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凤娟, 侯 晔
(陕西理工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 陕西 汉中 723000)
SWOT分析视角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研究
刘凤娟, 侯 晔
(陕西理工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 陕西 汉中 723000)
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既是全面提升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现实需求,也是高等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通过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发现,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着国家政策倡导和需求上升的良好发展机遇,拥有具有创新精神的大学生和丰富的教学资源等内部优势,但同时也面临着“互联网+”背景下市场竞争激烈等巨大挑战,存在着重视程度不够、学科定位模糊、师资缺乏等内部劣势,提出要借助互联网理念和平台优势建立健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培养相融合,通过互联网平台培养多元化的高素质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通过“互联网+”等大赛活动推进创业孵化平台建设,构建众创空间等发展策略,以期对促进创新创业教育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高校; 创新创业教育; SWOT; 发展
2014年9月,李克强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表示,中国最重要的结构性改革是激发全体人民群众的无穷创造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1]。自此,李克强总理多次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表讲话,强调创新创业的重要现实意义。高校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不仅仅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积蓄后备新生力量,更可以促进大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用,增强其创造力,从而提升就业质量。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应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同时树立总体目标:2015年起全面深化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到2017年全面普及创新创业教育,2020年建立健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2]。SWOT分析法又被称为态势分析法,是Strengths(优势)、Weaknesses(劣势)、Opportunities(机遇)、Threats(挑战)的缩写,主要应用在企业中分析竞争对手的情况来制定企业发展的战略,运用此方法,可以对研究对象所处的情景进行全面、系统、准确的研究,从而根据研究结果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计划以及对策等[3]。本文试图运用SWOT分析法对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存在的内部优势与劣势进行分析,并提出可行的对策建议,以期有助于促使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站在系统、准确的全局视角上得到更科学、更快速的推进与发展。
在21世纪全球化的浪潮下,创新创业人才被认为是第一战略资源在国际上基本已形成共识,创新创业教育便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实际上,“创新创业教育”的概念是从“创业教育”衍生而来,在欧美发达国家已经有几十年的发展了,但他们仅仅提出了创业教育,没有将“创新”的概念融入其中。“创业教育”概念的首次提出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1989年“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而在1998年,清华大学就首次将大学生的创业计划竞赛引入到了亚洲高校中。
表1 有关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的论文情况统计
在中国知网中将检索主题设为“创新创业教育”,发表时间设为2001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共检索出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研究论文4889篇,通过数据统计分析可以看出我国有关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的论文数量呈逐年递增的趋势(见表1),2001-2002年创新创业教育相关论文仅有9篇,均是将创新创业教育引入技工培养中的思考。2002年,教育部选择清华大学等9所高等学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试点探索,此时,有少数相关学者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模式进行探讨。2006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组根据试点高校创业教育的经验编著并出版《创业教育在中国:试点与实践》一书,该书得到了高校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认可,自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研究,2006-2010年期间发表的相关研究论文接近300篇,研究者的专业素质和研究水平也有了进一步提高。2010年,教育部下发《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这使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坚持通过创新引领创业,通过创业带动就业。2015年至今,随着创新创业教育的不断发展,相关研究的数量不断增加、研究涉及的领域也不断扩大。
通过对检索的文献分析发现,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主要集中在创新创业教育现状、机制、课程体系构建、教育与实践模式、评价以及生态系统构建等方面。其中代表性的观点有:王占仁指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树立科学的“大创业教育观”,构建“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范式以最终形成“实践导向”的培养体系[4]。万力勇等通过创设环境、开发课程、打造师资队伍以及构建学习模式等提出了“互联网+创客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路径[5]。王长恒提出应将高校、政府、企业、家庭、学生等多个子系统进行系统整合,形成一个像生态体系一样的良性循环系统,构建全方位的立体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培育体系[6]。黄英杰指出为了实现大学发展的历史使命,创新创业教育应该做到与专业发展和学科建设、人的培养、人的真理探讨、审美教育的结合,从而实现育人和引领社会发展的根本教育使命,彰显大学教育的本质[7]。目前,有关运用SWOT分析法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进行分析的相关研究还较少见。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既是深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需求,也是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层次就业和创业的重要举措[8]。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为主的新的教育理念。培养创新精神一方面是要使学生具有能够综合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与技能提出新观点的思维能力,另一方面指要培养学生具有进行发明创造的勇气、信心和智慧。创业意识是学生从事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强大的驱动力,是创新创业教育中起动力作用的个性因素。创新创业教育即是将创新的理念融入到创业教育中的一个新概念。在这里我们运用企业领域常用的SWOT分析法来探讨分析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具体优势与劣势,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期为促进其持续发展提出具体可行的对策建议。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内部优势(Strength)分析
