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编辑
七彩云南迈入跨越发展新时代
本刊编辑
中外媒体聚焦云南省代表团开放日
10月19日上午,云南省代表团在人民大会堂云南厅举行全体会议,讨论党的十九大报告。全体会议向媒体开放,吸引了包括8家台港澳媒体、10家外国媒体在内的45家中外媒体、60多位记者前来采访。在媒体开放环节中,云南省代表团团长、省委书记陈豪,代表团副团长、省委副书记、省长阮成发就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路子、旅游市场整治、深度贫困攻坚战、加强洱海保护治理等方面的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陈豪代表在回答提问时说——
● 云南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弘扬“跨越发展、争创一流;比学赶超、奋勇争先”精神,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把心思和精力凝聚到改革发展和干事创业上来,真正做到“弱鸟先飞”“弱鸟快飞”,实现跨越式发展。一是从转变思想观念上促进跨越发展。二是从深化改革开放上促进跨越发展。三是从强化创新驱动上促进跨越发展。四是从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上促进跨越发展。五是从端正用人导向上促进跨越发展。
● 我们有信心、有决心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这是我们向党中央立下的军令状。
阮成发代表在回答提问时说——
●云南旅游一直是我们的一张名片,这些年来在快速发展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云南省委、省政府对此高度重视,迅速出台了22条措施,开展旅游市场秩序整治。通过半年努力,云南旅游市场秩序整治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原来铺天盖地、乔装打扮的低价游没有了;二是原来普遍存在、明目张胆的强制购物现象没有了;三是原来居高不下、此起彼伏的旅游投诉大幅下降。
●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洱海保护治理的嘱托,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采取断然措施,开启抢救模式,全面打响洱海保护治理攻坚战和持久战,力争从根本上治理水污染、修复水生态、改善水环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云南,迈入新时代的脚步回响云岭大地:五年奋进,高原儿女不忘习近平总书记“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殷殷嘱托,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迎难而上,开拓进取,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把民族团结进步、生态文明建设放在谋全局的高度,全省跨越发展的热浪中呈现经济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各民族人民守望相助、共筑美好家园;绿水青山正成为金山银山;开放发展已从“末梢”变为“前沿”……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要求云南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
云南实现跨越发展,需要补足基础设施的短板。
基础设施支撑能力薄弱,是制约云南跨越发展的最大“瓶颈”。根据2015年数据,物流成本占GDP比重高达24%,高出全国6个百分点;水利工程人均供水能力仅为全国的64%,缺水率达三成以上。
为突破瓶颈,近年来,云南铆足劲狠抓“五网”基础设施建设,涵盖了路网、航空网、能源保障网、水网、互联网,“五网”建设计划总投资超过1.6万亿元。
截至目前,“七出省、五出境”高速公路干线主骨架基本建成;泛亚铁路东线境内段已全线建成通车,中线和西线正加快建设。覆盖125个县的县域高速公路“能通全通”工程全面启动。全省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130公里,总里程达4273公里;乡镇公路、建制村公路通畅率分别达100%和88%。迈入高铁时代,新增铁路营运里程1134公里、总里程达3650公里。运营民用运输机场达15个,开通航线413条、国内外通航城市159个,是我国开通南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航线最多的省份之一。澜沧江—湄公河国际航运顺利推进,“黄金水道”持续发挥效益。中缅油气管道全面贯通运营,国家第四条能源通道初步建成。加强跨境项目合作与建设,与越南、老挝、缅甸实现局部电力联网,中缅、中老光缆传输系统已投入使用。
展望未来,彩云之南不再遥远。以铁路为例,通过沪昆高铁、云桂铁路、渝昆高铁、弥蒙高铁等,云南将形成通江达海、辐辏四方的开放前沿和面向南亚、东南亚的交通枢纽。
8月16日,省政府举行了以“大数据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为主题的集体学习。省委副书记、省长阮成发主持学习时说,云南经济欠发达,科技不能欠发达;要千方百计搭上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快车,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跨越式发展。
省委、省政府坚持把产业作为强省之基、兴滇之本、富民之源,坚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新兴产业发展并重,积极推动产业结构向开放型、创新型和高端化、信息化、绿色化转变,运用新技术改造提升烟草、冶金等传统优势产业,举全省之力加快发展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信息、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等8个重点支柱产业,成效逐渐显现:粮食产量连续稳定增长,茶叶、花卉、果蔬等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去年全省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实现增加值766亿元,同比增长13%,首次成为云南省支柱产业;聚焦产业发展,启动100个左右特色小镇创建:以最严“组合拳”大力整治旅游市场秩序,旅游市场转型升级呈现良好态势。
