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云生 刘梦梦
【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11--01
1 症状体征
脑梗死好发者为50~60岁以上的人群,常有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风心病、冠心病或糖尿病,以及吸烟、饮酒等不良嗜好的患者。约25%的患者病前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起病前多有前驱症状,表现为头痛、头晕、眩晕、短暂性肢体麻木、无力。起病一般较缓慢,患者多在安静和睡眠中起病。多数患者症状经几小时甚至1~3天病情达到高峰。
脑梗死发病后多数患者意识清醒,少数可有程度不同的意识障碍,一般生命体征无明显改变。如果大脑半球较大面积梗死、缺血、水肿,可影响间脑和脑干的功能,起病后不久出现意识障碍,甚至脑疝、死亡。如果发病后即有意识不清,要考虑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
1.1 主要临床症状
脑梗死的临床症状复杂,它与脑损害的部位、脑缺血性血管大小、缺血的严重程度、发病前有无其他疾病,以及有无合并其他重要脏器疾病等有关,轻者可以完全没有症状,即无症状性脑梗死;也可以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肢体瘫痪或眩晕,即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重者不仅可以有肢体瘫痪,甚至可以急性昏迷、死亡。如病变影响大脑皮质,在脑血管病急性期可表现为出现癫痫发作,以病后1天内发生率最高,而以癫痫为首发的脑血管病则少见。常见的症状有:
1)主观症状:头痛、头昏、头晕、眩晕、恶心呕吐、运动性和(或)感觉性失语,甚至昏迷。
2)脑神经症状:双眼向病灶側凝视、中枢性面瘫及舌瘫、假性延髓性麻痹如饮水呛咳和吞咽困难。
3)躯体症状:肢体偏瘫或轻度偏瘫、偏身感觉减退、步态不稳、肢体无力、大小便失禁等。
2 脑梗死的影像分期
2.1 MRI分期
超急性期 :6小时以内
急性期 : 6小时—5天
亚急性期:6天—21天
慢性期: 21天以后
MRI表现
2.2 超急性期 :6小时以内 神经细胞肿胀但尚未破坏,细胞毒性水肿阶段。
T1WI脑回略肿胀,脑沟模糊
T2WI无异常信号
DWI 明显高信号(梗死30分后即可做出诊断)
2.3 急性期 : 6小时—5天
90%病灶呈长T1长T2信号
10%不能发现病灶
DWI明显高信号
2.4 亚急性期:6天—21天
T1WI上表现为低信号
在T2WI上表现为高信号
DWI仍为高信号
FLAIR高信号
2.5 慢性期: 21天以后
随着脑梗死的进一步演变,形成脑软化灶或囊性灶,则梗死灶显示更加清楚,边界更为明显。
T1WI、T2WI呈液体信号
3 预防护理
3.1 针对可能的病因,积极预防。加强对动脉粥样硬化、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防治。
1)对于高血压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一个合理水平。因为血压过高,易使脑内微血管瘤及粥样硬化的小动脉破裂出血;而血压过低,脑供血不全,微循环淤滞时,易形成脑梗死。所以应防止引起血压急骤降低,脑血流缓慢,血黏度增加,以及血凝固性增高的各种因素。
2)积极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3)讲究精神心理卫生,许多脑梗死的发作,都与情绪激动有关。
4)注意改变不良生活习惯,适度的体育活动有益健康。避免不良嗜好如吸烟、酗酒、暴饮、暴食。要以低脂肪低热量,低盐饮食为主,并要有足够优质的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及微量元素。饮食过饱不利于健康,霉变的食品、咸鱼、冷食品,均不符合食品卫生的要求,要禁食。
5)当气温骤变,气压、温度明显变化时,由于中老年人特别是体弱多病者,多半不适应而患病,尤其是严寒和盛夏时老年人适应能力差,免疫能力降低,发病率及死亡率均比平时高,所以要特别小心。
6)及时注意脑血管病的先兆,如突发的一侧面部或上、下肢突然感到麻木,软弱乏力,嘴歪,流口水;突然感到眩晕,摇晃不定;短暂的意识不清或嗜睡等。
3.2 康复护理
1)尽早帮助患者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发病第二天,如果病情平稳,就可以开始进行患肢被动运动,即帮助患者瘫痪肢体进行伸屈活动,这样有利于促进瘫痪肢体的血液循环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促进肌力和关节活动度,防止肢体挛缩变形。不活动时应使患者的瘫痪肢体处于功能体位。如患侧上肢放在一枕头上,使之稍成外展,外旋肘关节,微屈曲腕关节背伸,手握一适当大小的圆柱物体。为防止足下垂,使踝关节保持90°,膝关节屈曲。
2)语言功能的功能训练 向患者解释语言锻炼的目的方法,告诉患者失语是暂时的,语言训练应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地互动练习,耐心体贴病人,诱导和鼓励病人要大声说话,纠正发音,由浅入深,如:“e”、“啊”、“歌”,反复练习,坚持不懈。
3.3 心理护理
患者生理功能上的障碍往往其陷入绝望状态中,对生活悲观失望、自卑、焦虑不安,容易发脾气。这时我们医护人员要有同情心和爱心及时发现病人的心理变化,做好心理安慰,鼓励病人正确对待疾病。同时也要加强对家属的宣教工作,为患者的康复提供有利的社会环境,激励病人积极配合治疗。
3.4 做好出院指导
科学准确的用药,预防脑梗死复发。脑梗死属于高复发不可逆的慢性脑血管病。患者出院后仍要按医嘱有规律服药,控制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一些基础疾病。注意休息,适当运动,保持开朗的情绪。定期到医院复查,出现任何不适症状随时就诊。
参考文献
临床护理路径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 栗文晖. 当代医学. 2010(16)
周根泉,张贵祥,汪守中.超急性期脑梗死的影像学诊断.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2,18(3):281-283.
张维新,孔繁农,宋义兵,祁延芳.超急性期脑梗死的常规CT检查.医学影像学杂志,2001,11(1):22-24.
周根泉,张贵祥,汪守中.超急性期脑梗死的影像学诊断.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2,18(3):281-28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