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向军+舒平生+王春峰
摘要:分析了智能制造产业及人才需求现状,提出了“专业+机器人”的建设思路,通过校企共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基地、重构专业群课程体系、打造高水平智能制造人才培养队伍等措施,旨在实现先进制造装备技术类专业群协同升级,以适应智能制造背景下人才培养的需要。
关键词:先进制造装备技术类专业群;协同升级;智能制造;产教协同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7)11-0071-04
一、智能制造产业现状及人才需求
近年来,随着《中国制造2025》《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等文件的出台,全国各地方政府加紧布局,围绕工业机器人、智能制造产业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成立了多个相关的产业园,切实推进制造业提质增效。随着工业机器人和智能制造产业的推进,生产企业的岗位设置也产生了较大变化,对高职院校培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智能制造背景下,企业要求技术技能型人才具有创新精神、工匠精神、更高的信息化素质和复合型专业能力[1]。
目前,制造业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一是制造业人才结构性过剩与短缺并存,傳统制造业人才素质提升和转岗困难重重,先进制造领域人才不足,支撑制造业智能转型升级能力不强。二是制造业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产教融合不够深入、工程教育实践环节薄弱。三是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未能发挥主体作用,培训参与率有待进一步提高[2]。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人才需求预测如表1所示。
在国家发布的政策规划中,都强调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提出,要组织实施机器人产业人才培养计划,加强大专院校机器人相关专业学科建设,加大机器人职业培训教育力度,加快培养机器人行业急需的高层次技术研发、管理、操作、维修等各类人才。《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提出,要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创新技术技能人才教育培训模式,促进企业和职业院校深度合作,开展“双主体”办学。鼓励有条件的高校、院所、企业建设智能制造实训基地,培养满足智能制造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先进制造装备技术类专业群建设存在的问题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先进制造装备技术类专业群是江苏省重点建设专业群,建设初期包括机电一体化技术、电子制造技术与设备、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四个专业。紧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学院积极优化专业群结构,2015年开设了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随着智能制造产业的推进和相关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专业群建设初期存在如下问题。
(一)校企合作长效机制难以建立
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是指校企合作各构成要素与要素结构处于优化状态,校企各方互利共赢、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3]。一直以来,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都存在学校“热”、企业“冷”的现象,一般的合作形式主要有订单班、实习基地、实验实训室建设等,但是很难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企业缺乏参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动力,分析其原因主要有:国家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立法方面存在缺失,地方层面的激励、监督和约束机制不够健全;院校和企业的核心价值追求不同,院校的首要任务是育人,注重社会效益,而企业追求经济效益,以盈利为首要目标。构建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需要找准双方利益的契合点,实现互利共赢。
(二)专业群课程体系适应性不够
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促成了一些新技术的产生和技术融合,会产生一些新的岗位,一些传统制造业的岗位可能会消失。岗位的结构性调整对技术技能型人才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的相关制造类专业群应及时调整培养目标和核心能力培养指标,优化课程体系,改革课程教学方法,在重视综合素质培养的同时,强调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适应智能制造背景下对制造类技术技能人才的新需求。
(三)实践教学设备与智能制造先进技术不匹配
智能制造被定位为中国制造的主攻方向,是基于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贯穿于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的各个环节,具有自感知、自学习、自决策、自执行、自适应等功能的新型生产方式。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智能仪器仪表、工业无线通信、远程运维服务、工业云平台等新装备和新技术将广泛应用于制造业的智能化转型升级。智能制造需要一批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爱岗敬业的高技能人才。先进制造装备技术类专业群在建设初期,实践教学条件无法满足新的教学需求,需要重构实践教学体系。
(四)师资队伍综合能力亟待提升
