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龙胜
汉唐时期日本向中国学习的原因
李龙胜
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漫长而悠远。日本在中国大陆文化的影响下,结合自身特点,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日本文化。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又向西方学习使其成为东亚地区的强国。当西方列强侵略中国时,清代有识之士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方法,其主旨思想是落后的中国需要向外学习先进的文化,日本的成功经验首先进入了我们学习的视线,学界对日本学习外来先进文化的经验研究成果显著,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国家的发展使向外国学习先进文化,更提上了议事日程,在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中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合理吸收外来先进文化无疑是大有裨益的,研究日本超强的学习能力更具有现实意义。
汉唐时期 文化交流 中日 原因
在日本文化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自然环境因素对日本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日本位于亚洲的东部,是太平洋西岸的岛国,这为沟通和交往带来很多的不便,国内的物质资源匮乏,这些导致了日本古代社会早起的经济文化交流发展相对而言较为落后。这给日本民族的兴起和发展带来了很多困难。由于生产力的低下,导致日本内部始终没有一个统一的中央政权,各个地方形成了割据局面。日本不断的向唐王朝派遣遣唐使的做法极大地改变了这一文化落后的局面。通过唐朝先进文化在日本的大量传播,日本极度渴望打破封闭孤寂感,主动和加强对外学习交流的愿望得到了极大提升,日本内部资社会发展落后,农业、工业、商业的发展也都需要和中国建立长远的经济关系,日本在中国大陆文化的强烈影响下,潜移默化的接受中国文化,并在这种影响下主动学习大陆文化。而日本也在这种影响下受益匪浅,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只有更多的学习中国文化自己才能够不被别国所占领,所以这种学习带有切实的国家利益。在古代的中日交流历史中,经济文化交往的繁荣发展最具代表性的时期就是唐朝时期,这一时期的日本对大唐的经济文化的仰慕达到了顶峰,在公元630-838年间,日本政府多次向唐朝派出了遣唐使,基本上是贯穿了古代中国整个唐朝时期。
统治者也更倾向于向中国学习,日本统治者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维持自己的统治,避免了自下而上的政治暴乱,公元六世纪末至七世纪初,日本面临着深刻社会危机。一方面,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日益加剧,中央贵族和地方贵族为争夺私地进行着激烈的斗争,其中盘井暴动声势浩大,震惊朝廷,以致日本天皇惊叹“社稷存亡,于是乎在”①另一方面,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日益激化。统治阶级无限制地土地,恣意奴役人民,奴隶主贵族“各置已民,恣情驱使,又割国县山海林野池田,以为己财,争财不已,或者兼并数万顷田,或者全无容针之地”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安定,到7世纪初发展成大规模的人民起义,这不仅在政治上打击了统治阶级,造成了大量人民逃亡,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在这种统治背景下,当他们发现身边已有一个存在了1000年的封建国家,而且典章制度完备,自然成为了日本学习的榜样。日本统治者在学习中懂得了君舟民水的道理,更加爱惜自己的臣民。日本民族的学习能力、融合创新能力也是日本向中国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日本民族能够正确对待自身的不足,在向外的学习中取长补短,并能够虚心向中国,乃至各个国家进行学习的态度成就了他的强大。一个民族的自立自强,只向外学习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将别国的先进文化,结合本民族文化的自身特点加以融合并且改造形成自己的文化优势才是最重要的。
中国古代社会无论是从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来看,在当时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一)从政治制度上来看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封建制度,经过历代皇帝大臣们的改进和完善,封建制度犹如一根主线贯穿中国社会发展的始终,封建制度可以调用国家政府的力量解决国家发展的难题,有利于营造一个和平稳定的社会,更有利于民众思想上的统一。
隋唐的三省六部制的设置,中书、门下、尚书分管决策审议和执行,其中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书,交给门下省审议诏书的合理性,最后交由尚书去执行,政府工作的流程一清二楚;而从监察部门来看主要由御史台来负责,监察百官的言行,而监督机构的设置一定程度上是政府官员严于律己,恪尽职守;唐朝的军制,等级次序分明,调兵权与统兵权的分离,兵散与府,将归于朝,更加强了中央的集权。从“开皇律”到“永徽律”的颁布也是中国法制史上划时代的大事。此外礼仪也是在唐代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二)从经济制度上来看
经济制度上,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以小农经济为主,而日本恰恰也是以小农经济为主,所以在经济制度上存在学习的条件。小农经济能为统治者带来固定的税收和稳定的社会环境。
(三)从文化方面来看
中国封建统治的传统思想是儒家思想,其核心内容是“仁”,他维护着一个封建等级秩序,希望加强统一的日本来说,都是需要学习的内容。讲求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这无疑对于一个国家的稳定有重要的作用。因为人与人的和谐,所以社会也更加稳定。同时由于日本国内矛盾缓和,对异域国家能够开明地采取开放的政策,主动促进交往和加强文化交流,这也是造成中日文化交流繁荣的重要原因。唐初以来,从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等皆实行开放的民族政策,正是在这种开放的民族政策下,唐代出现了“胡越一家,自古未有”的局面,唐朝统治者不太轻视少数民族国家,因而也就不会歧视外来国家的人员,对他们采取了欢迎的态度。
还有重要的一点是朝鲜半岛的政治局势,使日本感受到了政治压力。由于新罗在唐王朝的支持下统一了朝鲜半岛,实力大增威胁日本,日本更需要借助维护自己的统治。
中国和日本隔海相望,为日本向中国学习提供了很好的条件,而日本的东边是一望无际的大海,所以日本必然将视野转向西边的中国。凭借天然的地理优势,日本更好地学习中国文化,同时日本内部资源困乏,在对外的贸易中需要和中国进行交流,经济上的依赖,使日本在向中国学习的时候心理上带有先天的认同感。
近代以来,随着日本向西方的学习,日本国力的强盛,甲午战争的失败使中国政府震惊,随后清政府开始了向日本的学习过程。梁启超解释了这一变化,“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正是由于中国固守传统,以前人为师不懂得变通,所以在近代会被日本所打败。虽然中国有一句古话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但是这种包容的学习精神被战争带来的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所淹没,李鸿章主张学习日本,向日本派遣留学生,学习日本的技术,本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态度向外进行了一系列探求活动。日本学者实藤惠秀著有《中国人留学日本史》,说1896年旧历3月末,13名清政府派遣的留学生来到了日本,揭开了中国留学生向日本学习的序幕。20世纪初更有大量自费学生东渡。1903年,留日学生已有1000多人。1905-1906年达到高潮,猛增到七八千人,而且学习的方向与内容也丰富了许多。由此中日交流的学习方向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这也是我们开始向外学习的开始。
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相借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在古代社会,日本积极的吸收中国文化,不但为自己的民族增加新的动力元素,也为日本文化的创新发展增添了活力,在今天我们学习各国优秀文化不在有地理因素的阻隔,而在于我们自身向外学习的动力。
注释:
①家永三郎.日本文化史概论[M]. 吉川弘文馆,1981:115.
[1]叶渭渠.日本文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2]吕元明著.日本文学史[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7.
[3]王金林.简明日本古代史[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
[4][日]安万侣.古事记[M].邹有恒,吕元明,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5](日)内藤湖南.日本历史与日本文化[M].刘克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6]井上靖.日本人与日本又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历史与行政学院)
李龙胜(1992-),男,吉林辽源人,硕士研究生,云南师范大学历史与行政学院,研究方向:世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