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压”新媒体艺术
——记“.zip未来的狂想 | 小米·今日未来馆”展

2017-11-30 01:56YaoFeng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17年8期
关键词:艺术家装置艺术

姚 风 /Yao Feng

展览链接:

.zip未来的狂想 | 小米·今日未来馆

发起人:高鹏、王晖、隋建国、黎万强

学术主持:黄笃、Philipp Ziegler

策展人:吴珏辉、晏燕

国际艺术家推荐人:Charles Lindsay

艺术家:Catherine Chalmers、Charles Lindsay+苏少禹、Claude Lévêque、曹雨西、陈玺安、冯梦波、冯昊、郭锐文、郭熙、甘健、洪启乐、I&C小组、姜俊、林欣、刘佳玉、Refik Anadol、任远、饶广禛、施政、石川、宋振熙、沈立功、王志昂、王志鹏、郑达×高玉洁×低科技艺术实验室

主办机构:今日美术馆

冠名赞助商:小米手机

展览地址:北京市朝阳区百子湾路32号 今日美术馆一号馆2、3、4层

展览日期:2017年7月16日—9月16日

“.zip未来的狂想 | 小米·今日未来馆”展览集合了近30位顶尖当代艺术家,用艺术与科技结合的创作方式,引领我们解压新媒体艺术探索未来的新格式。艺术家们尝试将黑科技融入艺术,利用装置艺术、实验音乐、声音影像、空间交互等艺术形式,为观者营造出沉浸式的观展体验。同时,还以参观者的本地化视角,呈现对全新生存环境的感知,即对网格化社会的思考。尤为丰富的是,展览内容以实体展览、虚拟展览及第三方AR三种方式予以呈现。

“.zip未来的狂想 | 小米·今日未来馆”以“.zip”为主题展开,策展人吴珏辉将不同艺术家的作品编织成一个全新的展览,从压缩与解压的表意,引申出对未来的理解:在对未来的理解与想象中,艺术的各种表达形式就如“宇宙大爆炸”一样被多维度地释放出来。而未来,不应被定义,也不应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从荧光闪烁的手机矩阵到雾气朦胧的另一个世界;从霸气震撼的30m×15m×13m未来展厅到回响悠久的红山风洞;从致远号沉没的梦幻远景到深藏玄机的谜盒……艺术的各种表达格式在不同维度时间及空间概念中启迪着人们对于存在与未来的思考,不同的参展作品压缩在一起,如同宇宙中的黑洞,而作品所提供的沉浸式体验更将宇宙黑洞这个概念结合起来,成为个体或群体想象的外化载体(视觉、听觉、触觉等等),借助想象力于多重感官频道间不停打破并重塑我们对同一时空(实体空间)的感知经验,观众将穿越并沉浸于各种平行的想象时空,启动对zip文件的再次解压。

策展人吴珏辉这样表述道:“宇宙的膨胀如同一个持续的解压缩过程,新格式层出不穷,旧格式渐渐消退。进入历史,在数字宇宙中,格式是万物的后缀,包括人类自身,如果人类通过格式而得以永生,那我们的意识必将以某种格式而存在。我们在使用格式的同时也在自我格式化,在庞大的格式体制中,每个人都带有格式属性,可能是.txt、.jpg、.ppt、.exe,或者只是一个bug……格式决定了想象的维度和表达的语言,似乎所有的劳动都得转换成某种格式才是有效的。”

观展中,呈现给笔者的第一个作品是广场上的《谜盒》,由艺术家石川于2017年专门为此次展览而创作。这件作品想向我们表达:我们诞生于盒子,我们生存于盒子,我们构建盒子,我们破坏盒子,我们从一个盒子到达另一个盒子,在盒子中学习,在盒子中思考,在盒子中迷失,在盒子中死亡。我们一切的开端和认知都源于这一构造,美术馆作为一种特殊标签的盒子,存放了现实、虚幻、表达、冲突、对话……混杂在一起,是谜一般的存在,是超脱于现实体系的构造定义,是介于破坏与构建之间的那一层不确定状态。“谜盒”正是由此念头引发而来的一个入口,在三次元世界打开一堵墙,窥探介于三次元与二次元之间的溢出,用当下的手段重新解读这个六面体的延展可能。

物品往往可以承载很多特殊的意义,比如奖杯、十字架、旅游纪念品或者一块手绢等等,里面存放着人们的记忆、信仰、意识形态、情绪等。这些超然于物品作为物之外的内容似乎是存放于其内部某个不可见的空间里。就像一个U盘,里面存入了.belief格式的文件。在这样的结构中,身体成为一个容器,信仰则是填充物。在作品《存放信仰的身体》中艺术家郭熙创建了一个姿势,这个姿势可以用人体作为媒介,把“信仰”下载并输入到一个物品中。

