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道德必然导致宗教”

2017-11-28 09:59郭诗宜
商情 2017年38期
关键词:宗教上帝道德

郭诗宜

[摘要]本文概括了康德的宗教哲学思想,针对他提出的“道德必然导致宗教”这一命题,从上帝概念到宗教形式梳理了这一命题的逻辑过程,肯定其合理部分的同时也进行了些许反思。

[关键词]道德;宗教;上帝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中,康德认为人的理性的全部旨趣总结起来就成为三个问题:第一个是“人能够认识什么?”由认识论回答:第二个是“人应该做什么?”有伦理学回答:第三个是“如果人做了应该做的事,能够希望什么?”由宗教哲学回答。为了回答第三个问题,康德从人的理性出发,对宗教进行了新的阐释,得出了“道德必然导致宗教”的经典命题,也形成了自己的宗教哲学。

一、康德的上帝观

上帝问题是宗教哲学的核心问题,关于上帝存在与否的争论也一直没有停止过,康德的观点对宗教哲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方面康德对上帝存在的证明进行了深入地批判。康德认为我们不可能对上帝提出严密的证明,这犯了自然主义的谬误。他指出上帝作为超验的本体,根本不可能形成知识。但康德并不是要否定上帝的存在从而对宗教进行解构。康德认为不能证明上帝的存在,并不等于我们不能相信上帝的存在,也不等于我们不能思维上帝。

另一方面康德让我们重新认识上帝。从理论理性的角度,康德说明上帝是理性必然要设定的一个概念,上帝是理性由有限的存在者追溯到的一个绝对的无条件的最高存在者。从实践理性的角度,康德说明上帝是绝对必要的,因为上帝是达到至善的保证。在《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的序言中康德指出“道德为了自身起见,绝对不需要宗教,相反,借助于纯粹的实践理性,道德是自给自足的。”但人由于自身在道德上起作用的需要,就要为自己的义务设想一个终极目的。因此道德也就必然导致宗教。康德认为人应该把至善作为终极目标。至善就是德性和幸福的统一,即当一个人按照道德律做了应该做的事后,他能得到与其德性相匹配的幸福。历史上对幸福和德性的关系有两种相反的看法,即伊壁鸠鲁派的由幸福引出德性和斯多葛派的由德性引出幸福。康德认为都是错误的,因为它们都把综合关系理解成分析关系。幸福属于自然世界,德性属于道德世界,一个感官世界一个理智世界是分离的,以人的能力无法达到德福一致。所以康德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引出意志自由、灵魂不朽和上帝存在这三大悬设,这就说明道德不可避免的要导致宗教。

康德认为上帝的属性有三种:作为世界的立法者是神圣的;作为世界的统治者是仁善的:作为世界的审判者是正义的。

二、康德的宗教观

“宗教”一词定义为“人们以超自然、超人间形式对支配自身生活的外部力量所做出的一种虚幻的、颠倒的反映及传播这种观念的组织和活动,属于社会意识形态。”

康德认为的宗教的基本原理是建立在纯粹实践理性的基础上的。由于纯粹理性是完整的不可分的,所以真正的宗教只有一种,就是理性的道德的宗教。康德认为人具有善的原初禀赋和根本性的恶的倾向,只有不停的同恶的倾向作斗争,才能让人性中善的种子不断成长。上帝代表了道德上的完善性,我们做道德上的善人就会使上帝喜悦。在康德认为的宗教中,每一个信徒都必须尽最大的努力争取成为一个更善的人。凡是认为除了让上帝喜悦和善的生活方式之外还有能够做的事情,都被康德看作是宗教妄想和对上帝的伪侍奉。

道德的宗教的教会具有普遍性也就是单一性,也就是说世界上只有唯一的一个教会对应真正的宗教。教会的性质具有纯粹性,除了道德的动机以外,不服从任何其他的动机。教会的组织关系是在自由原则下的关系,即一种凭借特殊的灵感的民主制,这种灵感根据每一个人的才智,可能与其他人的灵感截然不同。上帝所默示的《圣经》作为教会信仰的唯一的规范。除了纯粹的理性宗教和《圣经》的博学外,没有教会信仰的其他任何诠释者。天启、奥秘和奇迹只有服务于道德时才是可接受的。

总的来说,康德的宗教是建立在纯粹理l生基础之上的理l生的道德的宗教。当今的社会现实中没有符合康德宗教理念的宗教存在。

三、对康德式宗教的反思

道德作为偏好的对象。康德对幸福的定义是幸福就是我们一切偏好的满足,那么如果一个人偏好的对象就是道德本身,在他成为道德的人的同时他就获得了幸福,此时道德和幸福就是一回事了,德福直接实现了一致,就不需要上帝也不需要宗教了。

理性所遵循的道德律存在内部困难。康德关注人的动机却忽略了动机背后更根本的人的需要。康德将对道德的关注从行为环节推进到动机环节无疑是有一定意义的,但其“人是目的”的思想在动机层面实际上无法彻底落实,因为需要比动机更根本,动机的背后都有人作为个体的某种需要。康德仅仅关注动机环节的问题就在于使遵循道德律的人毫无快乐可言,成为理性的被迫者。

至善获得的不确定性。面对德福悖反的困境,康德在自由意志的基础上提出了灵魂不朽和上帝存在这两个“悬设”,给人建立起追求道德上的完善和圣潔的目标,以及来世配享天福的希望,认为只有假定上帝存在才能保证德福果报的绝对公正。但在人性的层面超出了人“延迟满足”的极限,在康德的假设中幸福的获得用以反馈和满足人的付出的周期过于漫长,进入超验范围。这就像让人们参加一场不知终点线在何处的赛跑,无疑会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

德福不一致并不必然求助上帝。康德认为德福要实现一致所以必须要上帝的悬设,然而德福不一致的解决办法不是只有“求福”。佛教理论中“求不得苦”为“八苦”之一,被认为是众苦之源。但佛教解决这一问题的方式并不是必须“求得”,而是“舍得”。达到无欲无求甚至不求无欲无求的境界,也就不需要上帝了。

康德将宗教仅仅建立在理性之上,其实质是宗教的彻底道德化。如恩斯特卡西尔就曾经说“《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除了纯粹的道德没有任何其他的实质内容。”endprint

猜你喜欢
宗教上帝道德
跟踪导练(五)(2)
道德
当上帝给你关上一扇门,请你自己打开一扇窗
当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请你为自己打开一扇窗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浅谈羌族舞蹈“莎朗”的风格特征
人间佛教的社会功能
道德
上帝打翻了颜料盘
I dreamed I had an interview with God我梦到自己采访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