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振明
【摘要】主要讲述了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融入德育教育,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体验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了解和传承祖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非物质文化遗产德育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他是基于学生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综合应用的学习活动。如何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爱国情怀一直是我们思考的方向。
为了丰富青少年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拓宽青少年的生活体验,2016年我们开发了《扎染》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扎染》这个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我们融入德育教育、爱国教育等内容,延伸青少年校外教育的内容。
一、感受文化,传承非遗
扎染古称扎缬、绞缬、夹缬和染缬,是中国民间传统而独特的染色工艺。织物在染色时部分结扎起来使之不能着色的一种染色方法,中国传统的手工染色技术之一。扎染工艺分为扎结和染色两部分。它是通过纱、线、绳等工具,对织物进行扎、缝、缚、缀、夹等多种形式组合后进行染色。其工艺特点是用线在被印染的织物打绞成结后,再进行印染,然后把打绞成结的线拆除的一种印染技术。它有一百多种变化技法,各有特色。如其中的“卷上绞”,晕色丰富,变化自然,趣味无穷。更使人惊奇的是扎结每种花,即使有成千上万朵,染出后却不会有相同的出现。这种独特的艺术效果,是机械印染工艺难以达到的。2006年,扎染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扎染有着悠久历史,起源于黄河流域。学生通过观看《扎染》记录片来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浓郁的民间艺术风格,扎染技艺是千百年来历史文化的缩影,折射出人民的民情风俗与审美情趣,与各种工艺手段一起構成富有魅力的织染文化。传统的扎染技艺传承历史文明的同时,更饱含着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公约所定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方面:(1)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1)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2)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3)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4)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5)传统体育和游艺;(6)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实物和场所,凡属文物的,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着难以言传的意义、情感和特有的思维方式、审美习惯,蕴藏着传统文化的最深的根源,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
二、实践活动的开展
通过观看视频了解扎染的制作工艺,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感受现代生活与扎染的结合之美,简单体会扎染的制作流程。随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同学们应用夹板法、捆扎法、缝绞法、综合扎法等不用的技法,扎出不同的花纹效果。扎染、扎染,完成了对织物的扎后,就进行染,在这里所使用的染色材料为天然染剂。传统染料以板蓝根、蓝靛为主。与化学染料相比,其色泽自然、褪变较慢、不伤布料、经久耐用、穿着比较舒适、不会对人体皮肤产生不良刺激。据说,像板蓝根一类的染料,同时还带有一定的消炎清凉作用。对人的健康有益。在回归自然、提倡保健的今天,扎染布被广泛用来制作衣裤、被子、枕巾、桌布等与人体肌肤相亲的用品,格外得到人们的青睐。最后,将扎染好的织物进行染后处理即可了。
综合实践活动是现代教育中的个性内容、体验内容和反思内容,与传统教育片面追求教育个体的发展、共性和知识有所不同,扎染这项实践活动课程,学生在动手体验的过程中,体会劳动的真谛,感受非遗文化的精髓,意识到祖国日益强大的今天,我们要更好地继承和发扬祖国的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2]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3]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