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慧+刘莉
【摘 要】随着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人们的生活压力、工作压力及学习压力也在随之增加,而心理学对人们的心理因素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在相当一部分人群中存在着轻微的精神病症状,如抑郁、焦虑、恐惧等,大部分都是由于心理健康因素所导致的。而大学生群体中精神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涨的趋势,主要是由于学业和健康等因素所引起,复发率高,致残率较高,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未来发展都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本文就对大学生精神病患者的管理干预及相关问题展开探究。
【关键词】大学生;精神病患者;管理干预;相关问题
据调查显示,近年来精神疾病的发病率较高,其中大学生也是其主要的发病群体之一,大学生精神疾病风险发生率在5%,其中轻微的阳性症状则会随着年龄下降而不断下降,例如猜疑被害观念,异常思维内容等,而抑郁和焦虑等的发生比例较高[1]。精神疾病对大学生的学习和健康产生重要的影响,由于精神疾病是一种慢性疾病,致残率高,病死率低,但这种特点容易导致患病学生难以完成学业,并会对其社会功能造成影响。某大学曾在精神疾病休学病例中发现,退学病例占61.5%,神经症占82.4%,辍学率占46.8%,因此降低应精神疾病而造成的休学、辍学率,提高治疗的有效率,减少疾病复发率,是对大学生精神疾病患者管理干预的目的。
一、大学生精神疾病患者管理干预
面临激烈的高考竞争后,一大波大学生都有“考试综合征”,但这种症状归根结底是一种心理症状,主要是由于在面临着重大的学业压力所引起。随着近年来大学的录取率在不断增加,而大学生精神病患者的人数也在随之增加,医学技术的不断提升,对大学生精神疾病患者的病情得以控制和缓解,使其可以继续学习,而社会中对精神病患者的包容性也在不断增加,从而导致大学生精神疾病患者的数量及比例也在不断增加。
而在校园中如何对精神疾病患者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干预,从而促进其可以顺利的度过大学生活,这是医生及校园医生所面临的问题,但同时还要集结大学多部门的力量,成立精神病防治小组,对于大学生精神疾病患者的群体提出健康管理的观念,并强调对其进行公共卫生干预,主要包括心理干预、生活干预和健康评估、用要敢于及社会干预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并要求多部门团结合作,才能提高对大学生精神疾病患者的管理效果[2]。在大学生精神疾病患者发生极端行为时校医对其行为干预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中有超过50%的大学生都有过就诊的行为,或是在心理咨询部门转到医疗部门中,即这些大学生精神疾病患者中在就诊时接受到专科医院进行治疗,待病情缓解之后才回到学校读书。
在新形势下,对于大学生精神疾病患者采取新的管理手段和干预措施,可以参照社区管理的理念,对于在读的大学生精神疾病患者进行病例管理,并由辅导员、班主任和校医、学生干部、心理咨询中心人员共同来对患病学生进行管理和干预,并对患病学生的服药情况、作息、学习、精神状态及行为等都进行规范化的观察与记录,并与家长保持有效的联系和沟通,定期开展师生见面会[3]。
同时,还要由高校、专科医院和专科医生共同组成合作干预机制,从而来弥补校医院的专科力量,为其提供资源补充,并由专科医生进行校医的专业化培训,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对患病学生进行定期的心理疏导和心理干预,并组织医患见面会,对患者的病情波动情况作出有效的判定,并分析引起患者病情波动的主要原因,并判断是否出现病情复发的情况,为患病学生展开综合性的干预措施。
二、大学生精神疾病患者管理干预中的相关问题
(一)大学生精神并患者管理干预中的技术问题
目前医生对于精神疾病辨识度并不高,经调查研究表明,在30所医院中所收治的6000名门诊患者中,抑郁障碍患者共占15%。而其中只有5%的患者被医生识别,且治疗有效率较低。而就学校卫生部门来说,对精神疾病的识别率更低,校医院严格来说是社区卫生机构,主要是为学校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的医疗服务,承担着传染病防控智能和健康教育的职能,因此校医应具备全科医师的资质[4]。但同时校医对精神疾病方面的防治知识缺乏有效的和针对性的培训,导致精神疾病的识别率较低,部分校医对于精神疾病并不了解,对于新型药物不能全面了解和熟悉,在传统的精神药物中由于其不良反应较大,因此在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治疗中不敢投入治疗中,或是存在不规范治疗的现象,甚至是多数校医院中都不存在精神疾病的治疗药物。
(二)大学生精神疾病患者管理干预中的法律困惑
针对大学生精神疾病患者这一特殊群体,在管理干预中还存在一定的法律困惑,根据我国的精神卫生法中明确提出,学校应针对学生的精神卫生情况采取实弹的措施,但却并没有具体的实施细则,导致学校在学生精神卫生管理过程中缺乏重要的实施依据,导致精神卫生管理工作无法有效的展开[5]。从当前的医疗环境来看,医患关系和护环关系矛盾日益突出,且目前也并无专科医师制度,导致校医和全科医生在精神疾病的治疗中,在治疗期间一旦出现问题或是安全事故则对责任无法准确的划分,如医生注重自我保护,那么对学生的治疗工作也就无法有效的展开。而学校的心理咨询机构工作人员仅仅是具有心理咨询师的资格,但对于大学生精神疾病患者并不能进行有效的心理治疗和疏导。同时,患者家长及社会对学校的要求较高,要求学校为责任的主要承担者,因此学校领导及管理人员在针对此类事件的处理过程中不免会产生较多的顾虑[6]。有业界专家学者提出,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和对精神类疾病的诊断治疗中,应注重对患病学生隐私的保护,而具体对于在校大学生精神疾病患者如发现有突发性的精神疾病症状的主要责任人还尚不明确,仍需要经过进一步的法律实践中来解决问题,从而接触校医及高校在针对此类实践处理时的顾虑和困惑。
三、结语
在社会中精神病患者容易受到偏见和歧视,从而使精神疾病患者产生自备感,虽然抗精神病药物具有良好的控制精神分裂的能力,但对于社会功能的缺陷却并无明显的治疗效果。因此精神科专业的医务人员需要为患者提供帮助与支持,为患者进行科学的心理干预,掌握患病学生的心理需求,并进行针对性的疏导,让患病学生可以正确面对和了解疾病,并树立积极的价值观念,提高生活信心,增强自身的意志力,恢复其社会功能性。
参考文献:
[1]林贵兰,李香临. 住院精神病患者跌倒风险管理的效果观察[J]. 中国护理管理,2014,14(12):1326-1329.
[2]邵桂芳,王金莲,康晓燕,黄娟,顾红亚,张蓉,陆佳. 品管圈活动对减少住院精神病患者出走的效果观察[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5,28(03):417-419.
[3]汪毅,甘明远. 住院精神病患者自杀行为的5年回顾分析[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5,23(08):1146-1149.
[4]王云仙,田红琴. 住院精神病患者家属社会支持度的调查分析与护理对策[J]. 解放军护理杂志,2006,(05):50-51.
[5]朱转娥,陈瑞莲,郑丽松,黄双火. 住院精神病患者对医务社工介入的反馈及需求调查[J]. 护理学报,2014,21(07):34-36.
[6]潘锡龙,吴瑞萍,何淑玲,杜宝国,张文蔚,陈冰容,黄彩英,杨建明,邓顺顺. 中山市住院精神病患者HIV、HBV、HCV和梅毒螺旋体感染血清学调查[J]. 现代预防醫学,2014,41(13):2443-2445+2456. (2014-03-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