腮腺多形性腺瘤与腺淋巴瘤的CT影像表现对比分析

2017-11-30 15:56许元晖刘鑫刘晓峰朱松
特别健康·下半月 2017年11期
关键词:腮腺腺瘤上皮

许元晖 刘鑫 刘晓峰 朱松

【中图分类号】R7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11--01

腮腺肿瘤种类繁多,主要分为上皮性和非上皮性,良性肿瘤发病率远高于恶性肿瘤。而良性当中多形性腺瘤和腺淋巴瘤较为常见。两者之间的CT影像表现虽有较多相似之处,但也有各自的特点。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多形性腺瘤14例,男8例,女6例,年龄21--57岁,平均36岁;腺淋巴瘤6例,均为男性,年龄48--72岁,平均62岁。患者一般多无明显临床症状,发现腮腺区包块就诊,病程较长。腺淋巴瘤患者均有长期吸烟史。所有病人均经手术病理证实。

1.2 检查方法:采用飞利浦Brilliance16排螺旋CT和uCT760联影64排128层螺旋CT。所有患者行平扫加增强扫描,层厚、层距3mm,螺距0.98-1.25,120KV,120-150mA,减薄至1mm,并进行MPR观察;增强采用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海醇(300mg/ml)或碘佛醇(350mg/ml)70-100ml以3ml/s速率经肘关节注射,30s动脉期,60s静脉期和120s延迟期扫描,扫描范围自颅底至锁骨上层面。

2 结果:

2.1 多形性腺瘤:14例均为单发,右侧8例,左侧6例。11例位于腮腺浅叶,3例位于浅深叶间,病灶位于非后下象限者11例。为圆形或椭圆形,边界较清晰,最大径10-29mm,平均20mm。平扫CT值约32-49Hu,低于咬肌密度,增强为轻中度强化(强化幅度<40Hu),其中静脉期达峰值的4例,延迟期达峰值10例,均呈“慢进慢出”,5例见囊变,3例见“血管贴边征”(病灶周围包绕血管)。所有病灶周邊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

2.2 腺淋巴瘤:6例中3例多发(都位于一侧腮腺),5例位于腮腺浅叶,1例位于深浅叶间,病灶位于腮腺后下象限者5例。为圆形或椭圆形,边界较清,最大径12-29mm,平均21mm。平扫CT值约35-65Hu,接近咬肌密度,增强动脉期均显著强化(强化幅度>40Hu),静脉期及延迟期强化程度减弱,均“快进快出”,单发和多发病灶内部分囊变,有4例“血管贴边征”。所有病灶周边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

3 讨论

腮腺多形性腺瘤光镜下以结构多形性而不是细胞多形性的肿瘤。通常上皮和变异肌上皮成分与粘液及软骨样组织混合存在,故也称为混合瘤,是最常见的腮腺良性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中年人为多,30-50岁最多见,女性略多于男性。腺淋巴瘤为一种由腺上皮构成的肿瘤,常排列成乳头状囊状结构,又称淋巴乳头状囊腺瘤或Warthin瘤,几乎只发生在腮腺,发病率仅次于多形性腺瘤。好发于中老年人,50-70岁为发病高峰,男明显多于女,患者多有长期吸烟病史。

3.1 多形性腺瘤的CT特征:(1)单侧单发,多位于腮腺浅叶。(2)多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肿块,平扫密度明显高于正常腮腺组织,接近或略低于肌肉密度,平扫密度多均匀,边缘光滑,境界清晰,一般具有完整的厚薄不一的结缔组织包膜。(3)动态增强具有“慢进慢出”的强化特点[1-2],瘤体实性成分不同程度强化,多为轻度至中度强化,强化峰值出现在静脉期或延迟期,,即使出现在静脉期,其延迟期强化程度并无明显减退,即表现为持续强化。有文献认为此强化征象为肿瘤基质中细胞外间隙丰富,对比剂在其中停留较长、延迟轮廓清所致[3]。本组14例均呈“慢进慢出”的强化特点。(4)囊变坏死相对少见,多为灶性坏死。病理上囊性成分多为局部囊性退变、微小血管及小面积梗死灶。