师资队伍建设是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要素和前提条件[4]。制造业的智能化转型同样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自身技术水平要持续更新,要求教师具备懂得制造企业管理、熟悉信息技术,同时能开展智能制造技术改进、业务指导等综合业务能力。一般高职院校专任教师的应用技术研发与创新能力不足,对教师培训投入的实效性有待提高。
三、先进制造装备技术类专业群协同升级的主要措施
(一)按照UPD模式,校企共建先进制造技术服务平台
UPD(Upstream,Platform,Downstream)校企合作模式的涵义为院校与相关专业技术链上游企业合作共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下游企业提供服务的校企合作新模式[5]。UPD模式抓住技术链上下游企业及学校不同的合作诉求,通过与上游企业共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借助平台的市场化运营和滚动发展,响应上游企业对市场拓展和经济效益的诉求;通过平台的集聚效应,汇聚多家上游企业为下游企业提供服务,响应下游企业降低生产成本、获得高质量服务的诉求;通过专业人才培养,及时传递上游企业的技术,响应下游企业获得适用人才的诉求,同时也为上游企业培育潜在客户。利益诉求得到响应,可使两类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动力和主动性都得到有效激发。同时,上游企业的先进技术和下游企业的就业市场又可满足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UPD模式可同时满足合作三方的利益诉求,保障平台建设和发展的可持续性。endprint
面向工业机器人产业链的智能制造类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我院与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链上游企业南京埃斯顿共建了具备“自我造血”功能的先进制造技术服务平台——埃斯顿机器人学院,开设了工业机器人技术新专业,可为技术链下游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培训,为专业群提供实训基地、混编师资、创新平台和就业市场,为合作企业及其客户输送优质人才和客户培训,降低合作企业的运营成本。基于协同创新的理念,专业群的其他专业也可科学对接工业机器人产业链,数控、模具专业可与机床厂商和模具设计厂商合作,服务对接零部件制造企业,机电专业可与西门子、亚德客等自动化技术上游企业合作,服务对接工业机器人应用企业和机器人系统集成商,电子制造技术与设备专业可与SMT主机制造商合作,服务对接机器人3C应用企业,有效保证智造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明确专业群的服务面向。通过“利益捆绑”,可以有效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形成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明确“专业+机器人”的专业群协同升级的建设思路。
(二)重构专业群课程体系,适应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新需求
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前提。课程体系开发要对接职业岗位群、对接国家职业标准、对接工作过程,只有厘清未来职业与专业的关系,才能构建出具有高职特色的工学结合、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智能制造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产物,智能制造对高职层次人才必然要提出新的需求。应通过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分析智能制造企业高技能人才岗位能力变化,在原有基础上重新进行岗位工作任务分析,确定岗位工作职业能力,整理出专业群各专业共通的职业能力,参照“平台+模块”的基本模式,按照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的原则,构建包括职业素质平台课、专业群基础平台课、专业方向模块课、专业拓展模块课的共享型专业群课程体系。职业素质平台课承载着培养学习者关键(核心)能力的重任,该项能力对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影响重大。专业群基础平台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行业通用能力,专业方向模块课程主要培训学生的职业特性能力,专业拓展模块课主要培养学生的跨专业职业能力。还可增设“智能制造概论”“智能制造实训”“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与操作”“3D打印技术”等智能制造相关课程。
专业培养目标、核心能力、课程体系明确后,重要工作是优化课程内容和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提高培养目标的达成度。要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能力本位为指导思想,开展翻转课堂教学、项目式教学、行动导向教学、混合式教学等形式多样的课程教学改革。在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突出成果導向,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学会了多少,而不是教师讲了多少,重视多元评价并做到持续改进,以适应智能制造背景下对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新需求。
(三)校企共建江苏省工业机器人4S中心,创新实践教学平台
我院通过与南京埃斯顿合作在校内共建了江苏省工业机器人4S中心,包括工业机器人展示中心(Show Center)、销售中心(Sale Center)、服务中心(Service Center)、系统集成中心(System Integration Center),校企联合开展工业机器人技术人才培养、社会培训、技能鉴定、工业机器人运维服务、工业机器人应用工程项目开发等业务。企业提供先进的工业机器人,目前已建成8套工业机器人典型应用工作站、1套智能制造生产线、离线仿真实训室,同时与西门子、亚德客、沈阳机床等制造业上游企业合作,共建了西门子未来实验室、机电控制综合实训室、3D打印研究室、i5智能机床等先进工厂自动化技术实训室,添置了高档数控机床,实现了专业群的实践教学平台转型升级。该中心获江苏省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建设立项。同时,计划开发顶点课程(Capstone Course),培养学生将获得的知识、技能、态度等有效地整合、拓展和应用到相关专业活动中,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四)多措并举,打造高水平智能制造人才培养队伍
