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歌剧《拉克美》脚本和舞台布景中的“异域主义”研究

2017-11-30 00:42包婷
艺术评鉴 2017年20期

包婷

摘要:19世纪的法国作为西方歌剧的中心之一,喜歌剧是法国浪漫主义歌剧的主要类型,《拉克美》是其典型代表。歌剧背景处于被英国殖民统治中的印度,在这部歌剧中表现了对于殖民统治时期当地人民的反抗,将其描述成一种不可理喻的行为,以表明自身行为的合法性,体现了一种西方对于东方的重构。在歌剧中的非音乐要素上有着鲜明的东方色彩,歌剧中演员身着印度传统服饰纱丽,舞台背景中的三面佛,脚本台词上描写的印度教祭祀仪式等都有着印度教的文化烙印。

关键词:喜歌剧 《拉克美》 异域主义

中图分类号:J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20-0137-02

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歌剧中对异域的描写是当时的潮流,出现了一大批描写东方的歌剧作品。如梅耶贝尔的歌剧《非洲女》,歌剧描绘了西方探险家达·伽玛到非洲探险的故事,歌剧的女主人公是非洲部落的首领;马思奈创作的歌剧《泰伊思》,描写了基督教传教士感化埃及妓女泰伊思,使其皈依基督教的故事。在这些作品中较为著名且在现代上演率较高的则是德里勃创作的喜歌剧《拉克美》,它是一部鲜明的体现印度文化的歌剧,歌剧中不论是台词、服饰布景还是音乐都体现了浓郁的异域风情。《拉克美》讲述了在英国殖民统治期间一位英国军人和印度教圣女的爱情故事,歌剧中的咏叹调《铃歌》至今流传广泛。对《拉克美》的研究甚少,主要集中在对《花之二重唱》的音乐分析,几乎没有对这部歌剧的舞台布景和脚本的相关研究。

一、歌剧《拉克美》中脚本所体现“异域主义”

(一)统治

德利勃的《拉克美》的脚本是由E·贡迪内特和P·吉尔根据法国文学家彼埃·洛蒂的小说《婚礼》改编而成。在歌剧第一幕第1场,印度教的众教徒在做仪式时,祭司尼拉坎达唱到:“举着无比的崇敬,向世人侮辱、嘲笑、被抛弃的祭司表达敬意!向可憎的胜利者表达我们的愤怒,虽然我们伟大的神的百年圣庙被破坏,但在他们的头顶都悬挂着婆罗门主的复仇之意!”可见由于英国殖民统治者对于印度教寺庙的毁坏和对印度教教徒的迫害,同时也反映出了印度教教徒对于英国殖民者的愤怒和憎恨。在第一幕第5场中,英国贵族小姐艾伦和未婚夫杰拉尔德等人想翻越围墙一探究竟时,艾伦说:“这些花和树没有任何威胁”而弗雷德里克说:“我们不能相信这些东西,这些美丽纯洁的曼陀罗花,在印度其实是一种毒药(即使他们在欧洲是没有毒的)”紧接着本特森太太说:“印度是一个糟透了的地方。”杰拉尔德说:“这是个有魔法的国家,我们可能只是因为咬了一朵花而丧命”,从这些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在自己国家最为绅士的英国人,身处殖民地时,并不考虑私自闯入别人的领地是不礼貌的行为,反而认为印度是一个神秘和危险的地方,可见对于印度他们是有偏见的。在剧中称尼拉坎达为“那个教唆印度人报仇雪恨的危险的婆罗门教徒”,显然是从自身利益的角度出发,将尼拉坎达对自己所信仰的宗教的捍卫,称为是教唆行为。由此可以看出,作为殖民统治者,他们能感受到殖民地人民的不满和愤怒,这些字里行间无不透着西方人的种族优越感和对于殖民地人民的鄙视和偏见。在剧中,东方人的形象同样被塑造成为野蛮的和奸诈的,在第二幕中那些唯利是图的东方商人、算命人等,他们围着本特森太太兜售货物并趁机偷走了她的表。第二幕第5场中尼拉坎达为了找到私自闯入到他圣庙中的异教徒复仇,让她的女儿在集市中唱歌,吸引那个陌生人,以期将其杀害。