3.2 腺淋巴瘤的CT特征:(1)多位于腮腺浅叶后下极[4],这是因为腮腺内淋巴结多位于此处且散在分布,故可以解释腮腺浅叶后下极为本病常见发病部位且多发的特点。本组6例中3例多发,5例位于腮腺后下象限(2)肿瘤呈圆形或类圆形,边缘光整,包膜完整。较大肿瘤可呈分叶状,少数呈哑铃状。平扫多为均匀软组织密度,部分可见多发低密度区,这是病理上腺淋巴瘤含有粘液、胶冻或干酪样物质有关。(4)动态增强:实性部分动脉期明显强化,延迟扫描强化程度迅速减低,呈“快进快出”特征性表现[1-2]。本组6例均呈“快进快出”的强化特点,且动脉期显著强化(强化幅度>40Hu)。病灶边缘可见包绕血管影,也是腺淋巴瘤的一个特点,本组6例中有4例出现此现象。(5)囊变:是腺淋巴瘤的表现,可为大小不一灶性囊变或病灶中心广泛囊变,这与腺淋巴瘤的病理特点密切相关。

3.3 多形性腺瘤和腺淋巴瘤的影像相似点:都是腮腺较为常见的良性肿瘤,具有一般良性肿瘤的特点,形态规则,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光整,有包膜,膨胀性生长,可见囊变。

3.4 多形性腺瘤和腺淋巴瘤的影像区别:(1)增强和动态增强的特点:多形性腺瘤轻至中等强化(强化幅度<40Hu),“慢进慢出”;腺淋巴瘤明显强化(强化幅度>40Hu),“快进快出”。(2)平扫:腺淋巴瘤较多形性腺瘤密度高,更接近咬肌密度。(3)发病部位和病灶数目:多形性腺瘤好发于腮腺浅叶,单发,腺淋巴瘤好发于腮腺后下极,可多发。(4)“血管贴边征”:腺淋巴瘤较多形性腺瘤多见。

多形性腺瘤和腺淋巴瘤虽然同为腮腺良性肿瘤,但多形性腺瘤具有复发和恶变倾向,故术前对两者进行鉴别诊断还是必要的[5]。

综上所述,腮腺多形性腺瘤和腺淋巴瘤的影像表现虽有相似之处但也有各自的特点。对中青年患者,病灶位于腮腺浅叶,且非后下象限,动脉期轻度、中度强化,动态增强“慢进慢出”,可支持多形性腺瘤诊断。对于中老年男性,有长期吸烟史,病灶位于腮腺后下象限,且多发,动脉期明显强化,动态增强“快进快出”且可见“血管贴边征”,则应首先考虑腺淋巴瘤。掌握以上影像学特点并结合临床相关资料,大多数多发性腺瘤和腺淋巴瘤在术前可以做出正确诊断。

参考文献

冯红梅,徐志锋,潘爱珍。腮腺多形性腺瘤和腺淋巴瘤的MSCT灌注成像研究。放射学实践2015.2。30(2):131-135.

侯学文,张利中。腮腺肿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中国医疗设备,2016,31(05):60-63。

唐栋,陈祖华,陈瑶。腮腺上皮来源良性肿瘤的CT表现[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3,23(3):389-392。

盛茂,王嗣伟,晋丹丹,王若焜,何家伟。腮腺多形性腺瘤与腺淋巴瘤的CT影像特征及对比分析。实用放射学杂志,2017,33(1):28-31。

彭可雨,阮兵,梁汉欢。良恶性腮腺肿瘤的CT表现及鉴别诊断[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5,26(7):461-464.

猜你喜欢
腮腺腺瘤上皮
双侧腮腺多发不同肿物1例
宫颈锥切术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的效果分析
超声检查在甲状腺腺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探析
甲状腺腺瘤的类型有哪些?
手术治疗腮腺混合瘤临床疗效观察
乳腺纤维腺瘤的那些事
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手术是否结扎腮腺导管与并发涎腺瘘的探讨
长期吸烟容易患肺癌吗?
镶牙的危险
隐患来自腮腺包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