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金融发展趋势与商业银行转型策略

2017-11-29 22:09陈星云
经营者 2017年11期
关键词:消费金融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

陈星云

摘 要 在消费位列“三驾马车”之首并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的背景下,消费金融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并在近年来实现了井喷式的增长。未来消费金融行业的发展趋势是网络化、大数据化、场景化。电商系、电商平台的创业系和传统银行系、产业系逐鹿消费金融行业,争夺这块10万亿级的蛋糕。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模式也受到了冲击,面临着金融脱媒加剧、市场竞争激烈、内部转型管理压力加大、数据科技落后等转型痛点。为积极应对新的竞争格局,实现消费金融业务转型升级,商业银行的策略是实现围绕主业的多维度发展、轻型简约的集约化发展、科技驱动的智慧化发展以及与时俱进的创新化发展。

关键词 消费金融 商业银行 互联网金融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消费已经成为拉动我国GDP增长最强的一驾马车。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和消费习惯的升级,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消费促进产业升级、扩大内需的政策,消费金融成为一片广阔的市场,并已成为商业银行业务的重要支撑。因此,分析我国消费金融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把握商业银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分析商业银行消费金融业务转型中的痛点及方向,对于商业银行在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保持竞争优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消费金融发展的现状

消费金融是指消费金融公司向各阶层消费者提供消费贷款的现代金融服务方式,具有单笔授信额度小、审批速度快、无须抵押担保、服务方式灵活、贷款期限短等优势。[1]我国的消费市场潜力巨大。目前,消费已经位列“三驾马车”之首,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2016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贡献率已达到64.6%,较2013年上升17.6个百分点。麦肯锡全球研究院2008年底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到2025年,中国将成为仅次于日本和美国的全球第三大消费市场,个人消费额将从2005年的5.8万亿元人民币增长到2025年的27万亿元人民币。[2]我国消费金融市场有如下特征。

第一,消费渗透率仍处于较低水平。2016年个人消费信贷25.06万亿元,占GDP比重达34%,占信贷总额的22%,占个人信贷的75%,占社零总额的66%。而20世纪70年代以来,消费在美国和日本的GDP中的比重分别达60%和50%,消费信贷占信贷总额比重可达50%。可见我国目前消费渗透率较低,也意味着未来发展有巨大的空间。

第二,市场增长率仍保持较高水平。我国消费金融市场近十年来一直处于高速增长之中。2010年至2016年,境内住户消费贷款余额由7.51万亿元上升至25.06万亿元,增长233.7%。其中短期消费贷款由0.96万亿元增长至4.94万亿元,7年中增长了5倍;中长期消费贷款由6.55万亿元增长至20.12万亿元,增长了3倍;消费贷款占总贷款余额的比例由14.75%上升至22.36%。①根据预测,未来几年消费贷款总量将保持20%的年复合增长率。

二、消费金融发展趋势

随着“互联网+”带来的思维变革和技术创新,消费金融行业将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同时也将呈现新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大趋势:

(一)新零售推动消费金融升级创新

新零售是指以消费者体验为中心的数据驱动的泛零售形态,其特征包括数字化(掌握数据、掌握消费者需求)、场景化(线上线下、随时随地)、O2O(线上服务、线下体验、现代物流深度融合)。新零售将数据与商业模式深度结合,重塑业态结构和生态圈。

(二)居民消费观念转变带动消费金融发展

随着80后、90后成长为消费市场的主流消费人群,年轻人消费观念更加多样开放,居民收入不断增加,消费者的消费意愿与能力将同步增长。

2006年至2012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1759.5元上升至24564.7元,增幅108.9%;同期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35.8%下降到36.2%。②2016年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0.1%,接近联合国的富足标准(20%~30%);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支出占居民消费支出的比重分别比2012年提高2.0、0.7和1.3个百分点。[3]社会消费能力的提升为消费金融规模的扩大提供了有力支撑。

社会主流消费模式由传统的理性保守的积累消费转变为提前消费、信用消费。重实物消费、轻服务消费的特征也将改变。同时,消费对象由大众产品向高端产品升级,传统零售、汽车等支柱消费行业将转向新型消费热点,如电子产品、医美、旅游等。在居民消费观念转变的带动下,消费金融的发展将迎来历史性机遇。

