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伟立
[提要]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本文分析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具有集中性、区域性、生态性等内涵,具有进入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中期阶段、省域内城镇化水平不均衡等阶段性特征,在这种情况下,河北省如何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中开辟出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崛起之路,克服一系列城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尤为重要。
关键词:河北;新型城镇化;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10月11日
一、河北省新型城鎮化主要内涵
作为我国主要省份之一,河北省经历了比较完整典型的城镇化过程,在此过程中省内城镇布局与城镇功能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区域内的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布局比较完善。河北省因独特的地理位置、产业结构、人文传统,导致河北省新型城镇化有其特殊内涵,集集中性、区域性、生态性于一体。
(一)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具有集中性。经过过去多年发展,河北省的优质公共资源、产业与人口集中于几个省内区域中心城市。今后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重点方向应是新城、重要城镇组团和小城镇。通过适度集中,分散布局,在空间结构上逐渐演化为多中心,使省内各地区的发展差距逐渐缩小,空间布局将更加均衡、更加有序,实现省域范围内的协调发展。
(二)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具有区域性。从省内经济发展程度、地形地貌特征、功能分区有别的省情实际出发,实行差别化分区推进城镇化建设,实现异质竞争、协同发展。一是从产业发展角度来看,将发展雄安新区和部分平原地区作为未来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而太行山、燕山一带山区则作为生态涵养区,以保护生态功能为出发点,实现绿色发展;二是从公共服务角度来看,将优质公共资源向新城、重要城镇组团、小城镇转移分散,缩小与中心城区之问的差距,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力度,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具有生态性。河北省需要继续发挥京津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的作用,减少京津地区生态、资源压力。在城镇化建设中需要坚持实施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力度,增加环境承载量和绿色生态空间。一是在发展上走生态平衡之路,就是在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中强调尊重自然规律,不被经济和空间的增长破坏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提升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绿色、低碳水平,实现更为永续、健康、协调的发展,在发展中坚持平衡,在平衡中实现发展,最终促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二是在分配上走生态补偿之路,主要是对各地区产业差别化、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制度保障,特别对承担生态涵养功能而限制发展的地区给予补偿支持。
二、河北省新型城镇化阶段性特征
由于我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仍在推进之中,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尚未得到根本性扭转,省内较发达地区以其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公共服务质量吸引了大量人口涌入,使河北省新型城镇化有如下阶段性特征:
(一)进入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中期阶段。从发展阶段性特征看,河北省在工业化经济基础上已达到了中度城镇化水平。经过改革开放以来近40年努力探索,河北省内各城市的各项发展均取得了显著成效。综合分析相关数据,河北省处于工业化与城镇化中期阶段。河北是一个重工业大省,城镇化水平位于全国平均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的功能定位,一直游移在环渤海、环京津、东部沿海开放中,2017年雄安新区战略的发布正式确定河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和思路,就是要更加强调功能定位,围绕定位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
(二)省域内城镇化水平不均衡。从分布阶段性特征看,河北省内大城市“大而不强”现象突出,聚集和辐射能力不够强,11个设区市中没有人口超过500万人、能够与京津直接衔接的像长三角区域与上海直接衔接的杭州、宁波那样的区域中心城市;还有5个城市人口不足100万人,11个设区市城区经济总量占全省GDP比重仅为36%。同时,全省102个县、20个县级市,城区平均人口规模10.9万人,20万人口以上的县城只有12个,不足10万人的县城占到近60%。城市间特别是与京津的经济互动性、开放对接性偏弱,城市群发育迟缓,聚集效应、协同效应亟待加强,没有形成网络式的城市群发展模式。
三、河北省现阶段城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河北省作为环京津的特殊省份,在进入中度城镇化阶段后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既有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也有在新的发展阶段中产生的问题。
(一)城市管理服务水平有待提高。随着收入水平提高,城市居民对于生产生活环境的要求也逐步提升,但是城市管理服务水平却相对滞后。由于治理水平和能力不足,大中城市的“城市病”问题非但没有解决,反而愈发严重,交通拥堵持续加剧,大气、水、土壤等环境污染日益突出,城乡结合部等外来人口集聚区安全隐患突出、环境综合整治不利,部分中小城市出现“未大先病”问题。这些都加重了城市运行成本,阻碍了城市的持续健康发展,影响了居民的生产生活。以往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重城市建设、轻管理服务的“发展型政府”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亟待向“治理型政府”转变,城市管理运行效率偏低的现状急需改观。
