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简讯
上海硅酸盐所在稀土掺杂SiAlON基荧光材料构效关系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摘自《(中国稀土网站)》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带队研发纳米陶铝合金 已应用天宫飞船等
陶瓷脆,一摔就碎;铝很软,一掰就弯,上海交通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王浩伟带领团队研制出纳米陶铝合金,兼具两者优点,比强度和比刚度超过钛合金,已用于天宫一号、天宫二号、量子卫星、气象卫星等关键部件翱翔太空.三十年磨一剑,王浩伟为我国"材料轻量化"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这种纳米陶瓷铝合金重量轻,且具有高刚度、高强度、抗疲劳、低膨胀、高阻尼、耐高温等特点.目前,这项研究突破了规模化工程应用的瓶颈,在航天、汽车、先进电子设备领域得到了应用.
从20世纪90年代,我国复合材料的创始人之一吴人洁教授最早提出采用“原位自生”方法算起,材料的研制成功,凝聚了五代上海交大人的心血.1996年,周尧和院士在上海交通大学开辟了“生态材料学”这一全新研究领域.在吴人洁教授和周尧和院士的指导下,王浩伟教授带着团队里的青年骨干持续攻关,三十年磨一剑,终于迎来了纳米陶瓷铝合金的诞生.纳米陶铝合金要在上千度的高温炉里合成,即便夏日炎炎,他和团队成员也常常夜以继日地守在炉边反复实验.从一万块钱的经费起步,到如今成果应用于太空、深海等多领域,王浩伟的执着努力使得铝这个金属不断开发出新用途,在更多高端复杂的产业领域将会起到更大作用.这一科研成果的落地,也是上海交通大学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服务行业和产业发展的一次成功实践.
摘自《中国铝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