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清 李红月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11-0-01
慢性盆腔炎是指女性生殖器官、周围的结缔组织、盆腔腹膜发生的慢性炎症。临床上采用中西医合并治疗,或西药单独治疗、中药单独治疗等。虽然西药在疾病的症状上有一定的疗效,但是由于其副作用,特别是抗生素的耐药性,很难根除病因。中药治疗安全性和有效性在临床上也得到证实,效果比较理想。妇科千金片属于国家中药品种,但由于其作用机制不十分明确,但其临床疗效确切,在慢性盆腔炎疾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1 材料
1.1 动物 健康成年雌性SD大鼠60只,体重(200±20)g,购于三峡大学医学院,合格证号SCXK(鄂)2016-0012。
1.2 药物 妇科千金片,由株洲千金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提供,批号20160901
1.3 试剂 大肠杆菌悬液:取购自宜昌市防疫站的标准大肠杆菌菌株,用肉汤培养基培养24h后,用生理盐水稀释成一定的浓度,进行比浊度检查,使其浓度达到6×106个/ml。白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和白介素10(IL-10)检测试剂盒,上海乔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2 方法
2.1 造模 取60只体重为200-220g的健康成年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6组: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假手术组、妇科千金片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0只,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妇科千金片0.5g/kg、1.0g/kg、2.0g/kg。按文献方法[1]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动物用戊巴比妥钠35mg/kg腹腔麻醉,腹部常规消毒,取下腹部正中切口约2cm,暴露子宫,用4号针头在一侧子宫小心进针,在注入菌液之前用注射器机械损伤子宫内膜,然后向卵巢方向缓慢注入大肠杆菌菌液0.2mL,注毕,用镊子夹紧针孔,防止菌液溢出,另一侧子宫不注入菌液,分层关腹,消毒手术区。假手术组只打开腹腔,暴露子宮,不进行宫腔内注射。造模后第10d开始灌胃给药,每天1次,连续28d,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动物每日给予等容量蒸馏水。
2.2 子宫组织因子炎症介质IL-1β、TNF-α、IL-6、IL-10的测定[2]
剪取造模侧子宫一段,加10ml生理盐水,以10000r/min匀浆10min,使组织充分匀浆化。将匀浆液以3000r/min离心15min,取上清液,按试剂盒要求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测定匀浆IL-1β、TNF-α、IL-6、IL-10的含量。
2.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分析,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首先进行方差齐性检验,若呈正态分布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若呈非正态分布则采用轶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对血清IL-1β、TNF-α、IL-6、IL-10的影响空白组与假手术组无明显差异,与模型组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造模成功;经治疗后,妇科千金片高、中、低剂量IL-1β、TNF-α、IL-6与模型组比较含量降低(P<0.01,P<0.05),IL-10与模型组比较含量升高(P<0.01,P<0.05)。
4 讨论
盆腔炎的发病机制与自由基、性激素水平、细胞凋亡、免疫因素如细胞相关因子、炎症介质有关系。炎症因子主要分为前炎因子和抑炎因子两类,分别由Th1细胞和Th2细胞分泌[3],前炎因子包括IL-1β、IL-6、TNF-α,主要的抗炎因子有IL-10。炎症早期前炎因子可以促进炎症的发展,而抗炎因子可抑制炎症反应及促进组织修复和再生。其中IL-6主要诱导炎症反应,促进淋巴细胞分化,催化和放大炎症反应和毒性反应,造成组织细胞的损害。TNF-α由活化的单核细胞等产生,是天然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重要介质,在炎症信号传导的通路中产生强大的连级效应。即TNF-α产生的越多,输卵管损伤越重,刺激了更多的单核细胞产生和合成了更多的致炎因子,如IL-1β、IL-6等,加重了组织的损伤和局部粘连等。IL-10是Th2类细胞的重要因子,是典型的抗炎与免疫抑制细胞因子并且可以调节Th1/Th2细胞亚群的失衡,使致炎因子与抗炎因子达到平衡,有利于慢性炎症的恢复。
实验结果表明:妇科千金片可以显著降低慢性盆腔炎模型大鼠血清中异常表达的IL-6、IL-1β、TNF-α含量,提高IL-10的表达,同时可以通过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改善促炎因子/抗炎因子动态平衡紊乱,平衡免疫过程,发挥对盆腔炎的治疗作用。
参考文献
.刘国生,王桐生,龙子江,章俊如,陈明.盆腔炎冲剂对大鼠慢性盆腔炎模型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4,10(3):24~26.
.邱赛红,尹胭脂,余娜,曾小燕,李复元,孙必强等.紫英颗粒对慢性盆腔炎大鼠模型治疗作用的研究[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5):49~51
.李鑫,郭建生,师振予,聂晶.妇科千金片对慢性盆腔炎大鼠血清炎性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5):22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