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一民,刘 翔
●成果报告 Original Articles
体育活动:人们认识和掌握世界的基本方式
刘一民,刘 翔
对“世界”的认识和把握一直是哲学的主题。如何认识和掌握世界是人类更好地生存发展的前提和人类活动的永恒追求。马克思认为,世界是以人的实践活动为媒介的世界,人就是人的世界。在马克思哲学中,实践方式是人类掌握世界的最基本的方式。“掌握世界”不只是认识论意义上的,更是生存论意义上的。体育是人们感知、认识、体验和完善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是儿童少年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是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这表明体育是“人的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认识和体验世界的基本方式。体育对于世界的认识和掌握主要是通过身体运动方式和体育情感观念方式实现的。对“健”的追求与对“真”“善”“美”的追求共同构成了人类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和终极价值诉求。在人类发展的新时期,通过体育方式认识掌握世界,是一种主动积极的改善人与外部世界紧张关系的大智慧。
体育活动;认识;掌握;世界;方式;健康
对人类每一个个体生命而言,既存在一生需要面对的共在的外部世界,也存在一个此在的自我生命世界。人的生命活动不同于动物之处在于,人不是仅仅依靠本能而适应所处的生存环境,更重要的是在适应的基础上不断按照自己的意志去能动地认识世界,揭示和掌握世界的变化规律,按照人的目的去改变世界、创造世界。
人的身体运动即是人的生命生存活动。人类早期的身体运动表现为各种猎食、避害、玩耍、生殖等生命活动,身体的运动能力保全着人的生命存在,从根本上说,身体运动是人类永恒的生命活动。进入文明社会后,体育逐步从早期人类的劳动、军事、艺术、宗教等活动中分化出来,成为相对独立的、具有特殊形式和价值的人类的专门活动。至今,体育已发展成为现代社会一种波澜壮阔、影响深远、具有普世价值的文化活动,成为现代人的生活内容和生活方式。所以,在人的生命世界、生活世界中,体育已成为人们通过身体运动方式去感知、认识、体验和完善自我生命和人生意义的重要途径。
然而,在西方传统哲学中,“身体”却一直遭受轻视、贬损和压制。在高扬灵魂至上的西方哲学中,在人类认识、反映和掌握世界的方式中,以身体为载体的体育就从未真正进入哲学的视野,更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观点。随着现代西方哲学生存论转向和向现实生活世界的回归,哲学正在重新思考人与世界的关系,反思人类以掌握世界的各种方式为中介而形成的关于“世界”的“图景”。而在这个“世界图景”中,与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密切相关的体育应该居于何种位置、具有怎样的普世价值和意义?为此,我们需要将体育置于人与世界的关系之中考察,追问体育何以能够成为人类掌握世界的基本方式,又是以怎样的方式掌握世界的。
哲学始终把人类与世界的关系作为基本研究对象,对“世界”的认识和把握一直是哲学的主题,对“世界”的不同理解,形成了不同的世界观和哲学基础。19世纪,马赫提出“世界”由3部分构成:即由物质要素构成的“物理世界”,由心理要素构成的“精神世界”,以及由物理要素和心理要素相结合构成的“身体世界”或“自我世界”。马赫认为这3个世界归根结底都源自人的感觉,以致根据他的“世界要素一元论”,认为宇宙中只存在一个“感觉世界”,世界仅由我们的感觉构成。20世纪60年代,波普尔认为传统的“世界理论”根本不足以说明现实世界的本质和规律,于是就系统提出“3个世界”理论,即“世界1”:物质的自然界,包括一切物理的对象和状态;“世界2”:主观精神世界,包括人的心理素质、意识状态和主观经验;“世界3”:客观知识世界,即“思想的客观内容的世界,特别是指科学思想、诗的思想,以及艺术作品的世界”[1]。在哲学史上,还存在着两种影响巨大的世界概念:一种是以康德和维根特斯坦为代表的世界概念。这种概念所指称的世界是整体世界(the whole world),即广袤无边的世界(宇宙)。另一种是以马克思和海德格尔为代表的世界概念。这种概念所指称的世界,在马克思那里,是以人的实践活动(当然也包括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感觉经验)为媒介的世界;而在海德格尔那里,就是作为“人之存在”的此在在日常生活中与之打交道的“周围世界”(the environed world)[2]。马克思曾指出,人不是抽象的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现实的人是世界的表现和确证。既不存在着一个抽象逻辑的世界,也不存在一个与人无关的自然的世界,而是一个人“融身”其中的生存世界。可见,现代哲学的“世界观”不同于传统哲学和科学的“世界观”,它所关注的“世界”不是客观外在的对象性“世界”,而是与人密切相关的、由人的实践活动和精神活动创造生成的人的“世界”。
