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是故乡

2017-11-28 11:17刘建华
卷宗 2017年32期
关键词:吉卜林克利丛林

刘建华

《丛林之书》描写了狼孩毛克利在丛林中的成长故事,其中充满了毛克利对自己人类身份和丛林身份的疑惑和追问。同样的疑惑和追问也贯穿该书作者吉卜林的一生:一直努力地接受和适应印度和英国两种社会和文化身份,但也一直在对抗和妥协。

1 身份与身份认同研究

“身份(identity)”在社会学和心理学领域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中的位置,其核心内容包括特定的权利、义务、责任、忠诚对象、认同和行事规则,还包括该权利、责任和忠诚存在的合法化理由。”(冯帮,2011)在拥有并适应这些理由的情况下,主体融于所处群体,呈现出自由状态;而一旦这些理由发生了变化,人们往往要努力地接受新的理由、适应和融入新的环境,一旦接受、适应和融入失败,则意味着当事人某种程度上的精神危机。这种接受、适应和融入的过程就是身份认同。

身份与身份认同一直是文学作品的重要主题,例如主体对自我身份认同的追求或匮乏状态就呈现出了诸多的成长主题:自尊、自卑、彷徨、呐喊、流浪、反抗、叛逆、嬉皮士等等;主体对文化身份和社会身份认同的过程则催生了众多的文化、社会和心理主题:跨文化、文化冲击、战争、离散以及其中伴随着的自尊、自卑、彷徨、流浪等自我身份再认同的主题。在当代文学批评领域,身份与身份认同引发的批评方法包括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等等。特别是近年来,在后结构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的理论框架下出现伊格尔顿、萨义德等一批专注于研究民族与身份研究的大家。

2 《丛林之书》中的身份追问

鲁德亚德·吉卜林出生于1865年,此时的英国正值其“日不落帝国”的全盛时期,普通的英国民众为他们的帝国在东西方的全面“胜利”欢呼呐喊,梦想着这样的日子会一直持续下去。而在印度孟买出生的吉卜林自然认为这一切再顺理成章不过了,在整个幼年时期他尽情享受着奴隶仆从的照顾,无忧无虑,这里成了对他一生影响至深的“故乡”。然而,6岁那年,吉卜林被送回英国接受正式的学校教育,他寄养在一位退役的海军军官家庭里。这是一个清教徒的家庭,严规戒律让年幼的吉卜林吃尽了苦头,而女主人对他肆无忌惮的侮辱更是在他心理留下了永久的伤痕。这种小小年纪远离家人的痛苦和寄人篱下的屈辱经历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如影随形。《丛林之书》即是如此,其中的角色性格和情节设计无不隐含着吉卜林对家庭、社会和整个世界的认知,也隐含着他对自己身份的追问。

2.1 社会身份认同

按照现代的定义来看,吉卜林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位留守儿童,所以其首要面对的问题就是要确认和接受自己的社会身份。一方面他在印度享受着优厚的社会地位,处于认同自己的身份并且相对满意自由的状态,而猛然间,年幼的他在世事未懂的状态下被送回英国,孤独留守,且生活条件恶劣,受尽虐待,社会地位低下,完全不满意更不愿意接受自己的社会身份。

这种社会身份的巨大反差像镜像一样映射在了《丛林之书》中。对于狼孩毛克利来说,在人生最重要的幼年时期,他已经完全融入到狼群和丛林生活中,他习惯了狼的视角和思维,也习惯了丛林里的规则和环境。例如他会从丛林野兽的角度看待人类社会:“‘看来这儿的人也怕丛林里的兽族。……‘这些人类真没有礼貌,……只有灰猿才会像他们这样。”(96)

迫于无奈,毛克利还是要努力的接受自己新的社会身份——米苏阿的儿子,人类的一份子。于是他开始学习人类的语言,“只要米苏阿说出一个字,毛克利就马上学着说,说的一点也不走样。不到天黑,他已经学会了小屋里许多东西的名称。”(99)习惯了丛林生活的毛克利当然弄不明白人类的定居和农耕生活,对于依靠捕猎卫生的丛林兽族来说,大自然的赐予——各种各样的果实就已经足够享用了。这些描写与吉卜林幼年的遭遇如出一辙。在他6岁之前,吉卜林身边除了少量的白人殖民者,其余都是长着南亚棕褐色皮肤的印度人,对印度人的生活习惯、民俗风情耳濡目染;此外,在与印度仆人的交往中,他还学会了少量印度语,就连肤色也要比一般的白人肤色更黑一些。这些都成为吉卜林终其一生无法抹杀的“印度”痕迹,也成为他6岁回到英国后接受新的社会身份和融入新的环境的障碍:他会质疑英国的生活习惯、风俗人情;而相对的,他周遭的英国人也会质疑他的肤色、语言、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

跟毛克利在狼群中被視为异类,在人群中也同样与众不同类似,无论印度社会还是英国社会似乎都成为吉卜林回不去的“故乡”,无法完全融入其中任何一个社会——这正是他终生追寻的身份之问。

2.2 文化身份认同

对于吉卜林来说,他在印度文化中浸染的6年时光对他一生都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成为追随他终生的文化身份,这在《丛林之书》中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作为一部英语写就的小说,《丛林之书》却充满印度次大陆的异域风情:这里的场景是丛林、茅屋,不是夏洛蒂·勃朗特的英式庄园,也不是查尔斯·狄更斯笔下的城堡和钢铁丛林般残酷的工业社会,更不是莎士比亚描写的宫廷和古希腊罗马神话的场景;这里的主人公们是被狼养大的人类小孩、丛林野兽、愚昧的印度村民,而不是在欧洲大陆、英伦三岛随处可见的“现代人”。