1.大学生思想活跃、创新意识强,具有创业优势条件
创新创业教育的教育对象是大学生,与中小学学生相比,大学生由于已经接受过12年的基础教育,具有相对完善的基础知识,他们能够迅速地掌握创新创业所需的相关知识,思想活跃,拥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勇于挑战的勇气和动力;与社会人士相比,大学生相对比较年轻,创业失败的代价小,并且精力充沛,能够承担得起创业阶段尤其是创业初期对脑力和体力高负荷的要求。
2.高校拥有丰富的创新创业教学平台和教学资源
高校具有实验室、实验设备等创新创业教学平台,在这里可以依据学生专业的特点培养其实践能力;同时,高校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比如大量的教师、实验项目资金,除此之外,高校可以借助教学平台的优势条件,依据专业优势与中小学合作,为当地中小学制作教学课件,提供教学资源,在锻炼实际能力的同时为区域的发展做出贡献。丰富的创新创业教学平台和教学资源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保障。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内部劣势(Weakness)分析
1.创新创业教育学科边缘化
刘伟指出: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学科在大学教育系统中处于边缘化的地位[9]。高校教师和学生普遍存在功利性观念,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针对少数人的“精英教育”,甚至是“业余教育”,在大多数高校中,创新创业教育都没有清晰的学科定位,课程体系不够完善。
2.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相分离
李志义指出:创新创业教育不是游离于专业课程之外的技能训练,相反的,应该充分发挥专业优势融入到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10]。但是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体系尚不完善,致使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灵活性较大。在高校通常以创新创业课题立项、比赛以及讲座等方式来开展相关的教育活动,所以普遍存在与专业培养结合不紧密的现象。此外,各高校依据实际情况自主开设的创新创业课程宏观、理论性强,没有充分结合专业特点,规范的创新创业课堂教学模式和实践环节也比较欠缺。
3.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不足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学科,其学科特点的特殊性决定了该课程教师不仅要有跨学科的理论知识,更要有一定的创业经验和社会阅历。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既是教育活动的实施者、更是创新创业实践的指导者和合作者。目前,我国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主要依靠各高校招生就业处的指导教师。张海庆指出: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配备严重不足,且担任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更多基于传统的讲授方式,使得教学活动过于学术化和理论化,教师的个人素质达不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要求[11]。教师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骨干力量,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而且没有形成完备的教师晋升发展机制和完善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12]。
(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外部机遇(Opportunity)分析
1.国家政策倡导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大学生作为宝贵的人力资源,国家层面出台了各项政策以鼓励、支持大学生勇于创新、敢于创业,重视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良好的、有保障的社会环境。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改进创新创业指导服务以及完善创新创业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体系等。可见,国家政策的倡导,促使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进程的推进。
2.社会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不断上升
目前,中国经济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大学生是创新创业大军中强有力的后备力量。大学生创业不仅是推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也关系到中国未来的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另外,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创新创业教育既能为社会创造财富,也能为大学生提供合适的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因此,社会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不断上升。
(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外部挑战(Threat)分析
在“互联网+”大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一方面面临着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网络应用的快速发展,而大学生社会经历尚浅,所处的环境相对单纯,对于隐私、商标版权等问题缺乏充分的认识,因而容易遭受网络安全、不正当竞争等众多不利因素的威胁;另一方面由于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市场竞争空前激烈,而大学生在校期间进行的创新创业项目在毕业后可能由于资金不到位、团队成员毕业后分散就业等问题,许多有潜力的创新创业项目面临着研究中断甚至终止的可能。
(一)借助互联网理念和平台优势,建立健全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建立健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立符合互联网时代的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尽可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群体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求知需求。高校可以从三方面入手:第一,利用互联网构建和完善涵盖组织机构、规章制度、指导服务的创新创业教育保障体系;第二,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改善教学环节,并完善相关评价制度,在专业培养基础上,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专门化的课程体系;第三,构建“互联网+”时代的创新创业教育育人体系。充分考虑各专业的学科特点设置教学内容,发挥“互联网+”平台优势,创新“互联网+”应用理念,提高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理论知识的认识高度和水平,充分发挥专业培养的优势,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为今后“敢创业、能创业、创大业”夯实基础[13]。
(二)通过整合互联网资源,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高校专业培养深度融合