与此同时,国资国企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白药控股实施混改的“白药模式”成为全国的“突破性样本”,世博集团、文投集团增资扩股顺利完成。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取得一批突破性科研成果,“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催生了一批创新型企业的不断成长。
五年来,云南三次产业比重由2012年 的 16:42.9:41.1调 整 为 2016年的14.8:39:46.2,非公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到了2016年的46.9%。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这些新时代的新要求、新蓝图,让云南对加快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充满信心。
云南紧邻南亚东南亚,是“古南方丝绸之路”的要冲。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1月考察云南时明确指出,云南经济要发展,优势在区位、出路在开放。希望云南努力成为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
总书记对云南提出的新定位,改变了云南的格局,给予了云南崭新的发展空间。近年来,云南在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中主动发力、积极作为,全省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
与南亚东南亚11个国家33个城市缔结友好关系,与7个国家建立了8个双边多边地方合作机制。积极配合国家启动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倡导建立孟中印缅地区经济合作论坛,推动创立中国—南亚商务论坛,构建了地区合作、政策协商、民心交融的重要平台。2016年,云南口岸出入境人数达3114.4万人次,较2012年增长40%。
成功举办4届中国-南亚博览会、1届商洽会、外交部云南全球推介等重大活动,在全国率先推行通关便利化“三证合一”模式。贸易伙伴覆盖南亚东南亚和全球230多个国家和地区,截至今年上半年,外贸进出口总额比去年同期增长10.4%;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累计达3050.1亿元。
致力于推进滇中新区等开放平台建设,已建成7大类、17个开发开放合作功能区,拥有18个国家一类口岸。临沧边境经济合作区、勐腊(磨憨)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获批,红河综合保税区封关运行,昆明综合保税区通过初验,建成第一个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截至今年7月,全省实际利用外资和引进省外资金累计分别达96.97亿美元和2.82万亿人民币。
围绕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彩云之南正在从末梢走向前沿、从边缘变成区域中心。
脱贫攻坚,事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
云南实现跨越发展,不能落下360多万贫困人口。
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新时期扶贫开发脱贫攻坚战略思想和党中央决策部署,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紧密结合区域发展,坚持扶贫措施到村到户到人、“输血”与“造血”并举、物质脱贫与精神脱贫并重、外部帮扶与自力更生有机衔接,采取超常规举措攻克深度贫困堡垒,确保深度贫困地区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是在新增资金、新增项目、新增举措、惠民项目、涉农资金整合、财政转移支付、金融投入、资本市场、保险机构、建设用地指标等10个方面,对深度贫困地区给予重点支持。为扎实推进脱贫攻坚,云南省级财政大幅度增加扶贫投入,省级部门已连续2年压缩公用经费10%用于扶贫,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从2012年的9.58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46亿元。
二是对于怒江州、迪庆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加大投入支持力度,继续实施好迪庆藏区脱贫攻坚三年行动计划、怒江州脱贫攻坚全面小康行动计划、兴边富民工程三年行动计划、“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脱贫攻坚行动计划,解决突出制约问题,补齐发展短板,创造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环境。
三是对于深度贫困县,每个县安排1名省级领导、至少3家省级单位、1个东部经济强县、1个省属企业、1个省级驻村工作队结对帮扶,引导民营经济、县域经济、园区经济发展聚焦到脱贫攻坚上来,将更多资金、项目、力量等资源要素倾斜配置到深度贫困县,切实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公共服务能力和社会保障能力。
四是对于深度贫困村,按照“组织强、党建强、产业强、经济强”的要求,大力实施贫困村提升工程,每个村安排1家以上民营企业结对帮扶,实现村村改变、村村提升、村村脱贫。
五是对于深度贫困户,认真对照“两不愁、三保障”特别是产业发展、易地扶贫搬迁、就业、住房、教育、医疗、社保等薄弱环节,实行“一包一”帮扶,每户安排1名机关干部结对帮扶,精准施策、精准发力,不脱贫不脱钩。
