慨以当慷,歌以咏怀
——以曹操四言诗为例浅谈建安文学的形成背景及发展特点

2017-12-01 07:19孙旭江
长江丛刊 2017年5期
关键词:乐府建安曹操

孙旭江

慨以当慷,歌以咏怀
——以曹操四言诗为例浅谈建安文学的形成背景及发展特点

孙旭江

曹操,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在文学上也颇有建树,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也是东汉末年文坛的领军人物。他“登高必赋”,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他的特殊地位和身份,也对建安文学的繁荣发展起到了倡导和推动作用。

曹操四言诗 建安文学 形成背景 发展特点

建安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经过尔虞我诈的东汉末年,经过三国鼎立的纷争时期,直至“五马渡江”,文学的涵养和内蕴一直流传不息。它上承西汉,下开盛唐,几百年来独领风骚,也正是因为它的发展,打破了汉代几百年来文人诗坛的沉寂,开辟了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新时代,继承《诗经》《楚辞》的特色之处,承袭创新,成为我国文学的新高峰。

一、建安文学的兴起

建安是西汉末年刘氏王朝的皇帝汉献帝的年号,约从公元196年至219年。在建安时代,涌现了以曹操父子为首,以建安七子为代表的文学家群体,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十分突出,这些群体创造了一个辉煌灿烂的时代。

从社会政治条件来看,东汉末年和建安时代,由于政治上的专横、赋税徭役的加重和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促成当时阶级斗争的尖锐化,结果爆发了空前规模的农民起义。地主阶级内部各集团之间也是连年战争,地主阶级对百姓进行镇压和屠杀,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社会动荡不安的局势,冲击着每一个人,就连当时的知识分子也饱尝着战乱的痛苦,对当时的现实有着极深触的感受。建安文学所反映的对豪强地主统治罪恶的深刻批判,对人民疾苦所表现出的深刻同情,对纷乱战争造成的社会惨相的深刻揭露,都是这种社会条件的产物。

从文学条件来看,在东汉时期,民间文学便具有现实主义的传统且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乐府民歌和五言诗,还包括一些杰出的民歌和无名氏的作品,如古诗十九首和《东门行》《孤儿行》等。这些诗歌语言质朴生动,风格简明形象,反映了人民的生活和当时的社会现实。东汉末年,乐府民歌和五言诗,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达到空前丰富完善的地步,这对建安文学的内容和形式,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当时领袖的提倡,也使建安文学更为兴盛。曹操父子不单是当时的文坛领袖,更是政治的领袖人物。他们爱好文学,广招人才,曹操下令“唯才是举”,促成了一群有水准的文人共同创作,建安七子即是一例。曹氏父子招才之馀,自己亦有优秀的文学作品,加以其政治地位,对建安文学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他们喜好文学,对文士自然礼遇有加,一同从事创作,讨论文章,相处如宾如友。曹操的四言诗《短歌行》中有“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之句,反映的就是统治者对于贤才的态度。是以文学风气变得活跃,建安文学兴盛,与统治者的态度有莫大关系。

建安文学的兴起,带动了当时的文坛的发展。它深刻地批判了豪强权贵统治的罪恶和汉末腐朽政权,充分地表达了当时人民群众的疾苦和声音,从艺术的角度,反映了这个动荡而灾难的时代,具有深刻的社会现实意义。

二、建安文学的发展特点

建安时期,政治、思想和文学诸方面都产生了急剧变化,呈现出新的风貌。以曹氏父子为中心的文学家,既有政治理想和政治抱负,又有通脱的态度和鲜明的个性,他们的创作反映了人生苦短的哀叹和政治理想的高扬,极具浓郁的悲剧色彩,被后世人称为“建安风骨”。这种悲凉慷慨、华美壮大的艺术风格,表现出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集中体现了那个时代对人生价值的认识和发现,影响着建安文学的发展特点。

