智慧、激扬青春;要不断提高与时代发展和事业要求相适应的素质和能力,在学习实践中培养练就真本领;要积极投身改革发展稳定主战场,围绕跨越发展中心任务建功立业;要以创新为荣、创业为责、创优为乐,争当创新创业创优先锋;要主动到艰苦贫困地区、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施展才华,带头传播向上向善的青春正能量。云南各族人民要谨遵习近平总书记和省委陈豪书记的教导,大力弘扬高远、开放、包容、坚定、担当、务实云南精神,撸起袖子,埋头苦干,努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2014年的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贵州代表团审议时说,“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精气神的凝聚,我们要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要加一个文化自信。”尽管脱贫攻坚任务艰巨,但是只要我们坚定民族文化自信,就一定能夺取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
[1]冯鹏志.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J].求是,2017(08).
[2]刘玉.浅议少数民族的文化自信与文化产业发展[J].商,2016(08).
[3]赵敏鉴.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化发展中的文化自信研究——云南纳苏彝绣产业创新发展的启示[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5(02).
[4]秦宣.文化自信实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J].求是,2017(08).
[5]胡彦.坚定文化自信的三个层面[N].云南日报,2016-8-5(7).
[6]燕爽.以文化自信建设自信文化[J].求是,2017(08).
曲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思政部)
本文系2015年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云南卫生职业教育对接扶贫攻坚战略研究”(立项编号:AC15016)阶段成果。
史祝云(1974-),男,曲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思政部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高职院思政课教学、卫生职业教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