刘佳玉的装置作品《海浪》由50条滑轨组成,通过摄像头识别与自定义算法流水(algorithm pipeline),提取出海浪边缘的实时波动数据。将海浪的变化映射为滑轨滑台的运动位置。选用无线通信方式,通过两个发射天线,以覆盖整个作品的物理空间范围,从而控制电机的运动与LED光块的颜色,光块的颜色变化根据不同位置的坐标表现不同的渐变颜色,通过摄像机3—5秒不等的长曝光拍摄得到平面的海浪数据可视化图形,实现实时的数据传输以及海浪的数据可视化。当海浪带着它的神秘属性实时地蔓延出墙体时,艺术家想让每一个观察者融入与周围环境的对话中,以一个新的维度去体验自然。

艺术家王志昂擅长以图形编程的方式创作视觉作品,对数学算法的兴趣使其乐于发掘计算机语言与图形生成之间的关系。在探索视觉内容的同时,也在尝试不同的空间与展示方法对作品体验产生的影响,如视觉暂留、错位空间等。近期创作常以声音视觉为内容,空间结构为载体,寻求以视听内容搭载特殊展示形式,创造出新的视觉语言与感官体验。作品《栅格2.0》中的斜梯区域把空间划分出一块几何斜面,艺术家将斜面上纵横交错的栅格视为搭载信息的硬件框架,投影覆盖其上的视觉信息将成为该空间中流动的数据。LED屏幕作为突出于三维空间的独立节点,将映射更多深度信息。视觉信息强化了数据所特有的性质:传输转换、格式协议、构建抹除……置身其前,如同置身流动变幻的数据网路通道入口,经过斜梯路面的体验过程仿佛观者自身也经过数据流的冲洗与重置。

Refik Anadol是1985年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出生的媒体艺术家和导演。目前在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生活和工作。他在特定场地的公共艺术中使用参数化数据雕塑,在沉浸式装置中使用现场音频及视觉表演,特别是他的作品通过建立与媒体艺术之间的混合关系来探索数字和物理实体之间的空间。《无穷之屋》是艺术家Refik Anadol创作的一个沉浸式体验艺术项目。当沉浸其中的观众的客体自我被引人入胜的环境所包围时,他们的意识状态就被称为“沉浸式”状态;这些人造的环境能够创建一个非现实的世界,并且重新塑造观者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因此这也是笔者觉得最为酷炫的一个参展作品。

策展人兼参展艺术家吴珏辉在作品《电血袋》中用幽默诙谐的方式探讨了关于时代、生命和人的问题。谈及该作品,他说:“如今,充电比输液更紧迫。在视觉像素化的今天,我们的生命也逐步电子化。各种电子设备已经无形地寄生于我们的身体,成为身体和意识的延伸器官。电子器官对电能的依赖,犹如身体对血液的依赖一样。及时充电尤为紧迫,否则你将缺失器官般残疾。”

《.bug》是向第一个飞入计算机的bug致敬的沉浸式投影作品。UFO是由艺术家、设计师、程序员、工程师等混合身份构成的艺术团体,可视为一个大写的“艺术家”。《.bug》关注各种格式的错误现象,并捕捉错误背后的美学价值。如马赛克、读取错误、死机蓝屏,以及解压缩失败等。触动笔者的是:这个生活在数字时代,由艺术家、设计师、程序员、工程师等混合身份构成的“神奇组合”,其发声的方式因数字美学而更有意思和意识。

艺术家冯昊是绘画出身,以声音艺术与实验音乐为主要载体,作品多以声音、影像、行为等综合装置或项目的方式呈现。艺术家在阐述作品《下凡》时说:“这个作品分为两个部分影像组成。一部分是被人遗弃的神像在墙面上交替出现,另一部分则是投射在地面上的巨大香灰池。神像通常是作为神的化身被供奉起来,而被抛弃的神像却成为世事轮回的一员。因为风吹雨打,他们产生了各种入世般的面容。香灰则是人们敬拜神灵的留痕,是祷告仪式的遗迹。这两个部分形成了一个关于信仰的遗迹场,它阐述着一种有趣的悖论关系:神像似乎是放弃信仰的遗迹,而香灰却是保持信仰后的遗迹。”

甘健的作品《基石》以装置、现场、音轨等多种形式呈现,强调声音与影像、光、空间之间的联系,以听觉与视觉的高度同步展现极端的力量与速度,并以多种形态作用于不同的空间与环境。“人造巨型结构以中轴贯穿不同区域地貌并无限向前延伸,运用声音与光创造出集中并具仪式感的脉冲作用于空间中央,描绘不断扩张的人造巨景的能量内核与脉搏。”