(二)城市规划标准不高。城市规划缺乏独特性、长远性、前瞻性,对城市历史文脉、色彩设计和景观规划系统性重视不够,造成城市间面貌趋同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尤为突出的是城市规划执行缺乏连续性,发展战略常常“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不能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同时,城市建设比较粗放,品位不高,棚户区、“逢雨必涝”、“马路拉链”、交通拥堵等“城市病”日益凸显。城市管理的标准化、信息化和人本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智慧城市、和谐城市建设亟待加快。
(三)创新活力欠缺,产业支撑乏力。河北省高端产业发展滞后,创新意识不强,缺乏高端产业孵化基地,特色小镇刚刚起步,人才和信息化短板效应明显,导致城市聚集中高端产业的能力不够强。尤其是未能充分利用京津的人才与科技创新优势,打造协同创新共同体,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不足。endprint
(四)城乡环境欠佳,生态、资源问题突出。城乡建设缺乏环境意识,城乡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不佳。同时,环境承载能力整体超限,地下水严重超采,大气污染和水污染形势严峻,节能减排和环保压力巨大,生态恶化趋势尚未根本扭转,直接影响京津人才等要素资源的流入,挤出效应明显。
(五)制度创新不够,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显著。河北省城镇化水平和城乡均衡度较低,制度障碍亟待破除。一是土地征用拆迁补偿制度不完善,农民利益得不到有效补偿和保护;二是城建投融资制度不完善,融资渠道不够宽,政府债务负担和银行不良资产加重;三是农民工进城涉及的户籍、社保和子女教育等制度尚不健全。2016年全省约有1,100万人口就业居住在城镇,户籍在农村,市民化任务艰巨;四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土地流转、公共服务等配套制度尚未完全到位,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难以有效衔接,导致乡村发展基础薄弱、贫困人口集中、空心化问题严重,城乡差距扩大。
四、河北省城镇化问题解决对策
面对河北省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背景下,需要从战略定位出发,充分考虑城镇化中多元主体的需求,基于统筹城乡一体发展视角,从经济、社会、生态等多个维度解决城乡发展中的突出矛盾,探索解决影响城镇化质量和进程问题的根本路径,化解阻碍可持续发展的潜在风险。
(一)突出规划引领。要贯彻“以人为本的城市化”为核心的城镇化新理念,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总体规划,高标准地搞好本地相应规划,实现与总体规划的紧密衔接及本地规划的多规合一。规划的设计要推进城市品质、品味提升。规划的实行要有持续性,规划一旦确定,就要咬定青山不放松,保持战略定力,以钉钉子的精神,一以贯之落实到底。
(二)创新发展路径。一是在发展方式上从以往块状分割的“单兵作战”向城市群整体综合发展转变,以首都为核心,以京津为方向,主动对接服务京津,实现打造区域中心城市、突出特色小镇建设和搞好美丽乡村建设的群落开发与整体协调发展;二是在发展路径上从以抓产业为主向以抓环境为主转变,政府回归本位抓服务,主要任务在于打造优美的自然环境、高品质的生活环境、高效率的营商环境、高格调的人文环境,构建良好的政治、产业、生活与自然生态系统。
(三)强化产业支撑。以产业发展为突破口,稳定优势产业,突破高新产业,实现城乡有序、协调发展。一是大力发展开发区,推动产业聚集与创新发展。新增一批出口加工区和保税区,推进高新科技与创意产业园区、中央商务区等各型各类开发区建设,着力将这些开发区打造成为协同发展平台、创新推动平台;二是以推进县城扩容提质。促进人口与产业等要素向县城集中,提升县城公共服务水平承载转移人口,发挥县城经济对城乡统筹的牵引作用;三是建设特色小镇,打造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平台。特色小镇要注重挖掘历史内涵与民间文化,展现和保持不同地域的自然和文化属性,重点强化生态环境与城市慢生活系统规划与建设,发展生态农业和第三产业,特别要借力京津要素资源外溢趋势,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方面做足“特”的文章,吸纳高端要素;四是建设美丽乡村。美丽乡村建设要与脱贫攻坚行动、现代农业发展、山区综合开发、全域旅游发展统筹推进,建设充满浓郁地方风情、河北特色的美丽乡村,成为京津休闲旅游目的地;五是发展新型农业。提升经营规模,普及农业机械化,提高生产效率;积极鼓励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大力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使该产业成为未来社会消费升级和农民工就业的主战场。
(四)加快制度创新。新型城镇化归根到底是人的城镇化,要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深入谋划推进包括户籍制度、居住证制度、“村改居”、社会保障等在内的多项制度改革,释放制度红利,使农村转移人口顺利实现可持续、协调发展的市民化,推动构建新型工農城乡关系。一是探索创新土地制度,形成合理利益机制。探索推进土地流转制度,完善补偿方式,提高补偿标准,搞好城乡建设用地指标增减挂钩与置换;二是完善城乡建设投融资体制,弥补资金缺口,拓宽投融资渠道。争取各级财政支持,加强与国家、省、市各级财政现有的工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等各种专项资金的衔接;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城乡建设领域,探索鼓励民间资本采用BOT、TOT、PPP等多种方式投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加大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提升广大农村地区基础设施水平,逐步构建社会保障、教育、基本医疗服务、养老、住房服务等城乡同步的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全省各类基本社会保障从户籍人口扩大到常住人口,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的城乡有效接续。
主要参考文献:
[1]薄文广,陈飞.京津冀协同发展:挑战与困境[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
[2]陈岩,武义青.关于京津冀产业优化调整的思考[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4.4.
[3]马晓河.从国家战略层面推进京津冀一体化发展[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4.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