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大师叶圣陶:身教永远重于言教

2017-11-30 00:35金凤
新天地 2017年11期
关键词:叶圣陶孩子教育

金凤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他主张规范现代汉语,其中包括规范语法、修辞、词汇、标点、简化字和除去异体汉字,提倡使用白话文,编写和审订了《新华字典》。

教育家叶圣陶育有两子一女,分别取名:至善、至美、至诚。虽然工作繁忙,但孩子的早期教育,叶圣陶一直亲力亲为。他说:“在各项教育中,家庭教育是最初最基本的一项,家庭教育是基础,基础打得好不好,跟以后各项教育的效果大有关系。”他“永不自满”的家风,影响了叶家的每一位后人。

“对婴儿和孩子负有教育责任的,当然是父母”

叶圣陶出生于苏州悬桥巷,到了叶圣陶父亲叶钟济这一辈,全家人仅靠父亲给人做账房先生维持生计。虽是老来得子,但父亲对叶圣陶的教育却很严厉,总是以身作则,给孩子做榜样。

在父亲的有意培养下,叶圣陶性格开朗、爱看书,1907年,叶圣陶考入草桥中学;1916年,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尚公学校执教;也就是在这一年,他和妻子胡墨林组建了家庭。胡墨林,浙江杭州人,比叶圣陶大一岁,1914年从北京女子师范毕业后,在南通女子师范当教员。两人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结婚前没有见过面。但结婚后,叶圣陶感慨这是一段“中了头彩的婚姻”,他和妻子一生相伴,情比金坚。1917年,叶圣陶应聘到直吴县县立第五高等小学(现在为叶圣陶实验小学)任教。

1918年4月24日,大儿子叶至善出生,小名小墨。叶至善六七岁的时候,特别调皮,对什么都充满好奇。一次,他见厨师用刀把鱼肚子剖开,便自己捉来一只小虾,尝试着用刀子去剖虾背。叶圣陶见到后,把孩子拉到一边对他说:“你把虾子剁成了这样,它妈妈怎么找到他呢?”听父亲这么说,叶至善手足无措地站在那,小声问:“虾子也有妈妈吗?”“当然,它不仅有妈妈,还有爸爸,还有爷爷奶奶,也是一个大家庭,可因为你,它们家失去了一个成员。它妈妈找不到它多可怜。”听父亲这么说,叶至善羞愧极了,跟父亲道歉道:“爸爸,我错了,我不该这么残忍,下次再也不会了。”

叶圣陶常说,父母的教育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或者有什么确定的办法,它总是融入到了生活当中,一点一滴都是教育,点滴教育好了,孩子自然明白事理。

正是父亲这种言传身教的教育方式,让孩子们都很喜欢亲近他,也都愿意跟他聊天。1922年,叶圣陶添了女儿叶至美。4年后,叶圣陶又有了小儿叶至诚。而此时的叶圣陶,已经从教员成为一名作家,发表了长篇小说《倪焕之》。1930年底,叶圣陶应开明书店创办人章锡琛邀请,辞去商务印书馆的职务,到开明书店任编辑。全家人从苏州搬到了上海。

“凡事都要换个角度去思考,你喜欢的不一定就是别人想要的”

到了上海后,叶圣陶的工作更忙了,而三个孩子也已慢慢长大,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主见。叶圣陶总教育孩子们:“话要好好说,事情要好好做。”在大事上,叶圣陶总让孩子自己拿主意,而小细节上他则特别看重。

在幼子叶志诚的心里,父亲唯一一次对他说狠话,是因为一支笔。那天,父親正有事,便随口让小儿子把笔递给他,叶至诚也没多想,就把笔头朝外递了过去。哪知,叶圣陶一拿,抓了一手的墨水。当时,他严厉训斥了孩子:“你给笔给人家,肯定是把笔柄朝着人家,不然抓着一手的墨水,多不好。同样,以后递剪子、递菜刀给别人也是如此,刀柄对着别人,这样才安全。”叶至诚听了直点头。

长子叶至善上中学时,成绩一度很差。这所中学教学严谨,而叶至善性格活泼,不喜太受约束。叶圣陶考虑着把孩子转去宽松一点的学校,妻子胡墨林知道后不太同意:“至善好不容易考上了这所学校,别人想进都进不来,老师管教得严,也是对孩子好。”叶圣陶笑了笑,劝妻子:“换位想想,如果把一只渴望飞翔的鸟整天关在笼子里,能开心吗?我们虽然是为人父母,但也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问题,他不开心,他想换个环境,我们就要想办法去帮助他解决这个问题。”叶至善转到了一所私立学校。果然,学习成绩好了很多,整个人也开心不少。

1937年,叶圣陶带着家人来到了重庆,为了养活一家人,叶圣陶又重新当起了老师,日子如此艰难,但叶圣陶不忘用自己手中的笔去抗战救国。他帮助谢冰莹创办了重庆《新民报》副刊《血潮》。1938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武汉成立,叶圣陶为大会主席团成员。他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抗战作出个人的贡献。

1945年,叶圣陶一家重新回到上海。在父亲的建议下,叶至善到开明书店做了一名编辑,接过了父亲手里的笔杆子,投入到了文字的工作中去。

“做人做事,永不自满,才能进步”

1947年9月16日,叶至善添了女儿叶小沫。此时,叶圣陶的三个子女都已先后成家,也有了自己的孩子。叶圣陶把全部的爱都寄托在了孙辈身上。叶小沫最爱写作文。那时候父亲工作比较忙,而爷爷叶圣陶刚好在家里改全国中小学生的课本。叶小沫写好了文章就拿去给爷爷看。爷爷时常督促叶小沫,把之前改过的文章多拿出来看看,这样才能进步,才不会忘记。

1967年,20岁的叶小沫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当了一名农垦战士。孤身在外,叶小沫感到无比的孤单寂寞,她开始给家里写信,写的最多的就是给爷爷的信。每一封信叶圣陶都会仔细看后,耐心地回复。

从黑龙江回来后,叶小沫当了一名工人。1977年,《中国少年报》筹备复刊,叶小沫幸运地被报社录取,成为一名科普编辑。叶圣陶知道后,主动找到孙女,再三告诉她:“不懂就问,不会就学,要不断充实自己,如果知识不广博,那么很多稿子就没法下手处理,一旦处理不当,会把错误的信息带给孩子,那样就不好了。”

在爷爷的监督下,叶小沫一直努力地把编辑工作做到最好。先后担任《中国少年报》科普版的编辑部副主任、编辑部主任;中国儿童画报宝葫芦画刊主编,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和哥哥三午一起创作过科学小说《梦魇》,曾获得宋庆龄基金会儿童文学银奖和全国科普创作一等奖。

1988年2月16日,叶圣陶在北京去世,享年94岁。叶圣陶的三个子女,长子叶至善当了一生的编辑,女儿叶至美做电台英文翻译工作,小儿叶志诚是职业编剧,后来又任文学刊物《雨花》的主编,一辈子没有停止写作。三兄妹曾一起合作出版过《花萼》和《三叶》。而叶家孙辈中,从事文字工作的更是不在少数。叶圣陶去世后,叶家的每一个人都谨遵他遗留下来的精神财富,一直兢兢业业工作,踏踏实实做人。

(责编:孙展)endprint

猜你喜欢
叶圣陶孩子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霜的工作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