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霞
【中图分类号】R473.9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11--01
胆总管结石是指位于胆总管内的结石,可分为原发性胆总管结石和继发性胆总管结石,胆总管结石是肝胆外科的一种危及人们生命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多数为胆固醇结石或以胆固醇为主的混合性结石,往往造成不同程度的梗阻而继发胆囊发炎[1],严重病例可致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并发感染性休克而死亡,还可能引起胰腺管感染,造成胆源性胰腺炎。我国人群的胆总管结石发病率高,病情反复发作,人民群众生活不堪其扰,随着腹腔镜技术的不断成熟、手术适应症的逐渐拓宽,这种手术方式创伤小、恢复时间快、住院时间短,明显提高患者的围手术期生活质量,正为广大病患所接受。选取2016年5月—2017年5月在我院进行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的30例患者,护理措施体会如下。
1 资料
选取2016年5月—2017年5月在我院进行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的30例患者,其中男性16例,女14例,年龄25~45岁,术前多普勒超生显示胆总管直径≥12mm,均为择期手术患者,既往无严重的内科慢性疾病,身体情况较好。
2 围手术期护理措施
2.1 术前护理
2.1.1 饮食准备按照医嘱给予低脂肪、高蛋白、高纤维素、清淡且容易消化食物,避免动物内脏,避免暴飲暴食,以预防急性胆道炎症发作,并根据病情适当的保肝治疗和补充必要维生素、营养要素。减少产气类食物,以防肠胀气而影响手术视野。
2.1.2 术前皮肤、肠道尿道准备
腹腔镜手术常选用脐部为常规穿刺点,用松节油多次清洁脐窝,继以用安尔碘的棉签消毒数次,以预防术后感染。按照诊疗常规灌肠,保持肠道清洁。常规术前进手术前12h禁食,6h禁饮,术前留置胃管进行胃肠减压,并叮嘱患者手术当日术前减少话语,以免大量气体吞入引起腹胀。因手术时间不定,应常规术前置入导尿管。
2.1.3 呼吸道管理
腹腔镜胆总管手术必须在全麻下进行,术中常规气管插管接呼吸机控制通气,所以术前积极禁烟,教其正确的咳嗽咳痰方式,适当调整复习的节奏,必要时家用化痰、雾化吸入清理呼吸道,为手术创造好条件。
2.2 术后护理
2.2.1 术后体位护理
术后患者意识部分为完全清醒,而且正常的反射都可能减弱,所以常常采取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以防止患者呕吐进入呼吸道影响呼吸功能,连续每半小时监测血压,待血压平稳后改半卧位。
2.2.2 术后生命体征护理
术后给予低流量氧气吸入,由于患者保护性反射较弱,有可能发生误吸导致呼吸功能急性衰竭,所以床边备好气管切开包、开口器、舌钳或口腔通气管,以便及时对患者进行抢救[2]。常规准备心电监护仪,密切观察呼吸、心率、血压、指氧饱和度的的变化,因术中补液不少,术后适当控制补液速度以免急性心力衰竭。
2.2.3 伤口的护理
术后观察敷料有无渗血,若渗血多请值班医师及时查房予以更换,常规3天更换纱布,注意穿刺处的愈合情况,仅有一例患者穿刺点出现感染,多次换药后症状控制,无明显的不良影响。
2.2.4 术后引流管的护理
术后床边加固固定好引流管,接班护士定期巡查,以免导管掉落、扭曲、堵塞。每日引流管更换,先夹管防止引流液倒灌造成逆行感染,严格遵照无菌操作原则,做好手卫生防止交叉感染。患者第二天患者无恶心呕吐消化道症状即可拔除胃管。鼓励患者多饮水,每日行导尿管消毒护理,保持卫生清洁,待患者膀胱功能恢复后拔除导尿管。
术后“T”管的护理最重要,“T”管的长短要合适,以免患者翻身意外拔管,每日观察并记录引流胆汁的总量、颜色、性状,术后24胆汁突然大于800毫升应告知医生,同时当“T”管引流量急剧减少时常见原因为引流管阻塞,应该及时查明原因以免发生胆瘘,导致急性腹膜炎,并发感染性休克危机患者生命。腹腔镜术后拔除T管的时间应较开腹手术适当延长至8-10周,可显著减少胆瘘的发生[3],拔管前行X线胆道造影检查,已发现残留结石并处理,同时观察有无畏寒发热、腹痛的症状。
2.2.4 术后康复促进
帮助患者按时定时的翻身拍背,多做深呼吸、适当咳嗽咳痰,保持呼吸道通畅,积极防治坠积性肺炎。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促进肠胃功能的逐步恢复。
3 结果
30例胆总管结石患者均成功施行了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临床仅1例术后穿刺点感染,无胆瘘、腹膜炎并发症。
4 结论
综上所述,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具有创伤小、恢复时间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医护人员若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密切的术后护理观察、精心的康复促进,可明显提高患者的围手术期生活质量,在临床中值得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刘淑娥,马红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围术期护理[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1,2:64-65.
李瑞萍,陈俊霞,吴华.护理岗位管理对护理质量及护士工作满意度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2):380-382
郑志鹏,何军明,钟小生等.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后拔T管胆瘘的防治[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3,22(2):250-25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