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贞
浅谈木雕雕刻艺术
朱 贞
木雕是我国传统艺术中最璀璨的明珠之一,是当代设计师们不可忽视的设计元素之一。提倡多样化,充满了人情味儿,多使用隐喻与象征手法,大胆运用各式各样的装饰手法,结合工匠们的灵感,在构图时还吸收了许多来自自然科学和其他艺术的灵感。
木雕雕刻 艺术赏析
中国木雕作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蕴含着不同的历史意义。木雕工匠通过精心选取题材和高超的雕刻技术,为我们展现出一个个优秀的作品,传达了那个特定时期的生活状态和时代价值观、道德观等,体现出现实生活的本质使木雕艺术成为传承和展现民族传统文化的艺术手段之一。同时也表现出了对了当时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真善美的追求,寄托着美好的寓意和期待,这使人真正感受到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魅力。这一类型的题材一般有吉祥图案、神话传说故事、戏曲人物、山水花鸟、民俗风情等几大类。将吉祥图案巧妙地融入作品中,构造出一种画面,寄托着美好的祝福,蕴含了中国古代的深厚的文化、思想和情感。在木雕艺术中,有很多元素是工匠利用汉字同音或是象征性寓意的技巧将其组合在一起。吉祥元素的种类有花草类、动物类人物、传说故事、民俗民风等多种丰富的类型组成。有一些脍炙人口,被老百姓传唱不衰的历史人物故事和传说也是创作的重点,这些传说故事体现出那个时代人们的思想风貌和精神状态,它们作为人们的思想寄托被创造出来,象征了人民心中的美好愿景,传达了慈悲之情和善念。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且国土面积如此之广阔的国家,在中国的这片土地上,有秀丽的山河、俊美的草木。自古以来就被文人骚客歌颂、赞美。木雕雕刻艺术自然也少不了这一类型的题材,以祖国的大好河山为主题的雕刻作品表达出人们对祖国的热爱、赞美之情。工匠们把对养育自己的故土和家园的眷恋,笔一笔地雕刻进自己的作品里。将对美的感受表达到极致,并且用一定的技巧体现出层次感,让观赏的人体会到变化的美感和饱满与均衡的感觉,各种元素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气质,承载着含蓄的文化寓意。在雕刻和绘画艺术中找到切合点,完美的将二者融合在一起,简直是巧夺天工的技术,既符合古代人的审美,有符合当代人的审美体验。
在目前的室内设计中,木雕大多作为电视背景墙壁画、隔断屏风、窗扇等,与配色的家具相映生辉,有独特的美感和艺术体验。我国的木雕艺术品具有浓厚的民间基础风格和广泛的审美普遍性,不论是从艺术内涵上还是适用性方面都具有很大的优势,它的内容丰富具有地域特征,反映了人们的美好生活愿望。还有独具特色的一点是,现代的木雕雕刻装饰品充分利用了传统文化气息、古典审美与实用价值在国人心中不可取代的地位,还包含了中国传统茶文化、书法文化、绘画文化等多种优秀传统,使得木雕工艺品更具代表性,更能衬托室内设计的历史文化氛围。
木雕雕刻的装饰风格在中式设计上体现的尤其明显。在一个内部封闭的房间里,中式风格的空间设计讲究木雕隔断,这种设计方式的目的并不在于切断空间,而是一个过渡的方式,使用木雕隔断往往达到"隔而不断"的效果,这是中式装修风格的一个特点,给人朦胧的视觉感受,具有很强的装饰性。隔而不断的设计使空间延展开来,扩大了人的视野。同时隔断的木雕设计要与整个设计背景相呼应,体现出整个房屋风格的独特性。室内设计在木雕的运用上做到了疏密有致,把装饰重点放在背景墙及窗花的设计上,表现出一种立体的绘画效果。通过这种隔断的设计,透过镂空的窗花,可以观赏到窗外后院的美景,与房中的布置设施各相辉映,使整个房间显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
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我国的木雕雕刻艺术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雕刻方法体系和独具一格的特色。其雕刻技法十分丰富,其中包括线雕、浮雕、圆雕、透雕、微雕等几十种雕刻技术,这些技术各具特色,相互协调,对于不同的雕刻对象可以有不同的组合方式,灵活多变也是其特点之一。将木雕图案加以分解,再使用各种技法灵活组合起来,跟据一定的规律重新组合构图,将必要的元素进行分解、提取,再进行重叠、添加、组合变化,便可得到具有创造力、想象力的优秀作品了,这样的作品你有很强的节奏感和连续性,给人一种很有层次的美感,具有时代特征。线雕主要采用线刻技术,达到近似于绘画的白描效果,清新淡雅,同时也可以与彩绘一并使用,灵活度极大。浮雕是一种强调起伏感与层次感的雕刻技法,层次感主要从这一方面表现出来。圆雕使用完全立体的雕刻,没有一个完整的形体,但是从各个角度欣赏,可以得到不同的效果,取材丰富多样,富有美感。在这几种基本的雕刻技法上再加以细微的修改,便是一个成功的作品了。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人类社会的物质与精神文明有了新的变化,对艺术的追求也更加的多元化,人们希望看到更多创新的作品,所以在借鉴传统木雕工艺的同时,也要大胆创新,引入更加现代化、更具时尚元素的题材,才能够跟随时代的变化,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将我国的木雕雕刻产业发展地更加繁荣旺盛。
[1][美]乔治·瑞泽尔.后现代社会理论[M].谢立中,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2][美]吉姆·莱文.超越现代主义[M].常宁生,等,译.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5.
麒福阁木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