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军,王剑林,韩湘云
(1.如皋市气象局,江苏 南通 226572;2.海安县气象局,江苏 南通 226600)
浅析新媒体在气象科普宣传中的应用
——以微博、微信为例
陈建军1,王剑林1,韩湘云2
(1.如皋市气象局,江苏 南通 226572;2.海安县气象局,江苏 南通 226600)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新媒体正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传播科学知识的重要途径。运用新媒体进行气象科普宣传,突破了传统媒体传播的局限性,充分调动起了公众接受科普知识的主动性,从而获得良好的科普宣传效果。以微博、微信为例,分析了新媒体时代下气象科普的发展现状及其面临的问题,对如何利用新媒体进行气象科普宣传提出了一些建议。
新媒体;气象科普;微博;微信
气象科普,即气象科学的普及,是指利用各种传媒以浅显易懂的、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和参与的方式向普通公众介绍专业的气象知识,让公众了解气象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预防和减轻气象灾害的能力。
历年来,气象科普作为一项社会公益事业,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过去,人们常采用广播、电视、报纸、展板、横幅等形式进行科普宣传,有效地普及了气象知识,宣传了气象为民服务的理念[1]。但是,受人才、经费等因素的制约,气象科普宣传普遍存在内容不接地气、宣传形式单一等问题,气象科普很难真正走进公众心中,为公众所接受。在全球气候持续变暖的背景下,世界范围内极端天气事件频发,人们对气象信息的需求和关注度日益增长。随着微时代的到来,新媒体正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和传播科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微时代下,有效利用新媒体开展气象科普宣传,对提升气象科普工作整体水平有重要意义。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播媒体而言的,是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体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2]。
微博,即微型博客的简称,是一种通过关注机制分享简短实时信息的广播式的社交网络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等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包括标点符号)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3]。
微信,是腾讯公司推出的一个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支持跨通信运营商、跨操作系统平台通过网络快速发送免费(需消耗少量网络流量)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4]。
近年来,气象科普工作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各级气象部门在气象科普方面的投入也在不断加大,气象科普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每年3·23世界气象日、5·12防灾减灾日、科普宣传周等大型科普活动期间,气象科普工作者们都会上街头、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通过举办科普讲座、设置科普知识宣传栏、科普知识展板,发放科普知识册,新闻媒体现场采访报道等形式向社会公众
介绍气象知识。有的气象部门还通过设立气象台对外开放日、举办气象夏令营、建设气象科普馆并定期向公众免费开放等形式,把社会公众请进来,让他们近距离参观气象探测仪器,了解天气预报和气象影视节目的制作过程。这些活动增强了公众的气象意识,有很好的宣传效果。
目前,气象科普人才队伍主要由气象业务人员、气象学会会员、气象类高校教师、对气象感兴趣的志愿者等组成[5]。他们大多为兼职人员,很难既掌握丰富的气象专业知识,又具备较强的人文社会科学综合素养,难以做到与公众进行有效的知识互动,随时掌握公众心理需求,并将枯燥、深厚的知识点转化为浅显有趣的科普语言,在追求专业、浅显、引人入胜的科普道路上,他们往往显得力不从心。目前,气象科普活动主要以气象日、防灾减灾日等主题活动为契机开展,没有充足的运行经费支持,缺乏长效投入机制,难以常态化开展[6]。因此,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气象科普专职人才队伍,保证充足的运行经费,对气象科普工作至关重要。
气象科普面对的是对气象领域相对陌生的公众,我们要做的是让他们具有一定的气象科学素养,而不是把他们都变成气象专家。由此可知,气象科普重要的不是“科”,而是“普”。但是,许多气象科普者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气象科普选题大多刻板不生动,冷冰冰,缺少人文情怀,例如选题“气象科普之台风”,如果换成“那些台风教我们的事”,则会更容易引起公众的阅读兴趣。科普内容主要集中在气象名词解析、气象预警信号、雷电防御等方面,很少涉及公众关心的养生、医疗、交通等方面,且充斥着大量公众难以理解的专业术语,阅读起来困难。人们逻辑上即便能做到条理清晰,但也很难做到深入浅出。总之,气象科普内容不够“接地气”,难以满足公众的需求。
气象科普大多采取举办科普讲座、设置科普宣传栏、科普展板、科普长廊,发放宣传册等形式开展工作,形式单一,缺乏新鲜感和趣味性,公众只能被动接受,不能深度体验和参与其中,所以,就会对宣传的内容不感兴趣,也就很难记住科普知识,并将之转为自己的科学素养[7]。这样的气象科普活动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但效果甚微。