人类存在于世界之中,只有学会与世界打交道的某些方法手段,才能适应并生存于世界,只有不断完善自我能力,才能赢得发展机会,获得自由和解放。于是,“掌握世界”就成为人类更好地生存发展的前提和人类活动的永恒追求。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讲到:“整体,当它在头脑中作为思想整体而出现时,是思维着的头脑的产物,这个头脑用它所专有的方式掌握世界,而这种方式是不同于世界的艺术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掌握的。”[3]这段话中原文aneignet的德文词义有“占有”“据为己有”“掌握”“学会”的含义,均做动词用,即将什么东西占有或把握住它的意思。有学者认为马克思在这里主要是从思维范围指出了人类掌握世界的不同方式,“掌握”也就是认识[4-5]。但朱光潜先生则认为“掌握”不仅是思维认识活动,而是与实践活动想联系的,“掌握”不仅只是认识,还具有在实践中“应付”“驾驭”的意义[6]。在笔者看来,“掌握”是主体在思维和实践中对对象的“把握”“占有”“享有”,而认识只是真正“占有”的前提条件。在人的实践活动中,认识活动只是人的所有活动的一部分,思维掌握方式也只是人类掌握世界的多种方式之一,而不是全部。也就是说,“掌握世界的方式”并非仅有思维主体对世界的“认识”“反映”方式,它还包含着主体将对象与自身融合为一的感受、体验、领会、理解的方式。“人首先是通过身体的方式而不是意识的方式与世界打交道,通过身体对客观世界的作用而产生知觉和认识世界。换言之,人以‘体认’的方式知觉世界。”[7]“人在世界之中”,表明人是通过知、情、意、行多维方式与世界照面并共同生成着人的世界,而在这个生成过程中,思维认识很重要,它是人的生命生存和社会生活的重要能力,但人要适应生存生活环境,获得人生幸福,还要依靠感官感受、体验情感、感悟意义,也就是说,“掌握世界”不仅只是认识论意义上的,更是生存论意义上的。所以,在这个意义上,人的感受、认识、反映、体验等心理和思维活动都不是凭空而来的,都是在人的现实的生存实践活动中产生的。
其实,在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中,一直把人与自然界相联系的活动和方式分为“理论领域”和“实践领域”或“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两大类。他也尖锐批评以往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所以,在马克思哲学中实践方式才是人类掌握世界的最基本的方式,人类只有通过实践方式,才能实现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标,实践掌握方式是马克思掌握世界方式命题的应有之义。“所谓‘人类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简洁地说,就是人类把‘自在世界’变成自己的‘世界图景’的方式。人类在其漫长的形成和演进的过程中,逐渐地形成了人与世界之间的特殊关系,即人类不仅是以其自然器官与世界发生自然的‘关系’,而且特殊地以自己的‘文化’为‘中介’而与世界发生‘属人’的‘关系’。常识、宗教、艺术、伦理、科学和哲学等,就是人类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与世界发生真实关系的‘中介’,也就是人类‘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8]人类掌握世界的不同方式反映了人与世界构成的多种关系,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人们对“人”、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也在发生改变,人与世界的深层的未知关系、曾被遗忘的潜在关系和生成着的新型关系都将会被不断揭示出来,重新获得新的认识、理解和诠释。
现代哲学对“世界”的理解已从认识论向生存论转换,世界不再是外在于人的客观对象,不是预先给定的等待人去认识的世界,而是人的感性实践活动参与创造的世界,人就生活在自为的生活世界之中。“回归生活世界是马克思以来的西方哲学或者说现代哲学的普遍趋向,也是现代哲学的基本或根本精神。”[9]随着现代哲学的生存论转向和向生活世界回归,实践论哲学、生存论哲学、生命哲学、身体哲学等对于人类与世界的关系问题、人类掌握世界的方式问题进行了深刻反思。“从克尔凯郭尔到马克思,从柏格森到胡塞尔和海德格尔,思想不再关心它自身和作为客体的世界之间的关系,转而关心它自身和通过主体或‘定在’而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的关系”[10]。在当代社会中,人与世界的现实关系极其丰富,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与现实世界关系的重心、关联程度也在不断调整和改变之中,人在应对和处理这些关系中,也应当与时俱进,关切和思考当今时代人类现实生活及所形成的基本生活观念。“一种哲学观具有怎佯的深层的合理性与广泛的解释力,就在于它在何种程度上把握到人的存在方式,以及在何种程度上把握到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11]
进入现代社会,体育在人类生存、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价值日益凸显,现代体育为人类打开了一扇被尘封已久的大门,当人们进入这片世界领域就会重新发现,古老而又弥新的体育存在与人的身体世界、生命世界乃至社会世界的密切关系及其重要意义。
人的生命活动源于人的生命生存需要,而运动行为是人的生命生存的基本能力,是人的生命活动的基本方式,在人的早期生命活动中它来源于生存本能需要。运动行为之于人类生命的意义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猎取、生产维持生命的物质资料;第二,获得生殖繁衍的优先权力;第三,通过本能的游戏活动宣泄生命冲动能量。“原始民族那里的劳动是一种颇为模糊的现象。我们愈接近它的发展的起点,它不论在形式上和内容上都愈接近于游戏。”[12]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人类生命生存活动共存的运动行为从自在的生命活动中渐渐分化出来成为人类的一种相对独立的活动后,仍然保留着原初的运动形式和特征:跑、跳、游、射等行为展示了人的身体速度、机敏、力度等运动能力;裸露的男性与女性身体在运动中传达着生命的雄健与美的气息;与生存劳作相伴而生的游戏活动,表达与实现了人的生命的冲动和身心的自由。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的社会化,原始的本能性运动行为越来越成为人类的一种社会文化行为,成为有意识、有目的满足自身生理、心理、社会需要的生活内容和生活方式。