五年来,全省贫困人口从2012年的804万人减少到2016年的363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1.6%下降到9.8%。2016年首战之年,全省全年考核净脱贫108.4万人。
七彩云南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云南是全国民族工作任务最重的省份之一。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明确要求云南省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全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将“决不让一个民族掉队,决不让一个民族地区落伍”作为承诺,坚持把民族地区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融入全省发展大局,以共同发展促进民族团结。通过推进“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创建工程”,仅2013—2016年就投入民族发展资金近14亿元,整合各级各部门资金超过85亿元,实施了10个示范县、100个示范乡镇、1078个示范村(特色村寨、社区)和1万户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户建设,打造了一批民居有特色、产业强、环境好、民富村美人和谐的民族特色示范村镇,涌现出昆明市金星社区、贡山县独龙江乡和高德荣等一大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典型和模范,形成了以点串线、以线连片、以片带面的示范创建格局。
将示范区建设责任制作为抓手,签订责任书13977份,全省所有州市、县区、乡镇实现全覆盖,并延伸到村委会和寺观教堂。在农村,普遍推行民族团结公约;在城市,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在边疆民族地区,用民族语言文字开展民族政策和知识宣传普及;在宗教活动场所,开展和谐寺观教堂创建活动……
2016年,全省民族自治地方生产总值达6068.65亿元,是2012年的1.5倍,年均增长11.1%;民族地区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各族人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俯瞰云岭大地,从迪庆高原到抚仙湖畔,从高黎贡山到柔情傣乡,26个民族和睦相处,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携手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党的十九大报告全面阐述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部署,为未来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指明了路线图。
“云南要努力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发展的重要定位,也是国家赋予云南的重要使命。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依靠长效机制和制度。五年来,从公安、环保联合执法、环保法庭到环保公益诉讼,云南为护航生态文明先行先试,省委专门成立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专项小组”,协调有序推进各项改革工作。截至目前,云南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和实施意见、主体功能区规划、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生态补偿、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等初步建立,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已有坚强的制度保障。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以环境质量改善为目标,以生态环境安全为底线,以环境监管执法为抓手,扎实推进环境保护各项重点工作任务,云南取得明显成效:截至2016年12月,云南已建立各种类型、不同级别的自然保护区161个,总面积约286万公顷,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7.3%,基本形成了布局合理、类型较为齐全的自然保护区网络体系;全省森林覆盖率达59.3%;全省90%以上的典型生态系统和85%以上的重要物种得到有效保护,生态安全屏障进一步筑牢。以九湖为重点的水环境质量稳定趋好,滇池、杞麓湖成功摘掉“劣”字,水质由劣Ⅴ类改善为Ⅴ类,2016年九湖水质总体保持稳定。2017年上半年地表水水质优良率为78%,丧失使用功能水体断面比例为4%;与2014年基准年相比,优良水体断面比例提高了12%,劣Ⅴ类水体断面比例下降了8%。2016年云南省环境空气质量总体保持优良,16个州(市)政府所在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达98.3%。
几年来,保护环境并未成为云南发展的桎梏。相反,通过绿色发展,云南生态环境的比较优势日益显现。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
回首十八大以来的五年,云岭大地,各族人民在“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中,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五年,在一项项指标、一个个数据的悄然变化中,云南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逐渐由期盼变成现实——
2012年至2016年,全省年均财政支出的70%以上用于保障民生。
全省统筹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210.31万户、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118.03万套。
