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党的理论与实践创新

2017-11-30 23:03
现代国企研究 2017年11期
关键词:理政历史性总书记

金秋十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提法、新举措,其中很多都令人耳目一新!《现代国企研究》记者专访了中央党校校委委员、中央党校副教育长兼科研部主任、《现代国企研究》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韩庆祥教授,请他就十九大报告中的重点进行了解读。

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与历史性影响

本刊记者:党的十九大报告首先对十八大以来的五年工作给以全面的梳理与总结,我们如何认识“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的成就与影响?

韩庆祥:党的十九大报告这种梳理与总结不是就工作谈工作,而是从高度和深度来进行的,这集中体现在提出三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即“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和“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亦可称之为“历史性影响”。

先看“历史性成就”。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指出:“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这种极不平凡,集中体现在“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经济建设、全面深化改革、民主法治建设、思想文化建设、改善人民生活、生态文明建设、强军兴军建设、港澳台工作、全方位外交、全面从严治党十大领域成果卓著。这里之所以称之为“历史性成就”,既是指我们解决了过去存在的“难题”,办成了想办的“大事”,具有历史纵向的相比性,也是指当今这五年解决难题、办成大事的力度,具有刚性执行力,还指这些成就对历史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具有历史性意义,可以载入史册。

再看“历史性变革”。从十八大以来五年的历史、现实和实践来看,可以用“整体转型升级”来揭示和概括:在价值取向上,由相对注重以物为本走向以人民为中心;在奋斗目标上,由实现“三步走”战略走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生产力上,由“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走向更加注重“创新驱动”;在生产关系上,由“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向更加注重“共同富裕”“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在国家权力运作方式上,由“国家主导”走向在党的领导下更加注重“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在意识形态上,由相对注重打破“思想僵化”走向更加注重解决“思想分化”;在社会发展水平上,由注重重点突破的非均衡发展走向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发展;在对外开放和国际战略上,由“回应挑战”走向更加积极作为、合作共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结果就是“历史性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这些历史性变革,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实际上就是“历史性影响”。第一,就是它具有凝心聚力、达至共识的意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这五年取得这么大的历史性成就,推动这么大的历史性变革,这表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正确、领导有方、领导有力、领导富有成效。正如習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五年来的成就,是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由此应统一全党思想认识,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第二,就是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在讲完这五年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之后,在逻辑上就接着强调:“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显然,“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历史基础和实践依据之一。这两种历史性影响具有重大意义。这不仅因为人心是最大的政治,而且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要积极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四个伟大”:新时代行动纲领的基本遵循

本刊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必须建设伟大工程,必须推进伟大事业。我们应该如何准确把握“四个伟大”各自的内涵与内在逻辑?

韩庆祥:推进“四个伟大”,是当代中国发展最根本、最具时代精神、最能凝聚中国共产党人所有追求的大智慧、大战略、大谋划,也是贯穿十九大报告的核心灵魂。对于“四个伟大”各自的内涵,归根结底应围绕“治国理政”来理解和把握。进行“伟大斗争”,强调的是治国理政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建设“伟大工程”,强调的是治国理政的领导力量;推进“伟大事业”,强调的是治国理政的旗帜、方向和道路;实现“伟大梦想”,强调的是治国理政的历史使命。

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伟大目标,就需要应对各种困难、风险和挑战,必须根据新的历史特点进行伟大斗争,建设好新的“伟大工程”。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习近平总书记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进行好“伟大斗争”以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从历史经验来看,只有把“四个伟大”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习近平同志在全党和党中央的核心地位,才能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经验作出系统总结,才能理解和把握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战略框架和实现“强起来”的根本路径。

本刊记者:如何正确理解推进“四个伟大”的重大意义?“四个伟大”与以往我们党的创新理论是什么样的关系?

韩庆祥:“四个伟大”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根本总结和具体性的方法论,是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战略框架,其实质是使大国成为强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本质上是“大国成为强国”的理论。

“四个伟大”的每一项都在治国理政中举足轻重,意义重大。一是作为“伟大事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每次党代会都确立的主题,它要回答“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根本问题。二是与“伟大梦想”紧密相关的党的奋斗目标,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每次党代会都要特别明确强调和确立的,它要回答“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的根本问题。三是作为与“伟大斗争”紧密相连的精神状态,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每次党代会都要鲜明强调的,它要回答“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的根本问题。四是作为新的“伟大工程”的推进党的建设,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每次党代会都要彻底强调的,它要回答“提供什么样的领导力量”的根本问题。endprint

“四个伟大”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显示出整体性,并最终形成一个有机的战略框架。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实现中国梦不可能一蹴而就,是十分艰难曲折的过程,要实现中国梦,必须积极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要领导好、进行好“伟大斗争”,就必须推进党的建设,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从历史维度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更需要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要进行好“伟大斗争”,需要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所有这些,旨在推进新形势下的“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

要运用历史的逻辑理解“四个伟大”。从“连续性”来看,“四个伟大”与以往我们党的创新理论都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根本主题,在这一点上是一脉相承的。从“阶段性”来看,我们要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的历史起点上,来理解和把握“四个伟大”对以往我们党的创新理论的发展,理解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它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而提出来的;它使“伟大斗争”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它要求把我们党建设成世界上最强大的政党。

深刻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新特点

本刊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怎样的变化,又有哪些新特点?

韩庆祥:社会主要矛盾在根本或本质上,讲的就是需要和供给之间的矛盾关系,就是围绕需要和供给之间的矛盾关系来确定的。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就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和”之前,讲的是“需要方”;“和”之后,则讲的是“供给方”。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整个时代发展、社会发展从总体上呈现一种什么样的状况呢?搞清楚这个问题,是我们作出正确决策的基础和前提。对整个社会存在作出准确判断,对整个时代状况、社会发展状况作出正确研判,最根本的方法论和分析框架,就是要从人民的需要状况、供给状况、需要和供给之间关系的状况入手。

我们先来看看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的“需要”的总体状况(需要方)。应当说,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群眾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人民的衣食住行或吃喝住穿发生了很大变化,人均收入得到了很大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也得到很大改善。到2020年,我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如此,当今,人民群众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需要拓展了、拓宽了,人民的需求在质量上也升级了。这集中体现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

再来看看党的十八大以来整个社会的总体“供给”状况(供给方)。今天,我国的生产总体上并不落后,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浙江、江苏、山东等地,生产水平基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甚至某些方面的生产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如高铁、航天、北斗导航、网络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然而,今天我国发展所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南北部、各个行业之间、各个部门之间、人和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现象比较突出,平衡和平衡机制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二是发展不充分。这既体现在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是很高,也体现在中国制造需要向中国创造、中国智造升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正是基于这种分析和判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从总体上反映当今我国时代发展、社会发展状况以及发展水平,反映我国发展全局的状况。我们必须紧紧围绕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状况及其特点,找到在发展上所存在的根本问题,这实际上就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进而,我们要把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作为党和国家的根本任务和工作重点,党和国家发展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这一根本任务和工作重点来进行。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推动中国发展的整体转型升级,迎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才能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才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才能避免出现颠覆性的错误。由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指出:“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endprint

猜你喜欢
理政历史性总书记
“2022年4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省五指山市考察时发表的重要讲话”等三则
灯塔颂歌
时局图
祭坛画作为装置
40年,中国实现历史性跨越
韩新政府成立百日:文在寅谈治国理政重要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
基于大国视角的中国治理问题与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论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