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宽林
恢复高考初年琐忆
李宽林
韶光,携同岁月前行。掐指一算,今年是恢复高考四十周年的日子。打倒“四人帮”后,我国高考制度恢复,让几代人重获追逐梦想的希望。
1977年8月6日,邓小平主持召开了中央会议,清算了“四人帮”残酷迫害知识分子的罪行,提出在国内各大学面向社会招生,知识青年都可以报考大学,高考实行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经国务院批准,高考正式恢复,并于同年10月21日公布考期(各地开考日期略有先后)。至此,高考因“文化大革命”持续十年取消的局面终于结束,这令人欢欣鼓舞。
但是,由于受到了“文革”影响,我国人才断层现象严重,当年包括上山下乡的“老三届”及历届、应届高中毕业生在内,全国报考大学的人达570多万人,最终获录取的仅有27万人。
我原先在梧州高中执教语文,1972年因工作需要调到梧州市教育局工作。1979年上半年,因缘际会,我重回梧州高中执教语文,并指导学生参加高考。个中甘苦,如今虽然已化成“记忆碎片”,但回想起来依然历历在目。
刚回梧州高中不久,我就了解到当时学校采取的教学策略是抓基础知识与抓应考二者并重,因为学习是让学生终身受用的事情,而应试方法的指导,虽可起到帮助学生应考的作用,但毕竟是一时之功。学校既然要为国家培养输送合格的人才,就不能为单纯追求升学率而大搞猜题押题,而应该扎实求学。
当时,为了适应刚刚恢复的高考,梧州高中进行了班级结构调整。不光梧州高中,梧州市的很多学校也调整了班级结构,把同年级所有学生重新整合,分为尖子班、一般班、基础班三种类型。到了高三年级,学校又设立了文科班和理科班。从教学原理上讲,这本是符合“因材施教”原则的,但事物往往具有两面性。例如“基础班”的名称,难免使该班的学生自尊心受创,而且学校在任课教师的安排上也会有所考虑。另外,有的学校、社会机构还办起了高考补习班。
高考制度的恢复,极大地唤起学校老师的教学热情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家都不约而同地加强备考训练。在梧州高中,由于一些老师人脉较广,就经常通过外地朋友获取北京、天津、上海、广州等地的多学科高考模拟题,印发给高三学生使用,有的还拿到课堂上做模拟考试用。如此反复训练,几近“题海战术”,可师生们竟也乐此不疲。
1977年12月,高考如期拉开帷幕。对于1977年的考试和改卷工作,自治区教育局(“文革”时称“自治区教委”,后恢复“自治区教育厅”称谓)全部下放给各市和地区(后成立“高招办”,一切考务由其负责)。
当年高考结束后,所有试卷暂时封存,派出专人值守,直至改卷统分结束,考卷送自治区为止,而我当时则参加了高考改卷。当时,高考改卷工作集中在位于梧州市和平路的梧州市教育局四楼会议室进行,改卷采取分题单人阅卷签名负责制。
我记得,当时在改语文作文卷过程中,大家对自治区下发的作文90多分的“评分标准卷”产生了观点性分歧,有人说“类似文章评100分也不为过”,有人却说“是我就评它不及格”。鉴于广西各地市对作文评分标准难以准确把握的情况,再加上其他原因,从1 9 7 8年起,广西高考改卷工作由自治区组织,统一在广西大学等高校进行。改卷办法采取分题“流水作业”改卷制。语文科的作文题,则实行双人负责制:每篇文章二人共阅共商,评分后再共同签名担责。
据我所知,梧州高中当初每届高考录取率都在90%以上。其中,当时梧州高中语文组副组长詹宗佑任教并当班主任的班级,79届和80届学生除大部分考上本科院校外,还先后有谭汀、黎夏二人考上北京大学,曾小宁考上同济大学。而此前的“老三届”考生梁汉明在1 9 7 8年,即恢复高校研究生招生考试第二年,成为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是梧州市恢复高考后的第一位研究生。他工作后,担任了梧州市自动化研究所所长,并获得“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荣誉称号。另外,当时已经中学毕业多年的苏文龙参加高考后,虽然由于种种原因只能入读大专,毕业后分配中学任教,但其经过自身努力,在数学研究方面取得显著成果。他后来调到广西大学梧州分校担任数学课教师,并被破格晋升为研究员,同时还担任该校科研处处长之职。苏文龙承担的科研项目取得了世界领先的科研成果,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和广西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他本人还获得“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荣誉称号。
恢复高考,确实为国家、为梧州培养出大批栋梁之材。
责任编辑:陈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