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广西 桂林 541000)
黎东明教授书法艺术浅析
张磊
(广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广西桂林541000)
黎东明教授,中国当代著名书法家,在当代书坛中,无论学识,还是艺术修养、艺术造诣堪,称当代楷模。本文从黎东明教授,艺术学缘,艺术求学之路转折点,艺术“实验”形成浑厚古拙面貌,书法艺术作品赏析。进行论述,探讨学习黎东明教授书法艺术。
艺术实验;学缘;浑厚
黎东明教授,书法启蒙于小学时期。用传统的学习书法的方法“三年柳,两年颜”从柳体入手,并强调笔画的浑厚感。积累了很多笔法。也不断的在实践“黑板报,大字报”。进入大学,在文学系学习。选修国画课,选修书法课。早期的学习,书画印都有接触。为了学习,没有条件创造条件。用“滑石粉”来刻印。在本科期间,伍纯道老师坚持不懈努力。伍纯道老师的书法教育理念思想影响了黎东明教授。黎东明教授也是伍纯道先生书法教育理念的传播者。黎东明教授刻苦努力学习打下坚实的书法绘画基础。1985年毕业留校,担任书法课教师。在品读黎东明教授的学术著作时,给我们第一个信号是学术著作涵盖的信息量特别丰富。特别是在中国古典到西方美学的研究上,涉及面极广,而且新颖、典型。把马克思主义经典引入书法批评,黎东明教授在书法批评界首屈可数。
87年去郑州观看全国第三届书法篆刻展,89年去北京观看全国第四届书法篆刻展,90年去合肥观看全国第四届中青年展。从这几次看展览,吸取了很多的经验。对黎东明教授的书法创作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在创作上更加的大胆了,思路上的打开。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转折点。正是这样的大胆尝试,促成了全国首届新人展的入展。
1993年入中央美术学院王镛工作室进行学习。王镛先生的国画山水,把书法的线条质感融入画中,线质厚实,率真,不缺灵动。字与画一样都十分轻松。轻松的用笔当中不缺失线条的厚重。黎东明教授在中央美院学习期间,逐渐形成自己的书写面目,灵动而厚重的独特的书法风格。1996年入首都师范大学书法研究院学习,师从著名书法大家欧阳中石教授。1999年毕业并获得美术学专业中国书法方向博士学位。当时首都师范大学是全国唯一的书法博士授权点,欧阳中石先生也是当时中国唯一的,书法博士导师。欧阳中石先生与王镛先生的书法艺术风格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欧阳先生是浓厚的书卷气,王镛先生是率真厚实的金石气。黎东明教授却成功的把浓厚的书卷气和苍茫的金石气相融汇。在自己的书法艺术创作中得到很好的体现,即有文人意味的书卷气,也有苍茫有力的金石气。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在思维上也有了新的认识。正如黎东明教授所说:“王镛老师,在整幅字上可以分出‘远近’的关系。干湿浓淡的配合,字大小的穿插。有立体的的感觉,从平面到立体。”运用这些新的方法进行不断的探索。尝试着临习大量的碑帖,把新的思维用到每一种字体,每一种可以用到的章法中。不断的加强书写性,精益求精。
杜威的《艺术即经验》说:“艺术家的本质特征之一就是,他生来就是个实验者……,一位艺术家必须是一个实验者,因为他不得不用众所周知的手段和材料去表现高度个性化的经验。这一问题不可能一劳永逸地得到解决,艺术家在每一项新的创作中都会遇到它,若非如此,艺术家便是重弹老调,失去了艺术生命。”黎东明教授在北京学习的时候,运用新的学习方法,大胆的进行书法的实验,虽然实验不一定会成功。创作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是还是在大量的进行创作。力争把每一个字都写到满意为止。有时会为一个字的布局而废寝忘食。齐白石《搔背图》的题词:“左边左边,右边右边,上面上面,下面下面,不是不是,正是正是。”
黎东明教授线条以碑写帖,碑帖互融,故而浑厚且流畅。书法线条组合具有抒情性。篆隶碑学线质凝重而厚实。帖学线条多表现为流畅。碑学线条的凝重厚实与帖学线条的流畅构成了一对矛盾。马克思经典学说指出,矛盾是对立统一的。黎东明教授很好地使二者统一在其书法线条之中。古拙是一种很高的艺术境界。书法家追求古拙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就是字体往上靠。第二种方法是淡化偏旁部首的概念。对创作而言要今妍还是要古拙,可以从字体的兼容上加以选择和控制。沈曾植《海日楼札丛》卷入《论行楷隶来通变》说:“篆参隶势而姿生,隶参楷势而姿生,此通乎今以为变也。篆参籀势而质古,隶参篆势而质古,此通乎古以为变也。故夫物相杂而文生,物相兼而数赜。”无疑黎东明教授就是属于前者,字体向上靠,更加的古拙。结字灵活多变,线条厚实深沉。雄壮跌宕。
“新茶画屏”对联为隶书字体。大小穿插错落有致。在字势上营造大的空间。如“新”字左边为收,右边为放。左边为密,右边为疏。特别是右边营造了一个很大的空间,与左边形成虚实的强烈对比。“宜”也是在宝盖头的下面营造了一个大空间。“画”上边放下边收,形成对比。“山”字在字内营造空间。在整幅作品中,前后的关系比较明确,前后对比明显。开头与结尾形成呼应。不肥不瘦,不露锋芒,字势开阔大气。藏而不露。正如《历代书法论文选》中 《用笔》一则中提到:“用笔不欲太肥,肥则形浊;有不欲太瘦,瘦则形枯;不欲多露锋芒,露则意不持重;不欲深藏圭角,藏则体不精神。”
[1] 黎东明.当代书法表意实践的困境及其策略[J].南方文坛.2008.广州.
[2] 黎东明.历史与未来.从王羲之现象看传统的继续与转型[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0.桂林.
[3] 孙晓云.《书法有法》[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南京.
[4] 沃兴华.《形势衍》[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