社会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截至2016年末,全省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两项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员共计2839.33万人,比2012年末增加325.95万人。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从2012年的1621元提高到2016年的2340元,增幅达45%。
截至2016年,全省新增培训农村劳动力352.62万人次,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1036.3万人次。截至今年7月,全省城镇新增就业累计达187.47万人。
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从20371元、5930元增长到28611元、9020元,年均增长8.9%和11.1%。
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举全省之力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全省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3.5%,在迪庆、怒江以及“镇彝威”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实施14年免费教育。着力夯实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累计投入资金260多亿元,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新建校舍逾1000万平方米;全面落实“两免一补”,助力留守儿童、随迁子女就学。
五年来,构建起全民医保体系,全面实施了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和重特大疾病救助,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分别达到82.74%和74%左右。实施了县、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建设项目6800多个,建成覆盖县级并辐射到部分乡镇卫生院的远程医疗系统。在接下来的五年里,还将推进少数民族地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建成“坝区15分钟健康服务圈”和“山区30分钟健康服务圈”。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一定要有新气象新作为”“党要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云南要实现富民强省、稳边固边的目标,关键在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云南工作时指出。这一殷切希望与要求,对云南实现跨越发展具有纲领性、战略性指导意义,为云南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指明了方向。近年来,省委坚持把增强“四个意识”、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放在首位,按照总书记“着力发挥党组织作用,从组织上落实从严治党”的要求,全力净化优化政治生态和干事创业的从政环境,奋力护航决战全面脱贫、决胜全面小康,推动跨越发展。
针对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政治责任淡化、政治功能虚化、基层基础弱化等问题,云南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实施了“基层党建推进年”“基层党建提升年”活动,推动了边疆党建长廊建设,并不断深化拓展,突出强化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随着边境党建长廊建设深入推进,“一个党支部就是一个堡垒,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的精神深入人心。
深入推进“军警地共建”,实行组织联建、党课联讲、活动联过、党员联管、边防联固;在跨省区、跨州市、跨县市、跨乡镇、跨村寨地区,推行基层党组织双边或多边联建共建机制,探索“轮值书记+联席会议”方式,形成突发事件跨地区应急处置机制;在边境地区,推出以“村民小组党支部+党员中心户+党员+群众”为构架的全覆盖网格化管理。
目前,全省已建成基层党组织活动场所6.21万个,覆盖10.45万个村民小组。今年省级筹集专项补助资金5.69亿元用于村民小组活动场所建设,计划再建设2.6万个村民小组活动场所,确保每个村民小组都有活动场所使用。
云南,良好的自然生态令世人艳羡,但政治生态却遭受白恩培、仇和等腐败案件重创。修复、净化、优化政治生态,营造干事创业从政环境,刻不容缓。上打“老虎”无禁区,下拍“苍蝇”无死角,全面从严治党全方位发力。十八大以来,全省纪检监察机关共接受信访举报145729件次,处置问题线索50435件,立案23215件,其中厅局级192人、县处级1154人,给予党政纪处分24371人。2016年10月,九届省委巡视工作正式收官,云南成为全国率先完成巡视全覆盖的省(区)之一。截至2016年10月14日,九届省委巡视移交的问题线索已立案431件(其中省管干部55件),党政纪处分485人(其中省管干部51人),组织处理88人,问责53人。
结合“三严三实”和“忠诚干净担当”专题教育,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结合新提拔干部任职培训,各级党委(党组)和党校不断加强党风党纪和廉洁自律教育,帮助和引导党员干部进一步澄清认识、补足“钙质”、坚定信仰。
一个个长久之策、一项项治本之制,让广大党员干部渐渐筑牢防线、守住底线、远离高压线。党风政风为之一新,党心民意为之一振。
昆明西山万达广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