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勇
近年来,老河口市以信息技术应用推进教育改革创新,提升了师资队伍的综合素养,优化了教育资源配置,促进老河口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实现新突破。
建立领导机制,掌控发展的方向盘。老河口市被确定为教育信息化区域试点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的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加强了对教育信息化区域试点改革的统筹管理和督办协调等工作。市教育局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建立了以教育局为管理主体,计财科、项目办负责项目审批,电教站负责购置装备和技术服务,教师科和继教中心负责应用培训,办公室、督导室负责督查评估,教研室、各学校负责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五位一体”管理机制,形成了责任明晰、归口管理、统筹推进的管理体制与机制。
加大资金投入,打造发展的增长极。累计争取资金5000多万元,建成1个“教育云”控制中心、1個智慧校园、1个未来教室、4个数字化实验室、17个录播教室、14个“梦想中心”教室;建设“班班通”教室1108个,定点以上学校班班通覆盖率达100%,全市所有教学点实现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实施宽带网络提速工程,全市所有学校均按标准带宽接入互联网,实施电脑配置达标工程,积极争取资金通过政府采购购置电脑,满足教育教学计算机需求,完成“三通两平台”建设任务,梦想中心教室覆盖每个乡镇中心小学,录播教室覆盖每个乡镇初级中学。
订单目标培训,提升应用的水平线。市教育局统筹规划每一年度的信息技术应用培训,遵循“逐校培训、全员参训,逐人考核、人人过关”的原则,根据调研了解的培训需求,开展分层次的、针对性较强的骨干信息技术讲师培训、教育信息化普及应用培训、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高培训等。强化集中培训过程管理,考核出勤和学习情况,实施学时登记制度;强化培训效果检验,每次培训结束后,现场考核操作成绩;培训后检查实践应用情况,检验培训效果。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培训落地、落细、落实。
创新应用模式,加深教学的融合度。市教育局实施以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为重点的“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工程”,着力创新教育信息化应用模式。
一是探索信息化精细管理途径。积极采取措施将信息化应用拓展到学校精细化管理中。市一中结合智慧校园建设,利用数字化管理平台系统加强学校精细化管理,给每位教职工分配一个账号,将学校日常工作,全部纳入该系统,提高了管理效率,提升了学校的管理精细化程度。贾湖中学将信息化渗透到管理的每一个方面,教学常规管理、校务工作安排、工作进展情况、任务落实情况全部在网上晒出来,实现过程管理精细化。
二是构建信息化高效课堂模式。老河口市整体推进的中小学“535”高效课堂实践研究是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市教育局坚持围绕学生、围绕学习、围绕课堂,与信息化融合推进课题研究,通过创办一批网络教研工作室,特别是名师网络工作室,实施“手拉手、校联校”行动,开展试点研究、名师引领、精准送教、推门听课、联片教研等专题研讨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重建彰显区域特色的高效课堂教学生态。近两年,老河口市中小学立项国家级科研课题10项,省级科研课题36项,市级科研课题150项。
三是试点信息化梦想启迪中心。老河口市先后在14所乡镇中小学各建设一个设计独特、标准化的多媒体教室——“梦想中心”;实施面向义务教育9个年级的跨学科综合素质课程——“梦想课程”。市教育局定期组织“梦想课程”研讨、培训、竞赛活动,积极参加全省、全国的培训研讨活动,使真爱梦想“教研小网络”与全市教研大网络相融合,与国际互联网相融通,有效地促进了乡村孩子们的“梦想导师”快速成长。市教育局把“梦想课程”纳入常规教学管理之中,制定了三年行动计划,规划“梦想中心”“梦想课程”发展,强化骨干队伍培训,组建“梦想沙龙”,探索名师培养新途径,以“梦想中心”建设、“梦想课程”实施,推进区域教育信息化,凸显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区域特色。2016年,老河口市的《打造梦想课堂,促进师生发展》被评为湖北省教育信息化应用典型案例。
(作者系老河口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
(责任编辑 杨万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