人的生命过程就是认识、体验和掌握自我生命世界的过程。人的生命活动是丰富多样的,有生理的、心理的;有认知的、体验的,而“运动行为”是人的生命活动中至关重要的生命活动,婴幼儿从身体的翻转到头颅身体的直立,从蹒跚学步到自由跑动,生命在身体运动中不断发育成长。其实,人的生命过程中离不开肢体肌肉的运动和由此对生理机能平衡和情绪状态的调节。简言之,运动行为是生命存在的基础,是完善身心状态的重要生命活动方式,是提升生命活力和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运动行为为人在有限生命中追求无限的生命意义提供了一条理想之路。
在体育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体育作为培养儿童少年身心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早已成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我国春秋时期,儒学创始人孔子就提倡将“礼”“乐”“射”“御”这些具有体育元素的活动作为育人的重要手段。西方古希腊时期就十分重视体育对培养儿童身体运动能力、磨练顽强意志等方面的作用。柏拉图提出了以体操锻炼身体,以音乐陶冶灵魂的教育思想。亚里斯多德主张在儿童少年阶段应特别重视体育。文艺复兴之后,教育家夸美纽斯首次将体育列入学校教学之中。其后,洛克、卢梭、斯宾塞等都提出了体育育人的主张和思想,为西方学校体育发展奠定了基础。毛泽东十分重视体育在青少年儿童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在早期的《体育之研究》一文中就精辟的阐释了体育与德、智的关系,主张教育要重视体育,学生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在现代社会中,体育已成为各个国家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促进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的加速,特别是生产方式的进步和余暇时间的增多,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随着人们体力劳动的减少、饮食结构的改变、文化生活观念的转变等,体育越来越成为人们主要的余暇活动。丰富多彩的体育以其特有的价值和吸引力,业已成为人们健康生活的必选项,参与体育活动逐渐成为现代人的生活内容和生活方式。比如在我国遍布城镇广场、街头的广场舞,以融保健、娱乐、休闲于一身的特点深受广大民众所喜爱,参与人数之多、影响力之大都前所未有。许多发达国家都已较早的实现了体育生活化,经常参与体育活动的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在不断提升。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推动国民形成健康生活方式,如我国已实施多年的《全民健身计划》,目前正在积极推行的《健康中国2030战略》;美国已连续多年实行《健康公民》计划并正在实施《美国体力活动指南》;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等许多发达国家都先后制定公布了新一轮的身体活动指南或建议,倡导公民养成规律性的健身活动行为习惯。可见,推动国民形成体育生活方式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体育大众化、生活化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
国际社会组织也顺应社会发展和人类体育文化活动潮流,通过各种方式积极推动体育的大众化、生活化。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其章程中提出:“健康是每一个人最基本的人权,不论人们的种族、宗教、政治、经济或社会地位如何”,“实现每一个民族的健康目标是赢得全世界和平与安宁的最基本的保证”。并且指出,虽然个人健康的责任很大程度上要由个人和家庭承担,但政府必须采取行动创造一个使公民形成和保持体育生活方式的社会的和体育的环境。提出了“体育锻炼让生命更有价值”的口号,并积极推行最新制定的《关于身体活动有益健康的全球建议》。
体育现象纷繁复杂,存在形态多种多样,体育是以何种方式介入人与世界的关系的呢?体育对于世界的掌握主要通过“身体运动”方式来实现。
身体运动是体育存在的本体,各种体育存在形态都以人的身体运动为本源性基础。体育世界从根本上说是身体运动及其结果构成的世界。身体运动是生命生存进化发展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手段和内容。身体运动能力既是生命健康的保障,也是提升生命活力和生活质量的必要条件。因此,身体运动是人的生命世界和生活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内容,也是人认知、体验和掌握生命世界、生活世界的基本方式。
