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与共同富裕的关系

2017-11-30 09:09宋焕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17年11期
关键词:举措精准扶贫共同富裕

宋焕

[摘要]精准扶贫是习近平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针对我国贫困人口的脱贫而提出的战略思想。从精准扶贫的理论基础是共同富裕,精准扶贫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精准扶贫是实现共同富裕之路上的有力举措三个方面来论述精准扶贫与共同富裕的关系。以期理清二者之间的关系,对现实有指导作用。

[关键词]精准扶贫;共同富裕;举措

2013年11月习近平在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思想。其立足于中国社会贫困人口的根本现实,根据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根本原则,致力于实现全国人民共同追求的美好生活,实现社会主义全民小康的奋斗目标,在新世纪的新阶段,打响了扶贫攻坚的战斗。

一、精准扶贫的理论基础是共同富裕

精准扶贫的思想绝不是脑海中凭空一闪的灵感,它立足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抓住社会主义的本质核心“共同富裕”根本原则,扎根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力图把中国建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强民富的国家。

共同富裕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①这是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全面阐述,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人民的共同富裕。也突破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②的论断,强调社会主义不应该被贫困困扰,贫穷也不应该长期成为社会主义发展的常态。相反地,社会主义的发展是要摆脱贫穷,社会主义的进步是要解决贫穷所带来的种种影响社会前进的不良问题。社会主义绝不是也绝不应该把谋求“贫穷”与“落后”作为发展的目标,这与社会主义的本质是相违背的,也与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不协调,更与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相左。

从这个意义上讲,首先,共同富裕的前提是生产力的发展,而且是生产力的相对高级程度的发展,这是奠定社会主义物质财富的条件和基础。其次,共同富裕实现的途径要在消灭剥削的基础上,消除两极分化的现象。由于历来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南北、东西差距较大,这就导致社会发展中的两极分化是一个必然要面对和克服的困难。邓小平针对这个问题强调“我的一贯主张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大原则是共同富裕”,③以此来带动“先富帮后富”。由此可知,要想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共同富裕,势必要消除贫困;要想消除贫困,达到最终的共同富裕,必然要有过硬的政策措施的指导。共同富裕根本原则就是精准扶贫的理论源流,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反贫困理论。

二、精准扶贫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

习近平曾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④也就是说,社会主义的根本标准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消除贫穷这个痼疾,是首当其冲要解决的问题。因为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不仅决定着共同富裕的实现,而且脱贫的程度决定着共同富裕的水平。同时,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由于当前我国人口基数大,地区之间发展差异也较大,贫困人口的数量也占相当的比例。并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脱贫人口的脱贫指标也有了相应的增幅。这也表明我国当前扶贫工作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所谓“精准扶贫”,就是实施对扶贫对象的针对性、措施性帮扶计划,有效扶助贫困人口或家庭消除导致自己贫困的因素,实现自我的发展,从而摆脱贫穷的困扰。为了让扶贫工作能落到实处,从根本上改变贫困群体的现状,2015年6月,习近平在贵州考察期间明确提出了六个精准的要求,即“扶持对象要精准、项目安排要精准、资金使用要精准、措施到位要精准、因村派人要精准、脱贫成效要精准。”意即在扶贫工作中“能够避免大水漫灌,实现对症下药,有效地促进贫困地区的精准脱贫。”⑤这六个精准的要求,从帮扶谁,怎么帮的出发点出发,努力实现扶贫工作的精准与良效,致力于从根上铲除弊病,争取药到病除。

精准扶贫,显然,讲究的是“精准”二字,它强调“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也提倡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关键节点,进行对症下药。简单地说,精准扶贫就是要改变以往对贫困地区及区域的粗放扶贫方式,精细到户到人。它是通过对贫困户的精准识别,找出致贫原因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精准帮扶,并根据扶贫对象的实际状况进行管理,同时,通过对贫困户的扶持效果进行考核,以保证其精准脱贫。精准识别就是根据贫困标准识别贫困家庭和人口,并找准导致其贫困的关键性因素。在这种精准识别的基础上,确立扶贫的对象及以后相关的扶贫计划。

另外,扶贫工作在抓住病根解决问题的同时,还强调实施对扶贫对象的“精神扶贫”,力争从被扶贫者的精神世界出发,让贫困群体在受到政策扶持的情况下,树立起对自我的信心,克服贫困障碍,鼓起脱贫的勇气,将这种自我内心的崛起化为他们脱贫致富的原动力,从而实现实质上的脱贫。这种标本兼治的方法,能够使扶贫工作更有成效,减少或稳定脱贫者再次返贫的现象。总之,精准扶贫和精神扶贫归根到底是为全体人民的幸福,为中国每一个人民的梦而奋斗,它的根本目的和最终结果都是为了人民的共同富裕。

三、精准扶贫是实现共同富裕之路上的有力举措

共同富裕之路需要一个实干的过程,它要求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同心同德,万众一心。它所强调的富裕不是平均主义,也不是同等富裕,而是要在社会主义生产力水平有了相当的发展之后,社会主义经济有了相对高的水平之后,人民生活得到改善,整体的社会综合素质有相对的提高。它所倡导的达到富裕的手段和方法,既不是凭不劳而获,也不是靠非法取得,同样也不能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只能是人民的合理合法收入。在此过程中,扶贫工作必须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一朝一夕的热度,半心半意的工作态度,都是不可取的。这是一个全民动员、全民参与的过程。说到底,共同富裕是需要实践来实现的。

根据反贫困理论,我国的贫困治理工作经历了从单一解决温饱的起始阶段,到逐渐强调扶贫工作的全面性,即开始注重文化、教育、生态等全方位的扶贫。无论是农业生产合作化运动还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直至90年代的开发扶贫,每一步的实施都是实事求是的进行。因而也取得了较显著的成绩。在这一过程中,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生活救济式扶贫模式,开发式扶貧模式,小额信贷模式,移民搬迁扶贫模式,部门定点扶贫、东西协作扶贫模式,区域瞄准扶贫模式,科技扶贫模式,以及整村推进模式等多种反贫困模式。”十八大以来,我国提出了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显然,扶贫工作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艰巨。精准扶贫思想的提出,实现精准扶贫的六要素为扶贫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指导和策略。使长期以来的“从扶贫机制上由主要依赖经济增长的‘涓滴效应到更加注重‘靶向性对目标人群直接加以扶贫干预的动态调整”。⑥据统计,我国目前建档立卡的贫困人数有8000万,“自精准扶贫工作全面开展以来,2015年全国已实现1442万农村人口脱贫”。⑦虽然要想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每年仍需有一千万以上的人实现脱贫。但是,依然可以看到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效性。这也表明精准扶贫在实现共同富裕之路上是一项有力的举措。

[注释]

①②③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④习近平的“扶贫观”:因地制宜“真扶贫,扶真贫”.人民网,2014年10月17日.

⑤蒋永穆,周宇晗.习近平扶贫思想述论[J].理论学刊,2015(11).

⑥左停,杨雨鑫,钟玲.精准扶贫:技术靶向、理论解析和现实挑战.贵州社会科学,2015(8).

⑦郝妙,黄彭.精准扶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理论的创新.新丝路(下旬),2016年12月第1期.endprint

猜你喜欢
举措精准扶贫共同富裕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