石川 谜盒.mr AR装置 尺寸可变 2017年装置支持:小米手机6,小米VR眼镜

郭熙 存放信仰的身体.belief 影像、装置 2’ 2014年

刘佳玉 海浪.xyz 装置 尺寸可变 设备支持:小米电视4A

王志昂 栅格2.0.saver LED屏幕空间装置 4’ 2017年

Refik Anadol 无穷之屋.avi.wav.experience 沉浸式投影 尺寸可变 2015年

吴珏辉 电血袋.usb 充电装置、血袋、USB数据线、油、铝合金支架、冷光线、防水接口、电源 尺寸可变 2016年

UFO媒体实验室×PINK MONEY:吴珏辉、林志胜、沈琪、尤龙 .bug 沉浸式投影 2’43” 2017年合作:冯昊

冯昊 下凡 沉浸式投影 6’45” 2017年

甘健 基石 沉浸式投影 6’37” 2017年

任远 VINCI 沉浸式投影 2’5”

曹雨西 Oriens v1.0 Immersive Projection 2017年

饶广祯 吃豆人 装置、影像 尺寸可变 2017年装置支持:小米手机6,米家扫地机器人

郑达×高玉洁×低科技艺术实验室 感官过载 跨媒介装置 螺旋桨、电机、水、LED灯带、定制容器、控制系统、声音系统 尺寸可变 2017年

冯梦波 致远 装置 尺寸可变 2017年

郭锐文 1194D 立方 沉浸式投影 4’28” 2017年

洪启乐 脑波交流 沉浸式投影 2017年

克洛德·莱维柯 我梦中的另一个世界 装置 尺寸可变 2017年

林欣 有风的空间No. 2 数字互动影像装置 2017年

施政 Embers 影像投影 2017年

苏少禹& Charles Lindsay 风洞:红山试验 联合装置、综合材料 尺寸可变 2017年技术支持:小米笔记本,米家空气净化器Pro

王志鹏 Flow Void VR装置 尺寸可变 2017年

I&C小 组 昨天我和阿里斯同的儿子格劳孔一块儿向下走到比雷埃夫斯港 互动装置 尺寸可变 2017年

任远是艺术家、设计师、程序员。热衷于生成艺术、视听艺术、数据可视化、人工智能、复杂性科学等领域的探索和研究。《VINCI》是任远担任VINCI艺术顾问期间创作的一部数字影像,作品视觉部分由任远基于代码生成,通过抽象节点连线模拟神经网络,再基于网络结构生成各种形态,整个网络由1950个节点短程相互连接构成。音乐由艺术家刘一纬创作。整个作品的创作是建立在任远对哲学、科学、艺术的研究之上。

Catherine Chalmers 采集者 影像 14分钟 2017年

观者在观看展览的过程中能够强烈感受到数字媒体艺术的魅力,在三维空间里通过奇幻的光影、空间和音效感受艺术家所想表达的主题并沉浸其中。同时,借助想象力于多重感官频道间不停打破、重塑对实体空间的感知经验,穿越、沉浸于各种平行的想象时空,启动对新媒体艺术的“解压”。总之,展览将不同格式的新媒体艺术作品交叉排列,发起不同维度的观者体验。科技的发展给艺术创作提供了更多的跨界融合、协同创新的可能性。一方面,新媒体艺术将科技与艺术结合在一起,影响了艺术家的文化心理结构,改变了艺术的创作观念和创作方法,推动了当代艺术形态的创新发展;另一方面,发生在“不确定空间”的艺术作品将改善我们的生存空间与艺术人文环境,提高人们对自我、对社会的认知与反思能力以及想象力,带给人们对未来更加美好的憧憬与希望。

诚然,带有先锋性和体验性的新媒体及互动式艺术早就被视为未来艺术的发展趋势之一,艺术品对于观众而言不再仅仅是挂在墙上的画,还是可以参与其中切身体验艺术家想要表达的精神核心的全新艺术形式。而科技的发展也为艺术家提供了新的媒介,此次参展艺术家的作品就是利用新媒体技术与观者产生互动,从而令观者和自己所表达的情感达成共通,模糊了科学与艺术之间的边界。我们共同身处在这个被科技所主导的时代,艺术家以全新而独有的创作思维方式为我们解读着科技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对艺术的更新和理解以及不断洞悉着未来的可能性。科技持续发展,艺术形式也会一直变换,伴随着我们不断更新的思维模式,未来的艺术也将在打破局限上面临新局限,所以就需要我们在接受的过程中保持思考,用理性的思维看待其发展。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本身,更替进化始终都是在一步一步的探索中诞生,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征,我们这一代人做的,无非就是把我们的时代放入我们的艺术里面去,如是而已。没有人能够掌握未来,但是我们有当下的自己来构成艺术。

猜你喜欢
艺术家装置艺术
教你辨认枪口装置
SBS装置VOCs排放控制探讨
纸的艺术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轰趴装置指南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