体育作为掌握世界的基本方式,是通过人的身体运动介入人与世界的关系的。体育自产生之日起,即是基于人的身体活动的文化,“身体运动性”是其本质特征,脱离开“身体运动”,体育就不复存在。所以,体育作为人类掌握世界的方式,是通过身体运动方式感知、认识、体验自身生命世界,在身体运动中体味、理解自我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并通过这种方式进而认识外部世界。
身体运动掌握世界的方式不同于其他方式的特殊性在于,主体所欲掌握的世界不是外在的客体世界而是运动者自身世界。主体通过身体运动方式实现对自我身心的认识和体验,实现对自我身心的完善。在身体运动过程中,人将身体全部感官调动起来,感受来自外部环境各种刺激和机体内部的各种变化,在感官和思维统一作用中形成运动感知觉和运动体验。在这个过程中,主体能够感受到身体的时空位置变化、肢体的动作力度和运动负荷所带来的生理刺激,同时,主体还能体验到身体运动带给自身情绪情感的触动,以及来自运动环境中的人、物、景的影响。
以身体运动的方式掌握世界,不能将身体运动仅仅作为主体的工具,也不能将身体仅仅视为主体的客体对象。其实,运动中的身体在人掌握世界的过程中既是手段又是目的,既是客体也是主体。身体运动掌握方式既是一种思维认识活动,又是一种感受体验活动。欲掌握世界的“我”始终在身体的运动之中,依靠全部感官和思维活动去感知、认识、体验身体运动本身及所关联到的内外部世界。在以身体运动方式掌握的世界的活动中,人与世界的关系就不只是一种认识—对象性关系,还是一种体验—非对象性关系。在身体运动过程中感知、体验生命的冲动、激情,快感,体会、理解身体健康、精神自由的价值和意义。所以,身体运动是人的一种感性与理性、主体与客体、手段与目的相统一的掌握世界的方式。
体育范畴的身体运动从其运动形式来看,目前主要演化发展为三大方式:运动学习、运动健身和运动竞技。三者都以身体运动为手段,但各自目的却有较大差异。运动学习主要以思维认知和身体认知的方式,学习体育知识,习练、掌握运动技能,在身体运动中感知生理的变化和动作机能的形成,在运动学习中感知、认识、体验和创造身体世界、生命世界。运动健身则是根据主体的兴趣爱好等心理需要,选择适合自身的运动项目进行健身或休闲运动,达到身体机能平衡、提升身心健康的目的,实现对自身本质的充分占有,体现席勒所说的“完整人”的游戏精神。而运动竞技则是通过超强体能和精湛技艺的比拼,实现“更快、更高、更强”的目标。竞技运动展示了人类的身体运动天赋和不断向身体运动极限挑战的超越精神,为人类生活提供了完美的身体模本和身体自信。
体育中的身体运动与劳动、舞蹈、杂技等身体活动有本质上的区别。虽然劳动、舞蹈、杂技等活动中也有身体的肢体运动,但这些肢体运动只是作为实现物质资料生产、表达情感、展现技巧等目的的手段。而体育则是一种以身体运动为手段,以身心自由全面发展为目的,主体与客体、目的与手段统一于人自身的活动。在身体运动过程中,人不仅发现、认识了运动中的自我,而且也是生命活动的自我体验和自我完善,实现着人的身心自由和健康发展。所以,身体运动作为掌握世界的基本方式,是“方式”与“目的”的和谐统一。
人生存的世界不是由物质堆积成的无生命的世界,它是包括人的感性活动和由人的感性活动创造生成的感性世界,人作为一种感性存在,有着丰富的感性因素,它与人的理性因素共同构成了人性的整体。身体运动作为人的感性活动,蕴含着人的感性和理性要素和能力。
人的身体运动行为与动物适应环境的本能行为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人的运动行为是有意识有目的习得性行为,是具有社会属性的文化行为。由本能行为向文化行为演化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人们的体育情感和体育观念。感性情感是运动行为产生和保持的动力源之一,大部分运动行为产生于人的体育情感需要,在运动过程中感受运动快感、体验运动愉悦、激发运动兴趣、培养运动爱好,在运动过程中获得情感需要的满足。运动行为产生和保持的另一动力源自人的理性观念,对身体运动价值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或决定了人们是否选择运动行为及其坚持性。情感与理智在运动行为产生和保持过程中发挥着交互影响作用。
体育观念是在个体体育情感基础上所形成的社会群体心理和理性思想。如果说体育兴趣爱好对运动行为的影响和促动更多源于人的感性情感的话,那么体育观念对体育行为的影响和促动主要来自于人类的理性能力。人们通过长期的体育实践活动,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经验,对体育的本质特征、规律和价值有了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形成了体育科学理论、价值观念和思想信念,并以此来指导、规范人类的运动行为更趋科学化、理想化。体育自然科学通过对“人的身体运动”特征和规律的认识,实现着对人体自然的改造与完善;体育人文社会科学通过对“运动中的人”及由此产生的体育社会关系、价值的认识和理解,实现体育与人、体育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促进与和谐发展;体育哲学则以人类社会和体育发展历史时空为背景,审视和反思以身体运动为主要形式的体育之于人类个体与社会的终极价值和意义。如今,科学体育观、人文体育观、生命体育观等体育价值观念已成为影响人们体育运动行为的指导思想和体育发展理念。
“健”,汉语本义为强有力。“健”字做形容词为健康、健壮;敏捷;勇健等。做动词为使精力充沛,如健身、健美等[13]。“健”这个汉字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涵义。《周易·象传》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一命题成为了中国哲学精神的重要核心元素。“行者,运动之称,健者,强壮之名。万物壮健,皆有衰怠,唯天运动,未曾休息。”[14]“精刚自胜,动行不休,故‘健’也。”[15]“健”是中国先哲对宇宙总体的认识,宇宙万物“行健”而“生生不已”“健动不息”,人也应当效法天地以刚健有为,发愤进取。