2017-08-04,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7-06,中国网民规模达到7.51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7.24亿,占比达96.3%.在综合类社交应用APP排行中,微信朋友圈用户使用率达84.3%,微博用户使用率达38.7%,分别列第一位和第三位[8]。微博、微信的广泛应用为普及气象知识提供了全民参与互动的平台,具体优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传统的气象科普中,大家对于获取到的气象信息很被动,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在微博、微信平台上,公众可以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公众号,打开自己感兴趣的推送消息,转发自己觉得有趣或有意义的内容,气象科普传播更具针对性。
在传统的气象科普中,知识是单向传播的,无论以何种方式将气象知识展示给公众,公众都只是作为接受者,很难实现有效互动。而在微博、微信平台上,在关注公众号、搜索感兴趣的推送消息的过程中,公众的好奇心被大大激发,受好奇心驱使会更加认真阅读相关信息,通过留言、评论或点赞进行良好互动,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气象科普单向性、互动性差等不足。
在传统媒体中,气象科普只能实现单一的文字、声音、图片和影像等技术效果[1],而微博、微信可以将文字、声音、图片和影像效果综合起来,更加丰富生动,更具有冲击力和震撼力,更容易被公众所接受。
与传统的气象科普传播形式相比,公众不需要到现场看展板、听讲座,只需要借助微博、微信就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气象信息,通过自己的朋友圈转发出去,进一步扩大气象科普的传播范围。
气象科普除了可以宣传气象预警信号、气象灾害防御措施等,可以结合季节特点、重大天气事件、重要节假日、主要农事活动、公众关心的医疗、养生、教育等热点问题等进行科普宣传,还可以穿插历史典故、主题图片、影像等,将生硬的气象知识转变为幽默风趣的图文语言。以江苏气象官方微信公众号2017-07-31推送的微信消息“暴雨黄色预警和台风警报齐发!考验你体重的时候到了”为例,编辑向公众讲解了三国演义之台风篇,分别用“夺嫡、禅让、立蜀、屯田、反目”5个回合演绎了台风“纳沙”“海棠”相继登陆,2个台风强度纷纷减弱,台风“奥鹿”则默默发展成为当时西北太平洋最强台风的情节,赋予了台风新的角色,内容通俗易懂,插画生动有趣,让人印象深刻,公众纷纷留言点赞,获得好评无数。
微博更新次数不受限制,但每条微博的字数须控制在140字以内,尽管微博上可以将长段文字制作成图片,以图片形式上传,但是,微博用户一般阅读速度很快,阅读和思辨能力容易被较长篇幅的碎片信息冲垮,140字对于微博用户来说已经足矣。因此,利用微博进行气象科普宣传时,对科普知识的讲解应坚持简洁化原则,通过简单的文字将气象科普问题说清楚,说明白,以适应微博用户的阅读习惯。与微博不同,微信公众号1 d只能推送1条信息,因此,利用微信进行气象科普知识传播,应该坚持精品化原则,精心编排推送内容。由于微信单条推送信息量不受字数限制,因此,应尽量推送包含文字、声音、表情、影像等多种表现形式的信息,以刺激用户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实现视听读多元化阅读。
建立气象科普微博、微信矩阵,各个微博、微信号通过矩阵运营形成联动机制,扬长避短,内容上优势互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用户对信息、服务的需求。一个成熟的微博、微信矩阵可以有效、精准地辐射用户群体,尽可能扩大科普在微世界的影响力。另外,要定期组织线上有奖科普活动,如果一个公众号只是一味地推送文章,难免会显得枯燥无味。推出有奖科普活动,不仅可以提高用户参与气象科普传播的积极性,还可以稳定住原有的有效用户,吸引新的用户,进一步扩大影响力。
微博、微信公众号应由专人运行维护,微博更新、微信推送的时间也应该相对固定,更新和推送应每天坚持,持续不间断。对于公众的后台留言,运维人员一定要热情、及时回复,认真解答其提出的与气象科普内容有关的疑问。
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具有互动性强、传播快等特征,颠覆了传统媒体单一、单向的传播方式,赋予了气象科普宣传新的时代元素。但是,在利用新媒体进行气象科普宣传的同时,不能忽视传统媒体的力量,要将两者深度融合,既要做好传统媒体的发布与传播,又要发挥好新媒体的优势,使气象科普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
[1]唐鹤云,毛琪.气象新媒体在气象科普宣传中的优势分析[J].科技与创新,2015(14):32.
[2]新媒体[EB/OL].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6%B0%E5%AA%92%E4%BD%93/6206?fr=alad din.
[3]微博[EB/OL].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E5%BE%AE%E5%8D%9A/79614?fr=aladdin.
[4]微信[EB/OL].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E5%BE%AE%E4%BF%A1/3905974.
[5]韩秀宏.江苏省气象科普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及问题探析[J].安徽文学,2015(9):158.
[6]桂沁园,张晓明.巢湖市气象科普工作的现状及改进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16,22(10):159.
[7]俞乐陶.小议科普活动的内容与形式[J].江苏科技信息,2010(12):48-50.
[8]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OL].http://cnnic.cn/gywm/xwzx/rdxw/201708/t20170804_69449.htm.
G206.2
A
10.15913/j.cnki.kjycx.2017.20.033
2095-6835(2017)20-0033-03
陈建军(1987—),女,江苏南通人,助理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应用气象学。
〔编辑:白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