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卫
(大秦铁路股份有限公司太原职工培训基地,山西 太原 030000)
浅谈如何通过岗前培训培养新入路大学生的安全意识
任卫
(大秦铁路股份有限公司太原职工培训基地,山西 太原 030000)
随着铁路事业的快速发展,太原铁路局引进了大批大中专铁路院校和非铁路院校的学生,他们大部门都要被分配到生产一线工作。为了帮助他们尽快了解铁路企业,熟悉工作岗位,明确职责,岗前培训是必不可少的,也是非常重要的,而安全教育培训更是岗前培训中的重要内容。如何通过岗前培训为新入路的大学生树立起良好的安全意识,是职培基地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大学生;岗前培训;安全意识;铁路企业
新入路大学生是铁路运输安全生产的主力军,他们的思想动态直接关系着铁路运输生产工作的安全、顺利进行。岗前培训是他们上岗前的必经阶段,岗前培训如何进行,直接决定着他们对铁路“安全”的第一认识。新入路的大学生对铁路“安全”的认识犹如一张“白纸”,所以,相关工作人员要利用优先效应抓好大学生的安全培训教育,让大学生们认识到“安全是铁路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以前的铁路职工大多数是从复转军人和中职院校2个渠道引进的,随着现代化教育的普及,铁路现在招聘的职工都是从大中专、本科和研究生院校(非铁路专业)毕业的,他们的知识储备量大,接受和学习能力强,只要铁路局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他们很快就能适应工作环境,成为铁路新一代的主力军。
新入路的大学生思想活跃,记忆力好,创新能力强,接受新事物快。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铁路上使用的新设备、新技术越来越多,新入路的大学生与60年代、70年代的职工相比,他们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具有显著的优势。
近几年,新入职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90后或00后,他们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生活比较殷实,从小娇生惯养,生活上过度依靠父母,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
安全意识是职工在作业过程中对安全的感觉、反映、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综合体现。有良好的安全意识,才会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好的行为习惯会减少事故的发生。对铁路职工来说,安全意识尤为重要。职工有了安全意识,才会有安全行为;有了安全行为,才能保证铁路运输的安全。
新入路的大学生对将要从事的铁路运输生产工作的认识都是从学校里学来的,只有理论知识,缺少实践操作。在铁路企业里,安全就是“生命线”,没有安全,一切无从谈起。一切安全生产都来自于安全教育培训,只有从源头上抓好安全教育培训工作,让他们自觉养成按规章作业、按标准作业的良好习惯,才能避免事故的发生。
新入路大学生的岗前培训主要分布在职工培训基地、忻州培训站、侯马培训站进行。由于各工种对于人员上岗的急切需求,要求学员在有限的时间内必须完成培训且考试合格。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要完成“重担”,教学时,教师就会侧重规章制度的背诵和应试技巧的训练,而忽略了对学员安全意识的培养。同时,在培训过程中,教师没有真正认识到大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对铁路运输的重要性,从而导致他们的安全意识不足,为以后的安全生产埋下隐患。
基地现在采取多媒体课件、微课、远程教育等形式授课,极大地提高了学员学习时视觉和听觉上的效果,他们可以通过视频看到一些实际操作的影像,但还是脱离不了课堂的限制。在授课过程中,大多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现场实作相对少,教学中出现了名词术语、抽象概念等脱离实物的讲解,学员没有参照物,只能囫囵吞枣地吸收。培训之后的考核主要是以理论考试后的成绩来评判,这导致课堂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安规》《技规》等规章的讲解和记忆上,属纯理论教学,操作训练相对比较少。学员上岗后,发现培训的内容与现场实际情况有所不同,还需要进一步融合,所以,单位不得不采取“师带徒”的方式完成相关工作。这样做,虽然解决了教学与实践不相融的问题,但是,老师傅们工作上的不良习惯也会传授给学员们,间接地为日后的工作埋下安全隐患。
基地分专业对大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培训,但是,学员培训合格上岗后,对他们工作中的表现缺乏有效的追踪和监控。虽然基地根据机考成绩、日常表现成绩等指标对学员进行考核,但是,在安全意识培养方面还没有一定的考核标准,不能全面、有效地评估和反馈学员的培训结果,使得培训评估体系不能充分发挥它的效用。
