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南
摘 要 对于文言文的教学,一直是我们初中教学中的短板,由于受中考指挥棒的影响,部分老师在讲授文言文时,虽把大量的精力花费在文言字词教学上,但是教学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造成了文言教学中教师教得费力,学生学得吃力的尴尬局面。随着自己从事语文教学以来,我本着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在文言文的教学上,努力让孩子们在积累知识的同时,让课堂生动有趣。
关键词 城乡结合部 平行班 文言文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1以问题为导向的预习
我们都知道预习的重要性,但对于文言文的预习,我认为我们的预习不够,老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对于预习一笔带过,老师的预习作业指向性不明,而且孩子们预习一般都是放在家里进行,所以达成的目标不能很好监控。针对这种实际情况,我的预习作业是这样的。在上新课之前,我就在课堂上,明确每一段中的重点字词,以及重点句子,让学生们先熟读全文,根据课文注释,猜测这些字、词、句的意思,用铅笔写在相应位置。
怎么确定哪些是重点字词呢?(1)不认识的单音节字词。(2)词类活用的字词。(3)古今异义词。(4)一词义。那些句子重要呢?①特殊句式,特别是倒装句。②古今传颂的名句。例如我在教学《智子疑邻》时,先明确重点字:雨、坏、筑、父、暮、果、亡、智、而、其。学生提前明确哪些字词句重要,学生就有明确的预习目标,并且打开语文书老师就能很好监测孩子的预习情况,最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语感,而且这符合学生探知未知知识的好奇心。
2以乐趣为导向的诵读
在古代读书有很多种方式:诵读、抄读、听读、速读、精读等等。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反复诵读自古以来就是学习文言文的主要途径。七八年级学生学习文言文,反复诵读可以培养他们的文言文语感,也可以在诵读的过程中完成对文本的整体感知。要想让学生对文言诵读感兴趣,首先要让他们领略到诵读的乐趣。为此,教师首先要提高自己的文言文诵读水平,揣摩文本,反复练习,为学生模仿诵读树立榜样,使学生在教师的范读乃至背诵中感受到诵读的魅力。学生只要在教师的诵读中分享到了诵读的愉悦,就会产生诵读的强烈动机,进而去尝试诵读。在学生受到教师的熏陶而对文言诵读乃至文言学习感兴趣之后,接下来就是让他们在自己的诵读中体验到文言诵读乃至文言学习的乐趣。这就要求我们一改以往的生涩的教学模式,突出诵读在文言教学中的地位,使诵读成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步骤和过程,在学习每一篇文言文时,都把诵读作为吸引学生研读文本的开始。诵读是开启学生走入文言文学习之门的一把金钥匙,是使学生对文言文学习流连忘返的魔力棒,是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加深文化体认的加速器。
3情境化的多媒体教学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应用现代技术与文言文碰撞,激趣课堂。现代多媒体教学涵盖了多范围,主要包括音频、视频、flash动画……。比如我在教授蒲松龄《狼》这篇课文时,我在网上找到了与课文非常契合的狼的动画,让学生仔细观看视频,找出影片和我们文章的差别,他们答出了这些:
生1:两只狼与屠夫的距离有点远,不符合“缀行甚远”,因为课文下面的注释说缀行甚远的意思是紧跟着走了很远。缀的意思的紧跟。
生2:影片中屠夫只扔了一次骨头,而我们文章说“复投之”,可见不止一次。
生3:影片屠夫看到麦场是直视,而我们文章是“顾”,课文的注释说顾是回头看,本文指旁边看。而且我觉得那个柴草堆有点小,我觉得应该大一些,高一些,这样才能更好的御敌,从而保护自己。
生4:我认为狼趴在地上不对,狼应该是像狗一样坐在屠夫前面,原文写的是“其一犬坐于前”。
生5:原文中有提到“屠暴起”,意思是屠夫突然跳起来,但是影片中的屠夫一直站着。
生6:我觉得原文的高潮就是屠夫怎么杀死两只狼的,如果我是导演,我觉得应该把这个过程拍的再详细点,精彩一点。
生7:原文是“屠自后断其股”,这“股”是大腿的意思,而不是屁股。
……
孩子们的回答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料,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不仅仅享受到了乐趣,更重要理解了文章的字词,加深了对文意的疏通。这样的课堂,孩子不再是沉默者,也不再是复印机,而是一个个敢于思考,敢于发表自己意见的思维着的人。
如果老师功夫下的深,视眼开阔的话,可以找到许多很好的资料,为什么仅仅局限于书本、教参呢?
这三个方面都是教学实践中实施的策略,在教学这过程中,可以随机采用,最主要应该始终调动学生自身的主体性、积极性,让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扮演一种主动的角色,从而能够感受到文言文学习的乐趣和美感。能够达到欣赏文言文的美这是你教学的最后旨归,语文教学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榮生.文言文教学教什么[M].华东大学出版社,2014.
[2] 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3] 黄厚江.享受语文课堂——黄厚江本色语文教学典型案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4] 王义秀,臧传军.新课程标准与课堂教学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5] 沈禾玲,蔡真慧,徐丽莎,朱殊.汉语字词教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