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东方
摘要:指出了古典园林所积淀下来的中国文化与艺术对现代园林的建造仍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与作用。探讨了造园的重要手法借景的意义方法、内容及种类,以期提供参考。
关键词:古典园林;借景意义;借景方法;借景内容;借景种类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21004403
1引言
我国有着悠久的造园历史,其发端可追溯到秦、汉时期,至唐代已臻于成熟,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造园的内容和艺术手法日益丰富。借景之意在于把形、色、声、香上能增添艺术情趣、丰富画面构图的外界因素,引入到本景空间中,做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使景色更具特色和变化[1]。借景在园林造景中占有特殊重要地位,因此,本文主要对造园中的借景手法进行探讨,以期为现代造园与传统造园手法的糅合和园林景观建设提供参考。
2 借景的意义
“园虽别内外,借景则无拘远近[2]”,明末造园家计成曾在《园冶》中说道。借景是为创造艺术意境服务的,对扩大空间,丰富景观效果,提高园林艺术质量的作用很大[1]。
3借景的方法
大自然中可资因借的对象十分丰富,但需要进一步的修饰以免一些杂乱无章或是索然无味的实物引入景中,也就是“嘉则收之,劣则摒之”。
(1) 对赏景透视线的开辟,即对于赏景视线上的障碍物进行修理或是摒弃,譬如修剪遮掩视线的花木枝叶等。在园中建亭、台、轩、榭,作为视景点,俯视、平视,抑或仰视景物,纳烟水之悠悠,收云山之耸翠,看梵宇之凌空,赏平林之漠漠[2]。
(2) 对视景点高度的提升,将视景线越过园林的界限,取得俯视或平视远景的效果。如在园中堆叠假山,砌筑平台,建造亭、阁、楼等等,使登临者目无所拘,心胸舒畅。
(3) 种植花草树木,增香添色,招蜂引蝶,或看柳暗花明,或看霜叶红紫。使之情景交融,更得游园乐趣。
(4) 借以虚景,常见如光影因借,四周景物于水中映射形成倒影,景物以一变二,上下辉映,增强景深,扩大空间。像“上下天光,一碧万顷”便是极富诗意的写照。
4 借景的内容
4.1借有形之物组景
园林中主要采用对景、框景、渗透等构图手法,把有一定景效价值的远、近建筑物、建筑小品,以至山、石、花木等自然景物纳入画面[1]。
4.1.1借山水
山水之乐,古今皆求之。例如位于西门彭家场的赵园,以一大池为主,其西南两面周以游廊,缀以水阁。旱船在池南端,其前有九曲桥可导至池中小岛。岛西有环洞桥,园外水即自此入内。北有水轩之间,面临小岛。设计时运用院外活流进入池中,以较辽阔的水面与回廊、平冈相配合,并以院外虞山为借景引山色入院。还有诸如远岫屏列、平湖翻银、水村山郭等等皆是借山水之景所得的佳话。因此,在景观设计中,可以巧借山水入画,使园林空间得以延伸,同时为主景建筑增色添彩。
4.1.2 借花木
草木皆灵,植物是园林造园要素的主角。苏北乔园可谓典例。其花木的配置以乔木为主,古柏重点突出,辅以高松、梅林。山坳水曲则多植天竹。庭前栽脂梅、丛桂,厅周荫以修竹、芭蕉,花坛间布置牡丹、芍药。因此类植物的配合,便有了芭蕉分绿,疏筠横窗,天竹脂梅,苍松古柏,交织成图,相映成趣[3]。西湖十景也常为人颂。曾记得古人有这样的句子:“明湖一碧,青山四围,六桥锁烟水”。将西湖风光一下勾勒出来了,这是烟水杨柳,是有拂水依人之姿的。所以,在园林造景中植以有特色的花木,定会更添灵气。
4.1.3 借建筑
园林建筑是为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而产生的,其灵活性大,可说“构园无格[2]”。位于北京颐和园万寿山的佛香阁建筑群,面对水势壮阔的昆明湖,拾级临登佛香阁平台,向南眺望可借昆明湖湖心的龙王庙岛、十七孔桥、廓如亭及远处之长堤烟景;向西眺望,玉泉山塔和秀丽的西山景色尽收眼底,并以转轮藏、五方阁为俯借对象。佛香阁建筑群背山面水,兼有东、西两侧长廊和其他建筑群之烘托,气势极其壮丽[1]。建筑通过借景的艺术手法,构成层次丰富的画面,可以增加游人的视觉效果。
4.1.4借小品
造园小品作为园林空间的点缀,若独具匠心,亦有点睛之妙。门窗洞墙之妙用在古典园林中则体现的淋漓尽致。苏州拙政园云墙和“晚翠”月门,无论在位置、尺度和形式上均能恰到好处,自枇杷园透过月门望见池北雪香云蔚亭掩映于树林之中,云墙和月门加上景石、兰草和卵石铺地所形成的素雅近景,两者交相辉映,令人神往。而现代园林小品是园林中供休息、装饰、照明、展示和为园林管理及方便游人之用的小型建筑设施。一般没有内部空间,体量小巧,造型别致。添设园林小品既能美化环境,丰富园趣,为游人提供文化休息和公共活动的方便,又能使游人从中获得美的感受和良好的教益。
4.2借无形之物组景
4.2.1借声组景
自然界的声音多种多样,而园林中所需要的是能触发情感、颐情养性的声音。在我国古典园林中,远借寺庙的暮鼓晨钟,近借溪谷泉声、林中鸟语,秋夜借雨打芭蕉,春日借柳岸莺鸣,凡此均可为园林空间增添几分诗情画意。如寄畅园“八音涧”,其在涧底一侧有“二泉”细流,在源头、中腰及出口处水面扩大,水流在涧中盘曲跌落,琤琮有声,使人仿佛置身深山幽谷。则将声音纳入园林,更会激发游园者的览物之情,使园林设计更为立体。