从体育发展历史和现实来看,“健”可以作为概括全部体育实践和精神的最抽象的概念,无论是追求健康、健壮、健美的大众体育、学校体育,还是表现人类运动强健能力的竞技体育,都体现了对“健”的需要和追求,所以,笔者认为,“健”可以作为把握体育的核心范畴,与“真”“善”“美”相提并论。
对人的生命生存进化发展而言,“健”的存在意义是至高无上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其周围世界的关系首先是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早期人类的生产活动其实就是人的生命生存活动本身。人的生命生存活动主要依赖于人是否具有适应自然环境的强健身体运动能力,只有身强力壮的人才能在残酷的自然环境中生存下来,猎食、放牧、农耕等物质资料生产活动都需要体魄强健的人去完成。“健者生存”是生命繁衍、进化的自然规律,身体强健是生存活动的首要条件。人的“求生”与“求健”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人类最初的生存意识。如果说是“劳动创造了人”,那么,“健”的身体则是使劳动得以产生和实现的物质基础。所以,“求健”是人的基础生命需求和生命活动。
然而,自以为越来越有智慧的西方哲人却越来越给自己的身体过不去,古希腊哲学开启了理性崇拜的历史,竭力推崇人的意识、思维能力,将理性作为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感性的身体从此被放逐、压制,追求身体强健的感性活动及其精神被排除于哲学话语之外,不得与追求真善美的高贵品质、高级活动相提并论。在西方哲人们所关注的关于人类与世界的关系中只有认知关系(求真)、伦理关系(求善)和审美关系(求美)。西方传统哲学一直将实现真善美看作人生的至高追求和目的,把真善美作为哲学的对象和终极目标。
回归生活世界的现代哲学正在重新反思人与世界的现实关系,关注现代人们的实际生活状态和由此所形成的基本生活观念,关注人的身体存在及其意义。当今时代,追求身体健康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和目标。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增强体质健康,满足精神需要,提高生命质量和生活幸福感,已成为人们的普世价值和人类的重要生活内容。以身体运动行为为基础所构成的体育关系,已经发展成为人与世界的基本关系,人类的“求健”需求及其活动已经成为个体生活和社会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
追求身体强健、生命健康是人类生命生存和生活的基本活动,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人类追求真善美的生命基础,只有拥有强健体魄的人才能在日益恶化的自然环境中和社会生活压力下不被击垮,也才有身体资本去从事求知、扬善、审美等活动。可以说,对“健”的追求与对“真”“善”“美”的追求共同构成了人类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和终极价值诉求,我们应当以真、善、美、健的标准、尺度构筑完整人格和理想世界。所以,体育关系(求健)应当是人类认识、处理人与世界的基本关系,体育方式是人类感受、认识、体验、占有人的世界的基本方式。
人们对“健”的追求已经成为当代人们生活实践的基本需要和内容,以反映人类社会时代精神和现实生活为己任的现代哲学,应当把体育实践及精神活动作为把握人与世界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予以关注,把当代人们“求健”的普遍活动以及所形成的基本观念、科学成果,作为现代哲学生活世界观的反思对象和当代课题,把“健”作为与真善美同样重要的哲学基本观念和反思对象,建构起完整的人的世界图景。
对“世界”的认识和把握一直是哲学的主题。认识和掌握世界是人类更好地生存发展的基本前提。马克思认为,世界是以人的实践活动为媒介的世界,人就是人的世界。在马克思哲学中实践方式是人类认识和掌握世界的最基本的方式,而这种方式不只是认识论意义上的,更是生存论意义上的。
体育是人们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是儿童少年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是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这都表明在人的生命世界、生活世界中,体育已成为人们通过身体运动方式去感知、认识、体验和完善自我生命和人生意义的重要途径。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加强身体锻炼,增强机体健康已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理性选择,成为人们越来越重要的生存理念和新型生活方式。
在当今乃至未来社会,通过体育活动或身体锻炼认识和掌握自我世界和外部世界,是人类积极应对、改善与外部世界紧张关系的大智慧。人们对“真”“善”“美”“健”的追求将共同构成人类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和终极价值诉求。
[1]波普尔.客观知识[M].舒炜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114.
[2]俞吾金.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吗?[J].哲学研究,2013(8):5.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04.