创新创业教育应围绕专业课程体系展开,高校通过互联网整合资源,将创新创业课程内容融入到专业课程和专业实践教学当中,强化创新创业教育与各专业学科课程相融合。比如:斯坦福大学共开设17 门创业课程, 涵盖了创建一个企业涉及的融资、组织资源、招聘员工等一系列问题[14]。各高校要将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融入在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内容体系、质量评估标准当中。从而使教育理念相融合、课程设置相融合、考核方案相融合,加大实践环节比例,促进大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等全方位发展,为大学生系统的掌握科学理论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比如:美国许多高校都要求大学生在企业、公司或政府部门的实习时间累计不得少于6个月[14]。在专业课堂或实验实践环节中依托专业知识渗透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启蒙与引导大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业实践,培养兼具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层次人才。
(三)运用互联网教研平台,培养多元化、高素质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既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有一定的创业经验和社会阅历。因此,高校应通过互联网、MOOC等平台,切实加强对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培养。一方面,高校教师要转变人才培养的观念,改革教育教学方法,明确在“互联网+”时代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社会责任和使命[15]。另一方面,高校应参照一线学科教师专供的研究内容,根据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际发展需求,为他们提供外出交流或参加相关培训的学习机会,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提供与区域乃至全国优秀创新创业教师进行交流、研讨的机会,共享优质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共同借鉴、共同成长。此外,高校还应支持并鼓励一线学科教师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促进专业培养与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融合。
(四)通过“互联网+”等各种大赛推进高校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建设,构建众创空间
以“互联网+”大赛为依托,倡导和推动高校“众创空间”孵化基地的构建是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型创业服务平台,构建众创空间能为高校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营造和提供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与平台。大学科技园和创业孵化平台不仅是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重要阵地,更是连接高校和社会的桥梁和纽带。高校要积极举办和参加“互联网+”大赛,推进创业孵化平台的建设,构建众创空间,使创新创业教育真正落地生根。比如2015年开始举办的“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吸引了各领域有影响力的学者、企业家等广泛积极地参与,这种产学研一体化的模式增加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性,值得大力推广[16]。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创新创业教育不仅是全面提升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现实需求,更是高等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自从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首次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之后,我国高等教育将普及创新创业教育视为总体目标之一,这凸显了创新创业教育现实的需求性和政策的导向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开展需要学校、社会等各方的共同配合,笔者也将对创新创业教育进一步研究,希望能对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提供一些启示。
[1]记者.李克强出席第九届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并发表特别致辞[N].人民日报,2015-09-11.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J].中国大学教学,2015(5):4-6.
[3]360百科.SWOT分析方法[EB/OL].(2015-04-10)[2017-09-18].http://baike.so.com/doc/5503705-5739449.html
[4]王占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观念变革的整体构想[J].中国高教研究,2015(7):75-78.
[5]万力勇,康翠萍.互联网+创客教育: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新生态[J].教育发展研究,2016,36(7):59-65.
[6]王长恒.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培育体系构建研究[J]. 继续教育研究,2012(2):124-126.
[7]黄英杰.中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哲学之思[J]. 高校教育管理,2016(1):74-79+85.
[8]姬广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内涵建设实践与深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8):200-206.
[9]刘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思考[J].教育科学,2011(5):64-67.
[10]李志义.创新创业教育之我见[J].中国大学教学,2014(4):5-7.
[11]张海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18-21.
[12]杨晓慧.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1):39-44.
[13]薛慧.关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的思考[J].江苏高教,2014(3):65-66.
[14]唐百锋,鲁宽民.建设创新型国家视阈下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探析[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74-77.
[15]崔玉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经济意义和行动条件[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85-93.
[16]孙敏,彭学敏.面向互联网时代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探析[J].文化学刊,2017(1):106-108.
[17]何宁,张晓华,王燕燕.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化与地方高校的改革探索[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1-6.
[责任编辑:刘 英]
G64
A
2096-4005(2017)04-0104-05
2017-02-22
2017-09-18
刘凤娟(1982-),女,山东青州人,硕士,陕西理工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信息化。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大数据视域下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评估及推进路径研究”(15XJC880008);2016年陕西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我校教育硕士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SLGYJG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