我校针对工业机器人的工程应用技术,通过机器人教研室与其他专业教研室对接,并引入企业技术骨干,与紧密型合作企业联合开展“四技服务”和社会培训,还通过学历晋升、业务进修、企业实践等多种途径,健全了教师培养机制,构建了一只跨专业的、学历层次合理的、综合水平高的智能制造人才培养队伍,突破了机器人技术应用师资团队的培养瓶颈,解决了专业群的教学团队综合能力提升缺乏有效途径的难题。专业群的“先进制造技术科技创新团队”“工业机器人技术科技创新团队”考核均获学校考核“优秀”,2016年,新增院级“智能制造技术创新团队”。在3年建设期内,培养博士2人、引进博士1人、在读博士研究生5人;入选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1名、青年骨干教师4名、江苏省“333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1名。
四、先进制造装备技术类专业群协同升级的主要成果
(一)专业群的人才培养能力得到提升
校企共建的“埃斯顿机器人学院”开发了工业机器人技术新专业,共建的江苏省工业机器人4S中心获江苏省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立项,初步构建了适应智能制造新需求的共享型专业群课程体系,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课程教学改革,在教材建设、信息化教学大赛、微课大赛、各类学生技能竞赛、省级优秀毕业设计、师资素质培养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高质量成果。专业群各专业招生录取分数线在全院各专业中处于较高水平。“校企共建埃斯顿机器人学院”获得全国机械行业执委优秀校企合作典型案例二等奖,“服务智能制造,产教协同育人——先进制造装备技术类专业群协同升级的探索与实践”获校教学成果一等奖。
(二)专业群的社会服务能力得到提升
承办了江苏省经信委急需紧缺人才(工业机器人)专题培训班;承担了埃斯顿客户企业培训100余人次;承担了南京林业大学学生实践技能培训230余人次;承担了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技师培训与鉴定,技师、高级技师培训421人次,通过鉴定326人,该项目入选江苏高等院校非学历继续教育办学典型案例,我院荣获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优秀校企合作单位称号,获全国机械行业执委优秀校企合作典型案例三等奖;培训经费到账200余万元,横向课题经费到账245.6万元。endprint
“中國制造2025”对技术技能人才的创新精神、工匠精神、信息化素质、专业复合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先进制造装备技术类专业群的更好更快发展,需要紧密围绕重点领域继续调优专业结构,加大师资培养的投入,加速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建设实现企业化运营,大力推进信息化教学改革,引入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强化工匠精神培养,接轨国际专业认证标准,按照《悉尼协议》范式全方位指导专业建设,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服务“中国制造2025”的能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段向军,舒平生.“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高职人才培养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 2017(6):62-65.
[2]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的通知[EB/OL].[2017-03-09].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moe_
953/201702/t20170214_296162.html.
[3]王秦,李慧凤.基于合作博弈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4(36):24-29.
[4]林宇.高等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15(1):79-82.
[5]徐胤莉.体制活则满盘皆活——记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国家骨干校建设之路[N].中国教育报,2014-12-17(10).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Collaborative Upgrading for Advanced Manufacturing Equipment Technical Profession Group
DUAN Xiang-jun,SHU Ping-sheng,WANG Chun-feng
(Nanjing Colle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Nanjing Jiangsu 210046, China)
Abstract: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talent demand is analyzed in this paper. The construction idea of "profession + robot" is proposed. For realizing collaborative upgrading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equipment technical profession group, the college cooperates with enterprise to build public technology service platform and training base, restructure course system, train excellent teacher group and so on. These practices suit for the requirement of training talents in the context of smart manufacturing.
Key words: advanced manufacturing equipment technical profession group;collaborative upgrading;smart manufacturing;integration of education and production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