(二)立场

博埃默在《殖民与后殖民文学》中说:“殖民主义按所谓文明的需要对他者进行建构,是用来证明它对本地人的剥削的合理性的。”①在这部歌剧中表现了对于殖民统治时期当地人民的反抗,将其描述成一种不可理喻的行为,以表明自身行为的合法性,体现了一种西方对于东方的重构。在歌剧中作家向法国观众表现了英国企图控制印度所做的种种努力及印度当地人的反抗,既没有为英国的统治行为唱赞歌,也未对其进行批评,但在作品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出:英国统治印度的艰难和时而所表现出的无力和愚蠢,为什么作家会处于这种立场?我们不能忽略的是这部作品最初的观众是19世纪的法国观众,对他们而言,英国作为法国在海外殖民中最大的竞争对手,如此描写符合当时的观众对于英国统治的一种幸灾乐祸、冷眼旁观的心态,这是两个殖民主义大国之间的海外殖民竞争的产物。所以这部作品在当时的法国受到观众的热烈的欢迎,仅在巴黎喜歌剧院从首演到1931年已经演出了1000多次。

这部歌剧的关键词“统治”,西方不论是用武器、军队等强硬的手段对于殖民地进行开拓和统治,或是用宗教为自己寻找一个正当的理由,以救世主的身份对那些他们所认为的“野蛮人”进行教化和统治,这些无非都是殖民统治者为自己的欲望、贪婪寻找一个合理的借口。在一篇谈论后殖民文学的文章《西印度群岛和澳大利亚文学比较》中说:“在整个殖民主义领域,欧洲人的文本和他们的小说犹如他们的枪一样起着决定性的作用。”②同样在他们殖民统治的过程中,这些歌剧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其中《拉克美》自杀的方式也比较独特,女主角嚼食曼陀萝这种树的叶子自杀身亡,据资料显示这种植物盛产于印度,含剧毒,可以看出这些都向欧洲观众呈献出东方的神秘和危险,甚至会被认为是迷信的一面。

二、歌剧舞台布景等中所体现的“异域主义”

拉尔夫·P·洛克在《音乐中的异域主义和东方主义》当中论及歌剧时曾说:“除了这些文字标志外,歌剧还有四种具体的、重要的视觉标志:舞台动作(即舞蹈、列队行进)模仿手势、布景、服装。”③可见,与音乐其他体裁相比,歌剧这种综合性体裁由于视觉性要素的加入更适于表达“异域风情”。对于观众而言,舞台布景、服饰等要素在构建“异域”时是重要的指引符号。

《拉克美》(Lakme)的DVD版本是1991年版由澳大利亚歌剧院合唱团演出,由琼·萨瑟兰饰演拉克美,波宁吉指挥,这部歌剧的整体影像中充满了异国情调。

歌剧中的女性人物有印度人和西方人,不论是女主角还是集市上舞蹈的舞者,所有印度女性在歌剧中均身着印度传统服饰纱丽,且颜色都极为鲜艳,与歌剧中西方女性所穿着的蓬蓬裙形成鲜明的区分。歌剧中的部分印度女性在眉间点有红色朱砂,用于装饰,并具有一定的文化意味。第一幕的布景是在幽暗的森林深处的小木屋,舞台中央的最上方供奉着印度教的最高神——梵天的雕像,他是印度教的创造之神,在第二幕中这座雕塑在游行仪式中被众信徒抬着游行。木屋的旁边有小河和船,河中开满了莲花,莲花在印度教中象征了最初的信仰,与印度教中的湿婆——破坏之神有着重要的关联,湿婆所坐的是莲花宝座。第二幕在集市中整体建筑风格是伊斯兰建筑风格,建筑中广泛使用尖拱和尖顶穹窿,建筑上裝饰着几何纹样图案。第三幕中出现的道具水壶和杯子不论是材质还是形状都具有东方特色。以上这些使得整部歌剧在视觉上有着色彩斑斓的效果,对于西方观众来说有着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新鲜感。

三、结语

由此可见,这部歌剧在脚本和舞台布景等方面为西方观众呈现了他们热衷的“异国情调”,为他们展示了一个神秘、绚丽的东方,歌剧的台词、舞台布景和音乐都极具“东方色彩”,歌剧对殖民统治时期的印度的描写,既为作曲家提供了新的灵感和素材,也为当时的西方观众提供了对东方想象的满足和新鲜感。

参考文献:

[1][英]埃勒克·博埃默.殖民与后殖民文学[M].盛宁,韩敏中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2][英]巴特·穆尔-吉尔伯特.后殖民批评[M].杨乃乔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Jonathan Bellman.The Exotic in Western Music.Boston:Northeastern University Press,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