(三)大数据全面渗透消费金融行业

首先是风险控制大数据化。传统消费金融主要依赖人行征信系统,而征信系统只收录了总人口四分之一左右的信用记录,数据极度缺失。而消费金融与互联网结合后,银行、电商、消费金融公司、第三方征信机构等可联合构建个人征信系统,使线上线下相融合、多维度海量大数据,大量使用有意识、有目的行为的数据及机器学习算法来构建全新的信用模型,通过数据了解授信对象,在各个风控管理环节进行更准确的识别判断。

其次是精准营销大数据化。进入互联网时代后,用户在互联网上的行为与交互形成数据信息,消费金融服务商借助大数据技术转化为身份特质、人脉关系、行为偏好、信用历史等客户画像,从而通过清晰的客户画像开展精准营销。

最后是运营管理大数据化。消费金融服务商基于大数据技术的运营管理系统,通过智能决策系统将传统依赖人工维护的运营管理模式升级为依赖系统和数据的自动管理工具,在线、实时、自动地按照程序实施维护。

(四)多方力量逐鹿消费金融行业

虽然消费金融行业中的传统派系近年来都积极转型发展,电商系、细分市场进入者都造成了竞争格局的调整,使传统业务模式受到冲击。

传统消费金融派系加速发展。我国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分为银行系、产业系两类。其中银行系占据主导地位,包括兴业消费金融、中银消费金融、招银消费金融等。产业系以消费金融服务带动主营业务,刺激消费、促进销售,包括海尔消费金融、苏宁消费金融、马上消費金融等。根据中国银监会《中国银行业运行报告(2014年度)》,2014年末,消费金融公司资产达224.23亿元,实现净利润4.66亿元,贷款余额208.80亿元,累计客户135万户。2015年末,消费金融公司的贷款余额达573.74亿元,资产规模达到637.95亿元,实现了快速增长。endprint

电商系消费金融平台已成为有力的竞争者。电商系依托其庞大的销售网络,自建场景和风控流程,拥有用户大数据。主要代表有蚂蚁金服、京东金融、乐信集团,其2015年全年消费金融成交量分别达到5000亿元、1000亿元、300亿元。[4]

切入垂直细分领域的大量创业公司已深入产业链各个领域抢占细分市场。这些公司从细分的行业场景(行业垂直化)和细分的客户群体(用户垂直化)切入,依托第三方电商平台提供分期购和小额消费贷款服务,例如蓝领分期(赶集网)、装修分期(装修宝)、大学生分期(分期乐)、旅游分期(去哪儿)、教育分期(学好贷)、租房分期(住分期)等。

(五)场景化是未来消费金融发展的必然趋势

场景金融是将原有的独立的金融服務体系与“衣食住行、游学玩美”的实际需求相结合,使消费者在不经意间“被消费”。场景化是消费金融发展的大趋势,符合长尾客群的实际需求,是增加客户流量的最有效入口,也是盈利模式的直接切入点。

(六)混业协同发展成为消费金融发展新型商业模式

未来将形成互联网保险、第三方支付、征信、消费金融公司、银行、PE等各种业态在内的消费金融综合化体系。运营端、资金端、风控端将作为协同发展桥梁联结消费金融公司、传统金融机构等消费金融市场主体,形成整个消费金融全产业链。

(七)监管科技(Regtech)应对金融科技(Fintech)的时代

2017年以来,监管机构连续下发《关于开展银行业“违法、违规、违章”行为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关于开展银行业“监管套利、空转套利、关联套利”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关于开展银行业“不当创新、不当交易、不当激励、不当收费”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关于银行业风险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加强对互联网金融、消费金融的市场监管。随着由技术带动创造新的业务模式、流程和应用产品的金融科技(Fintech)[5]不断升级发展,与之对应的监管科技(Regtech)将利用新兴技术帮助金融机构核查其是否符合监管政策、遵守相关监管制度,成为消费金融机构完善风控体系,管理操作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的有力武器。

三、商业银行消费金融转型

(一)商业银行转型痛点

互联网让金融脱媒。第一,存款脱媒。互联网金融创新是影响存款脱媒的主要形式。以余额宝为代表的货币基金,陆金所、宜人贷为代表的P2P网贷平台已经日趋成熟。第二,网络信贷植入经济生态圈,互联网消费金融发展加速了银行信贷脱媒。第三,经央行发售的网络支付牌照、支付公司分流了传统商业银行的支付结算,造成了支付脱媒。第四,信息脱媒也不可避免。互联网公司,电商平台、网络贷款平台积累海量社会资源,屏蔽客户信息,信息从权威中脱媒。