在小说中,狼孩毛克利在丛林中获得的最重要的文化身份就是“丛林法则”。这些丛林法则随处可见,成为毛克利对丛林生活认知的基础。即使他回到人类中间,丛林文化却一直伴其左右,指导他在人类社会中的生活,例如当村子里的小孩取笑他令他火冒三丈时,他会想到的丛林法则是:“按捺火气,因为在丛林里,维持生命和寻找食物全凭着保持冷静……杀死赤身裸体的小崽子是不公平的……。”(100)

然而,对于某些人类社会的文化,毛克利却完全无法适应,并最终导致了他与村民的冲突。首先,他无法理解印度社会的种姓制度。因此当他救了一个贱民小贩和他的驴子时,村民们大为震惊,“当祭司责怪毛克利时,毛克利却威胁说要把他放到驴背上去。”(101)接着,当他听见村子里面老人讲的那些神仙鬼怪的故事,特别是布尔迪阿讲的一些有关丛林兽类的迷信故事的时候,他实在忍不住了:“所有那些故事难道全都是瞎编出来的吗?……布尔迪阿说了那么多关于丛林的话,除了一两句以外,其余的没有一个字是真的……。”(103)他的这些反驳当然得罪了布尔迪阿,因此当布尔迪阿向他索要老虎的尸体未遂之后,布尔迪阿回到村子里,“讲出了一个尽是魔法、妖术和巫术的故事。”(118)最终,毛克利被驱逐出村庄,回到丛林。endprint

对于虚构人物毛克利来说,丛林文化让他学会了遵守规则,尊重万物生灵。这些指示保护弱小、规则意识、忠诚和感恩的“丛林规则”深深地铭刻在毛克利的灵魂里,形成了与之相呼应的道德观和价值观。然而当他回到村庄,这些道德观和价值观与人类文化中的种姓制度、宗教迷信发生了严重冲突,毛克利遭到排斥,成为了人类社会的他者。

这种文化身份认同感的缺失同样发生在吉卜林身上。在印度的土地上,他虽然耳濡目染印度的种姓制度,宗教和种种风俗迷信,然而其家庭教育却是英国式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而回到英国以后,虽然他终于回归英式文化的大熔炉,然而在印度殖民的某些文化因素又左右着他对事物的认知——印度的生活经历也令他在英国人中遭到了排斥。17岁时,吉卜林成为一名记者回到印度,与英国寄养家庭的“监狱屋”相比,孟买就好似任他自由翱翔的蓝天;他游逛于这个城市的大街小巷,更进一步了解印度社会的民俗风情,然而在他的“同族”——那些英国人眼中,他又显得与那些“下等”的本地人交往过密了。最终他还是向自己的生理身份妥协,回到英國。但是,吉卜林并没有就此停止对自己身份的追问。结婚之后,他随自己的妻子再度远走他乡,去了美国佛蒙特州的布拉特布罗镇,度过了几年自由快乐的时光;随后又因为与妻弟闹翻,不得不再度离开;在南非,因为无法认同英国当局在当地的殖民政策,他也只停留了几年的时间。最终,吉卜林不再漂泊,选择在英国驻留下来,再也没有离开。

在不同的文化间穿梭,吉卜林的身份追问一直处于未满的状态。在即将离开美国时,他对来访的朋友说:“世界上只有两个地方我想居住:孟买和布拉特布罗。但这两个地方我都无法住下去。”而对于他在英国的最终定居地苏塞克斯,他却向人宣称那是“他见过的最美的外国土地。”(陈兵,2003)可见,吉卜林的一生都处于漂泊状态,他无法完全的认同自己的生理祖国——英国,然而对于他热爱的印度和美国,他的英国文化认知又一再促使他远离。无论对于哪种文化身份,吉卜林似乎都没有根本的认同,最终成为了所有文化眼中的他者。

3 结语

无论社会身份认同还是文化身份认同,都是自我身份认同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吉卜林独特的成长经历使得他一生都在努力地接受和适应印度和英国两种社会和文化身份,其中充满了对抗和妥协。对其中任何一种社会和文化身份来说,他都不能完全的认同,因此都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他者。作为他者的困惑和妥协最终映射在了吉卜林的文学作品中,正如《丛林之书》中的狼孩毛克利,一直试图追寻自己的身份,却无法回到最初的故乡。

参考文献

[1](英)吉卜林.奇幻森林.文美惠、任吉生译.北京:童趣出版有限公司、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

[2](英)鲁德亚德·吉卜林.丛林之书.陈磊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13.

[3]陈兵、吴宗会.《丛林之书》的多视角研究.//外语研究.2003(05):70-74.

[4]白文飞、徐玲.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的身份认同问题研究——以北京市为例.//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9(03):18-25.

[5]汪霞.伦理与法律之间——重评吉卜林《丛林之书》中的“丛林法律”.//世界文学评论.2008(01):279-281.

[6]冯帮.流动儿童身份认同危机的表现、成因及对策.//学前教育研究.2011(07):38-41.endprint

猜你喜欢
吉卜林克利丛林
丛林之歌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吉卜林旅法著名插画师瞿澜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吉卜林旅法著名插画师瞿澜
我和我的好朋友们
如果
吉卜林的《丛林之书》
丛林大作战
阳光照耀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