在新入路大学生的岗前培训中,教师们不仅要在规定的时间内保证考试合格率,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的安全责任意识。责任是安全运输的关键,安全责任意识是保障铁路运输安全的基础,而安全培训教育则是责任意识培养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实际工作中,教师们可以采取“安全第一课”的视觉冲击、事故案例、一体化教学等方法,不断向学员强调安全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考试合格和意识培养”两手一起抓,完成职教部门托付的重任。
4.2.1 上好“安全第一课”
在培训时,要充分依托局级安全教育基地,以声、光、电、4D技术为支撑,通过直接、真实的画面和典型案例,以及现场事故模拟,让学员体会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在安全教育基地的展厅中,不仅要让学员感受到前任走过的创业艰辛旅程,不忘珍惜岗位,还有发生在铁路职工身边令人心痛的事故案例,教训他们警钟长鸣,激励他们忠诚事业,铭记安全责任。让学员进入基地培训的第一天就能接受强烈的安全警示教育,在经受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巨大的心灵震撼后,使安全教育深入人心,提升安全教育的内涵。
4.2.2 事故案例教学
通过事故案例教学,可以提高新入路大学生的安全警惕性。在教学中运用事故案例教学法来培养他们的安全意识,就是以事故案例为基本的教学材料,将铁路运输安全事故以书面形式呈现在他们面前,让他们换位思考,以事故当事人的身份反思,查找事故原因,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培训是用鲜活的案例,用血的教训告诉学员,侥幸的代价是惨痛的,任何侥幸心理都可能给自己带来致命的伤害,让他们切实认识到培养安全意识的重要性。例如,2016-12-10T09:42,郑州局京广线Χ103次特快货运列车运行至安阳站客场至运转场下行线,撞死6名电务作业人员。事后寻找事故发生的原因,发现是新乡电务段为了快速完成任务,擅自在天窗点外作业,作业期间防护设施形同虚设。由此可知,导致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安全意识。通过对该事故案例的学习,让学员认识到按标作业、按章作业的重要性,只有自觉遵守规章制度,才能减少事故的发生,确保铁路生产的安全。
4.2.3 一体化教学
“一体化教学”就是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同步进行。现在的大学生学习已经远离了死记硬背,他们更倾向于动手操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把一些方便挪动的设备搬到教室,在课堂上对照实物,边讲解边演练,教师讲完原理、结构、操作步骤后,让学员自主实验;对于不方便挪动的设备,就直接把教室设在实训场地,现场讲学。这种教学方式能够让学员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更快地理解它。
4.2.4 开设心理课堂
每个人的心理素质不同,对安全的认识也不同。心理素质好的人工作主动,会优先考虑如何才能高效、安全地完成工作;心理素质差的人工作被动,领导安排干什么就干什么,这就导致工作中或多或少存在漏洞。因此,在安全培训课程中,需要开设心理课堂,加强职工的心理素质培训,将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到整个安全培训过程中,以提高他们的应急处置能力,真正让学员做到遇事不慌,沉着应对。
强化安全“生命线、清零键”意识,采取“安全第一课”、培训课堂、宣传载体、文化园地、主题教育、专题展板、课余活动等形式,在培训教学管理服务中全方位渗透铁路安全文化,让“安全第一”的思想根植于学员心中,见之于他们的行动中。
培训结果如何,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直观获取是比较有难度的,所以,需要构建一套完善的考核培训体系。学员培训达标上岗后,基地可以与站段联合对学员进行行为追踪,基地和站段人事部门共同建立骨干教师QQ群、微信群,以便随时考察学员在工作中的表现。对于不适应工作岗位的学员,要重新培训,如果仍然不能适应该岗位,则要重新分配,直到找到适合的岗位,以最大限度发挥学员的个人能力,保证工作顺利进行。
安全是铁路事业发展的永恒主题,安全是职工家庭幸福的保障。培养新入路大学生的安全意识,是将“安全第一”的思想植入他们脑中,让他们将安全风险管理记在心中,让按标作业成为自觉,让精检细修成为习惯,让他们永远记住“安全就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美好的人生从安全开始。
F530.69
A
10.15913/j.cnki.kjycx.2017.21.078
2095-6835(2017)21-0078-02
〔编辑:白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