(一)采用乐府古题写新事

乐府原是汉代朝廷的音乐官署,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后世便把这类民歌或者文人的作品也叫乐府。建安文人普遍以乐府这一形式写作时事,不仅给古老的艺术形式注入新的活力,也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建安文学的领军人物曹操不但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著有《孙子略解》、《蒿里行》、《观沧海》、《薤露行》、《短歌行》、《苦寒行》、《碣石篇》、《龟虽寿》等不朽诗篇。曹操的诗歌,极受乐府影响,现存的诗歌全是乐府歌辞。这些诗歌虽用乐府旧题,却不因袭古人诗意,自辟新蹊,不受束缚,却又继承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例如《薤露行》、《蒿里行》原是挽歌,曹操却以之悯时悼乱。《蒿里行》是借乐府旧题写时事,内容记述了汉末军阀混战的现实,真实、深刻地揭示了人民的苦难,堪称“汉末实录”的“诗史”。“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连年的征战,使得将士长期不得解甲,身上长满了虮子、虱子,而无辜的百姓却受兵燹之害而大批死亡,满山遍野堆满了白骨,千里之地寂无人烟,连鸡鸣之声也听不到了,正是满目疮痍,一片荒凉凄惨的景象,令人目不忍睹。清人方东树的《昭昧詹言》中说:“此用乐府题,叙汉末时事。所以然者,以所咏丧亡之哀,足当哀歌也。《薤露》哀君,《蒿里》哀臣,亦有次第。《步出夏门行》原是感叹人生无常,须及时行乐的曲调,曹操却以之抒述一统天下的抱负及北征归来所见的壮景。可见曹操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歌,开启了建安文学的新风,也影响到后来的杜甫、白居易等人。

(二)抒发个人的政治理想

汉末纷繁的战乱使得当时的社会动荡不安,生灵涂炭,这些都在文人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战乱即使文人在生活中受尽艰苦,也激起了他们的政治热情,扬名后世,建功立业便成为了那个时代文人的普遍追求。

曹操的四言诗《短歌行》则是建安文学抒发理想情志特点的体现。开头四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抒发了生命短暂、时光易逝而功业未就的苦闷,其时曹操已经五十四岁,而天下尚未统一,诗歌也体现了曹操统一天下的壮志和顽强进取的精神。接下去通过思念贤才,宴饮嘉宾,因没有得到贤才而忧思不断等的描写来反映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表现诗人要像周公一样,“一饭三吐哺,一沐三握发”,招揽贤才帮助自己建功立业。整首诗带着浓厚的悲凉情调,但在深沉的忧郁之中却展现着诗人一统天下的信心。悲凉之中洋溢着慷慨,用含蓄的语言抒发了诗人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另一首《短歌行·周西伯昌》则是直接表达了诗人的理想抱负,是一个政治家胸怀的吐露。

(三)慷慨悲凉的文学精神

建安文学总体来说都体现了一种慷慨悲凉的文学精神。建安诗人处于时代的悲剧中,却敢于正视苦难的社会和人生,期盼自己建功立业,留名于万世。这种慷慨悲凉的精神贯穿于整个时代。

曹操的《龟虽寿》,融哲理思考、慷慨激情和艺术形象于一炉,表现了诗人老当益壮、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充满诗人对生活的真切体验,有着一种真挚而浓烈的感情力量。“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其时已经五十三岁,不由想起了人生的路程,有一股悲凉之意。但他并没有否定人争取长寿的努力,表达了要有永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积极进取精神,永远乐观奋发,自强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诗歌中的慷慨大气油然而生。曹操的诗,慷慨之中有悲凉,古直之中有清越,是建安文学的集中体现。

三、建安文学对后世的影响

建安作家直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而广泛地反映了动乱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苦难,展示了广阔的时代生活画面;表现了作家建功立业的理想壮志和积极进取精神,也流露了人生短促、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情绪。这些作品意境宏大,笔调明朗,风格雄健深沉、慷慨悲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色。这种“慨以当慷,歌以咏怀”的诗歌风格和以现实反映文学精神的特点,影响着后世文人的创作,这种“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现实主义风格影响着杜甫、白居易等大多数作家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这种慷慨悲凉、抒发情志的文学精神,一直贯穿于古代文学的始终。这些特色影响着后世文人的文学创作。

而作为汉末杰出的文学家和建安文学开拓者的曹操,他的乐府诗率先以旧调旧题写时事,为乐府诗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也为唐代的新乐府运动奠定了基础,在形式上他对汉乐府体制进行了大胆革新。他打破了曲辞严格的对应成规,既有严格依照旧题进行的填词创作,也有曲辞全系新创的情况,表现了充分的灵活性。曹操对汉乐府的革新拓宽了乐府文学的表现领域,给乐府文学注入了活力,在他的影响下,建安文学逐渐重视乐府诗的创作,建安时期产生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乐府诗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文人乐府诗阶段。

[1]陈寿.武帝纪[M].三国志(卷一).

[2]鲁迅.而已集.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J].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27.

(作者单位:四川省绵阳外国语学校)

猜你喜欢
乐府建安曹操
心动杀人
心动杀人
许昌市建安区举办“讲建安故事 诵爱国诗词”比赛
品读乐府
乐府、乐府诗、新乐府之间有什么密切关系?
86年冬,在建安红砖楼咏诗
山鸡舞镜
《乐府三首》
在不幸的婚姻里抱团取暖
《卑鄙的圣人:曹操》——一代牛人的炼成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