市场竞争愈演愈烈。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产品同质化、客户群体同质化,消费信用贷款普遍针对中高端客户(公务员、教师、国企职员等白名单客户)。“互联网+”环境下,借助支付手段的互联网化,微信钱包、余额宝、花呗、借呗、京东白条等互联网金融产品异军突起,良好的客户体验、广泛的应用场景使得这些产品短期内占据了大量的市场份额,也挤占了传统银行消费金融业务的份额。

内部转型管理压力加大。商业银行市场集中度高、获客方式有限,近年来存贷息差收紧,营收压力逐渐增大。随着监管趋严和风险控制的刚性要求,风险偏好维持一贯的谨慎。另外,人才流失严重,管理成本加大。

数据科技水平相对落后。商业银行普遍缺乏集约化的信息系统。客户数据信息分散,客户消费行为分析能力不强,粗放式的管理和营销时常出现。同时,基于大数据的风控技术也有待加强。

(二)商业银行消费金融转型策略

商业银行要克服痛点,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实现消费金融的转型。

首先,围绕主业的多维度发展。一是要发展综合性服务。除了给客户提供传统小额消费贷款业务外,还可以提供包括信托、理财、保险等泛金融领域的代理服务。二是要提供多功能服务,向客户提供与消费信贷相关联的多样化消费金融产品和服务,不断提升客户消费金融领域的用户体验。三是要尝试多领域服务,提供包括消费融资、消费交易、消费支付、消费理财、消费金融资金类投行业务、消费信托、消费租赁、消费财富管理等各类产品和服务功能。

其次,轻型简约的集约化发展。一方面要提高效率,优化组织内部资源,获得最大管理效益,特别体现在渠道布局、获客模式、后台中心集中处理能力、授信审批等方面。另一方面要降低成本,管理组织内部资源,获得最大的服务效益,具体体现在营销成本、人力轻重取舍、智能化程度等环节。

再次,科技驱动的智慧化发展。消费金融行业的再创新可以用“A+B+C”来概括:A(AI,即人工智能)是指人工智能打造用户行为的智能识别系统,B(Bigdata,即大数据)是指大数据对存量增量及触发客户的精准画像,C(Chain,即区块链)是指区块链技术重新构架底层反欺诈技术。未来消费金融行业的必然趋势,是为客户提供快捷、便利、优质的消费金融服务的更高层次发展模式。

最后,与时俱进的创新化发展。创新是消费金融行业核心的文化内涵和关键的核心竞争力。商业银行应以“内部创业”精神和机制进行创新,包括体制机制创新、产品组合创新、营销模式创新、客户服务创新、科技创新等。

综上所述,我国消费市场在国内需求不断增长,在消费结构加快升级的历史机遇下将实现持续、快速发展。消费金融行业将表现出网络化、大数据化、场景化特征,消费金融行业竞争格局将发生变化并发展出新型商业模式。由于金融脱媒、市场竞争加剧、内部转型管理压力加大、数据科技水平落后等原因,商业银行消费金融业务发展面临着挑战,商业银行转型升级策略是实现围绕主业的多维度发展、轻型简约的集约化发展、科技驱动的智慧化发展、与时俱进的创新化发展。

注释:①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机构本外币信贷收支表。

②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http://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

参考文献

[1] 陈霜华.长三角区域国际贸易与投资发展研究[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0:120.

[2] 孙开亮.大力发展消费金融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J].世界经济情况,2010(5):51-54.

[3] 统计局:中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0.1%接近富足标准[DB/OL].财经网,http://economy.caijing.com.cn/201

71010/4341442.shtml,2017-10-10.

[4] 2016年中国消费金融年度发展报告[DB/OL].零壹财经,http://www.0

1caijing.com/article/13167.htm,2017 -01-12.

[5] 周昆平.如何通过发展金融科技优化金融服务[J].银行家,2017(1):116-117.endprint

猜你喜欢
消费金融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
2020中国商业银行竞争里评价获奖名单
基于因子分析法国内上市商业银行绩效评
基于因子分析法国内上市商业银行绩效评
2018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结果
互联网消费金融服务的法律风险分析
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分析与管理
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分析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的影响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消费金融发展新趋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