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靖
【中图分类号】R47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11--02
产后抑郁是产妇常见的心理疾病,因地域差异、测量工具及样本的差异,使得产后抑郁的检出率也存在一定的差异[1]。而产后抑郁症常发生于产后2-6周内,产后抑郁是产妇产后情感心境持续低落的主要表现,其主要临床表现为食欲不振、心情郁闷、易怒、且睡眠质量不佳,同时还有自杀或杀害新生儿的倾向的可能。产后抑郁不仅可影响到产妇的身心健康,还可对婴幼儿的生长发育产生不利的影响。所以,探索产后抑郁发生的原因及其社会心理因素影响,从而对产后抑郁采取有效的预防与干预措施,有效地帮助产妇及家人顺利地度过孕产期是非常重要且有意义的。
1 产后抑郁症发生的原因
1.1 自身因素。产妇的年龄、性格、怀孕形式、分娩方式、产后照顾、家庭关系均为产后抑郁发生的影响因素,应引起医务工作者和产妇家属、社会的重视[2]。特别是独生女的产妇产后抑郁的发生率要高于一般的产妇;有过不良产史的产妇其不良症状的表现要比普通的产妇严重,更容易发生产后情绪低落,从而增加产后抑郁的发生率。
1.2 生理心理因素。孕产期期间,初产妇生理经历着未有的变化,随之会影响心理发生变化,在缺乏医学知识、生产体验的状况下的初产妇多伴有紧张、焦虑、抑郁、担忧等心理负性情绪,对分娩存有恐惧、紧张等心理[3]。由于产后母体激素水平急剧下降,产妇的心理脆弱,敏感性增强,容易引发情绪波动,特别是多愁善感,从而加重抑郁症状。
1.3 社会因素。看到或接触死胎、死产婴儿的孕妇易产生精神伤害,曾经历了不良产史的产妇往往是精神高度紧张,其焦虑、抑郁、失眠等症状比一般产妇更重,更易导致产后情绪低落,是引起产后抑郁的诱发因素。
1.4 家庭因素。产后家属的冷漠,夫妻的不和睦,经济条件差,居住环境差,家里老人对婴儿性别的不正确期盼等都是产后发生抑郁的不利因素。低社会支持、高危妊娠、产前有抑郁情绪、丈夫的关心不够、有向婴儿发泄情绪冲动、由夫家人照顾产褥期(月子)等因素可以预测产后抑郁[4]。
2 产后抑郁的护理措施
在加强对孕妇孕期心理教育指导的同时,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分娩期的陪护方式,通过全方位的亲属陪护联合爱心志愿者陪伴分娩及产后产褥期指导,有利于使产妇保持稳定良好的情绪,健康、安全、愉快地进行自然分娩,正确了解并掌握产褥期的健康知识及自我护理恢复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产妇产后并发症和抑郁症的发生[5]。
2.1 孕期指导孕妇在接受常规孕检的同时,安排医院专业护士进行相对全面和系统的孕期知识普及和心理安慰教育,及时了解产妇孕期详细情况,以促进孕妇减轻紧张忧虑的负面情绪。2.2分娩期心理指导
由于分娩会产生剧烈疼痛,适时的给予音乐护理,融入于整体护理中,利用对患者身心健康有良好作用的音乐,通过背景音乐的方式,或指导患者个别选听一些乐曲,从而更好的提供一个有利于患者在精神、心理、身体、社会等方面康复的护理环境,能缓解躯体应激状态,影响个体的情绪,可解除心理焦虑的状态,促进机体自我愈合[6]。
2.3 分娩期教育及角色转换。针对性的护理方法能够显著的减少产妇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7]。主动对孕妇讲解分娩方面的知识,使其能够了解分娩过程及在这一过程中的技术,并指导孕妇产后如何哺乳、给婴儿洗澡等方法,使孕妇能够做好从思想、技能上向母亲这一角色转变的思想准备,放下心理包袱,以积极向上的心态迎接孩子的诞生[8]。
2.4 产后护理指导。产后要告知产妇多休息,注意饮食均衡并增强营养,对产妇进行维生素D剂摄入后经常晒太阳对改善产妇抑郁症状具有积极作用,维生素D补充对提高产妇自然分娩率以降低产妇产后抑郁的发生[9]。向产妇宣教进行母乳喂养,加强产后运动,最大限度地提高产妇的舒适度,降低产妇的不良情绪的危害。
2.5 产褥期及出院后的护理指导。分娩后的产妇情感脆弱,具有较强的依赖心理,需要产妇家属创造并保持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使产妇不感到孤独悲伤。亲属不仅要在生活上体贴孕妇,更要做好家庭心理疏导,倾听产妇的烦恼诉说,帮助产妇重新树立信心。
2.6 产褥期休养环境指导。保证充足的睡眠对稳定患者情绪,巩固治疗效果很重要,产妇在临睡前应给予温水泡脚,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舒适度,利于入睡,对于严重焦虑的患者,可遵医嘱给予镇静剂协助入睡。
3 讨论
产后抑郁症严重影响产妇的身心健康及新生儿生长发育,其发病因素可能与神经内分泌及心理社会因有关。研究表明,人格特征是产后抑郁症的基础,内分泌因素是其生物学基础,心理退化是其发生的心理学基础,负性生活事件增加是产后抑郁症发生的促发因素。对孕妇产前进行卫生宣教,实行导乐陪伴分娩,分娩全程给予心理情感支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能够增强产妇信心,保持身心舒畅,顺利完成角色转换。让孕产妇以一个正确的态度面对自然顺产,同时产程中导乐和家属分娩期陪伴及指導,进一步缓解了产妇因自然分娩而逐加的各种应激反应,提高顺产率,改善抑郁症的预后。
参考文献
潘莉莎.产后抑郁高危因素分析[J].健康研究,2015,05:544-545
朱珍玲,吕冬,肖曙辉,段永红,夏梅花.初产妇产后抑郁发病情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15,20:53-55.
宋小茶.分娩产妇的心理护理措施探讨[J].中外医疗,2015,28:161-163.
张颖,杜玉开.431例妇女产后抑郁情况及社会心理影响因素分析[J].医学与哲学(B),2015,07:84-86.
唐健梅,闫丽盈.亲属陪护联合志愿者爱心教育对产妇分娩方式及产褥期行为的影响[J].西部医学,2015,09:1406-1408+1411.
王晓辉.音乐护理的理论探讨及临床应用现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11:203-205.
杨冬凤.针对性护理方法对减少产妇产后抑郁的临床应用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05:207-208.
吴霞,范桂金.产前护理干预对产后抑郁症发生情况影响的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5,32:139+141.
张霞.维生素D在防治产后抑郁的疗效评价[J].中国妇幼卫生杂志,2015,05:69-7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