[4]马名驹.论人类掌握世界的思维方式[J].社会科学,1990(5):7.
[5]夏放.关于人类掌握世界的方式问题[J].外国文学研究,1978(1):80.
[6]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10卷).生产劳动与人对世界的艺术掌握[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8:304.
[7]叶浩生.身心二元论的困境与具身认知研究的兴起[J].心理科学,2011,34(4):1000.
[8]孙正聿.怎样理解作为世界观理论的哲学?[J].哲学研究,2001(1):6.
[9]李文阁.回归现实生活世界——现代哲学的基本趋向[J].教学与研究,2000(1):46.
[10]约瑟夫·祁雅理.二十世纪法国思潮[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55.
[11]孙正聿.哲学通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36.
[12]卢卡契.审美特性[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222.
[1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2012:638.
[14][魏]王弼,[唐]孔颖达.周易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0.
[15][唐]李鼎祚.周易集解[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299.
Sport:The Basic Way of People Know and Master the World
LIU Yimin,LIU Xiang
(School of Sports Science,Qufu Normal University,Qufu 273165,China)
It’s always the theme of philosophy to understand and grasp the world.How to know and master the world are the premise of huma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and the eternal pursuit of human activities.Marx believed that the world was full of man’s practical activities and man was the world of man.Practice ap⁃proach is the basic way to master the world in Marx’s philosophy.Mastering the world doesn’t only have epistemological significance but also have existence the⁃ory meaning.Sport is the basic form to perceptive,understands,experience and improvement life,is the important content of children’s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is modern people’s lifestyle.It shows that Sport is the important content of our hanuman world,is the main way to perceive and experience the world.Sport influences the world through body-building ways and sports emotional concept.The pursuit of health,truth,goodness and beauty constitute the main con⁃tent and ultimate value of human practice activities.On the new era of human development it is a great wisdom to master the world through sports way.It is also benefit to improve the tension between hanuman and nature.
sport;know;master;world;way;healthy
G 80-05
A
1005-0000(2017)03-185-05
2016-12-07;
2017-04-21;录用日期:2017-04-22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6BTY00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3YJA890015)
刘一民(1958-),男,山东夏津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体育人文社会学。
曲阜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山东曲阜273165。
10.13297/j.cnki.issn1005-0000.2017.03.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