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课堂成为小学生的乐园

2017-11-30 23:51黄茂春
读天下 2017年10期
关键词:学生主体性合作交流评价体系

摘要:数学教师应尽可能地创设有利于学生课堂学习的情境,刺激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构建,在学习中感受学有所得的快乐,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他们对数学好之乐之,让数学课堂成为小学生的乐园。

关键词:创设情境;学生主体性;合作交流;评价体系

一、 创设探索性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现代教育理论曾提出: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线,以学生探索性的学为主体,以教师创造性的教为主导。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一个探索性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各个侧面不同方向去思考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教学重点,而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又是教学的难点。如何突破难点,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做了这样的设计。我先出示长方形框架并告诉学生长方形长4分米,宽2分米,请学生说出它的面积,然后教师捏住长方形框架的一组对角向外拉,长方形变成了平行四边形。这时我提问:同学们能说出它的面积有没有变化吗?学生l回答:它的面积不变,还是8平方分米。学生2回答:它的面积变了,比8平方分米小。此刻,教师不必急于肯定或否定这两位学生的回答,给学生留一个悬念,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到底是多少?怎样求得呢?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他们一定会探索其中的缘由,而教师就应该给学生创设这种情境,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自己得出结论。这样,学生求知欲望就被有力地激发出来,这种学习效果要比教师硬塞现成公式要好得多。

二、 学生主体性教学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认为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其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引导者”。《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此处提出了“学生主体性”教学,对此,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把握:

首先,教学思想的转变。传统教学重视教师的作用,其重心在“教”。教师是主导也是主体。教师采用的多是“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着力把知识生硬地灌输给学生。于此,学生也能习得一些知识,但是思维训练和智力开发多有欠缺。《标准》强调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逻辑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其由重“教”而转向重“学”,突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让学生“有所学”,而且让学生“想学”、“会学”,智力也得以“学”。这种转变是一大进步,正如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其次,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同时体现在老师教授和学生自学探究两种教学模式当中。一方面,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心里始终要有学生的存在,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动态,要给学生参与的机会。老师在教课过程中要启发学生思考,要采用提问等方式让学生介入。另一方面,教师要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获得知识。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去“讲课”。这样学生就会主动地学好需要学习的知识。当然,要因材施教,要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不同的“授课任务”。

再次,教师作用的再强调。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但是教师依然很重要。教师不能像“满堂灌”课堂一样灌输知识,但也不能作为一个消极的“旁观者”,而应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教授型课堂姑且不论,在学生自主探索型课堂中,教师就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做好引导和指导。要探索,但不能让学生盲目地探索,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高效地探索;学生在行径中会遇到困难与困惑,需要有教师的指导。教师不但要做学生的良师,而且要做学生的益友,要成为他们探索知识道路上的伙伴和助手。

三、 发挥小组作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此可见,合作学习是新课标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和教学组织形式,它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分类”第二课,“按不同标准来分”时,我让学生以4人一组的形式学习,每个人把自己文具盒里的铅笔都拿出来,集中在一起,摆放在桌子上,组内先观察,再讨论,最后动手把自己认为一样的分在一起。分完后,我又请每一组派一个代表给大家汇报:你们组是怎样分的?按什么标准分的?想了几种分法?经过讨论交流,学生们想出了十几种不同的方法。如:1.按铅笔的颜色分;2.按铅笔的长短分;3.按铅笔中有没有橡皮头分;4.按鉛笔有没有削过分;5.按笔杆上有棱和没有棱分;6.按笔杆上的花纹来分……学生分铅笔的方法之多,出乎我的意料,也确实让我惊叹。

四、 构建新的评价体系

传统的“应试教育”中的“考试制度”早已经不适合对当今学生进行很好的评价,构建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是综合评定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基础。长久以来,“应试教育”模式严重地制约了学生个性化多方面发展,让学生认为“考试分数”才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唯一标准,统考升学的模式让教师无法合理地对学生展开真正的素质教育。因此,要培养出个性化多样化高素质的人才,必须要改变教学活动中的教学评定,即从单一的考试评定方式变成从学生日常学习中多方面多角度入手,以多样化的指标来对学生进行全方面的评定;也要改变单一笔试的考评形式,要实现笔试、口试、面试、操作、解决实际问题等相结合的综合性考评形式,同时在进行学生评价排名时,要将考试分数作为参考内容,要根据学生的日常表现以及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思维的灵活度等多方面作为评定的主要内容进而提升学生的多方面能力。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很好地运用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联系实际,创设情景,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学会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正确处理好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让学生在温馨愉悦的氛围里学习、思考,尽情展示自己的才华。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才能使学生的素质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志勇.小学数学教育[M].辽宁教育杂志社,2004.

作者简介:

黄茂春,江西省赣州市,江西省赣州市安远县重石中心小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学生主体性合作交流评价体系
让数学课堂成为探索能力的训练场
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评价体系小改革职业技能大提升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
自主探究 张扬个性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多媒体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