4.2.2借时组景
春、夏、秋、冬等时令变化,雨、雪、雾、晴等气候变化也都会影响到人的感受。如离宮中的南山积雪就是以观雪景最佳,而烟雨楼的妙处则在青烟煮沸、山雨迷濛之中来欣赏烟波浩渺的山庄景色[4]。这种借助时令、气候变化而赋予了诗的意境美的见解在《园冶》一书中也屡见不鲜。诸如“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暖阁煨红,雪煮炉铛涛沸”在时令或时间变化上常寄以情趣。故在园林中巧用以时,便可收获更佳的园林意境。endprint
4.2.3借色组景
风、雨、雷、电等天文气象景物和各种花木的花色、叶色,为我们提供了极妙的视觉享受。而夜景中对月色的因借在园林中受到十分的重视,如“三潭印月”、“平湖秋月”、“月色江声”、“梨花伴月”都是借以月色而闻名。相对的,暮色也别有情趣。如避暑山庄在西山近湖处设“锤峰落照”亭,居此可领略夕阳抹金,可谓匠心独运。除此之外,天空中的云霞也是极富色彩和变化自然景色。如避暑山庄中之“四面云山”、“一片云”、“云山胜地”、“水流云在”四景,云霞变换,使其添色颇多。随着季节的变化,花木随之呈现不同的色彩,从嫩柳桃红到草木皆荫再到枫林红叶最后到白雪红梅,皆成景趣。
4.2.4借香组景
芳香,自古便是君子所好。在造园中,利用植物散发出来的幽香以添游园的兴致,别有一番滋味。古典园林池中每喜植荷,除取其形、色的欣赏价值外,尤贵在其夏日散发出来的阵阵清香,沁人心脾。拙政园的“荷风四面亭”便是借香组景的佳例。园中部坐落一小岛,四面皆水,荷花亭亭净植,岸边柳枝婆娑,亭单檐六角,四面通透,亭中有抱柱联:“四面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佳景合香,怎能不使人流连忘返。
5借景的种类
园林借景因其方法不同可分为多种。其作为一种理论概念提出来,始见于计成在《园冶》中分类,有近借、远借、邻借、互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造园者要巧于因借,做到临机应变,景到随机,无拘可牵。
5.1近借(邻借)
将近处之景组织入园。邻借的依凭是周围的环境,一切成景之物皆可用。如“一枝红杏出墙来”的苏州沧浪亭,一枝红杏隔墙而现,活泼生动地借此表达了关不住满园春色。
5.2远借
将远处之景组织入园。所借之物可以是山水、花木、建筑等。可充分利用园内的有利地形,开辟视线,亦可堆小山叠高台。如位于颐和园的“湖山真意”,远借西山为背,日落如霞,美轮美奂;再如苏州的沧浪亭的看山楼,远借上方山的岚光塔影,极目远舒,心境为之一畅。
5.3互借
将两园之景相互资借。“西湖十景”便为典例,其于湖四周秀有苏堤春晓、曲苑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花巷观鱼、雷峰夕照、双峰插云、南屏晚钟、三潭印月,各擅其胜,又能混为一体,实属美景妙境。
5.4仰借
将峰峦塔寺等纳入园中。仰视之物定高于己位,望者必生敬畏之意。中国古典建筑多为横向分布,而塔寺为庄重者则纵于天地。如承德避暑山庄外东、北两侧依山建塔寺,由山庄仰望,其形愈发巍峨,使山庄内也平添庄严气息。
5.5俯借
凭园中高处俯观外景。名胜览地于观景点常常立亭。如桂林的叠采山,其为鸟瞰桂林整体风貌的最佳观景点之一。其以山脚起至山腰再至山顶三个不同高度的地方建造了三座形状各异的亭,则为游人依次领略桂林风光的视觉盛宴拉开了序幕。
5.6应时而借
借时带来的景色之变。善用季节与时令的景色变化,则会为园中更添神韵。如拙政园的“听雨轩”,庭院栽植芭蕉,每逢落雨,便有“夜雨芭蕉,似鲛人之泣泪”,其境不可谓不美。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则是在秋光的映衬下,使得园内开阔出一种宏大的场面。
6 结语
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目的和最高目的。借景之借并非主外之别,而在于相互融合。而园林借景所融合的不仅仅是景致,还蕴含了一个民族的历史、经济、政治、文化。因此,在现代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园林的建造应在与时俱进的同时不忘初心。
参考文献:
[1]杜汝俭,李思山,刘管平.园林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明)计成.园冶[M].李世葵,刘金鹏编选.北京:中华书局,2011.
[3]陈从周.园林谈丛[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82.
[4]彭一剛.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5]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中国园林艺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