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谨
他绘制的瓷器作品更重视色彩,那重重叠叠或淡或浓的水墨渲染,从虚到实,自然天趣。心灵语境,构建了他的艺术审美坐标
从少年入行到名闻华夏,应该说,他是共和国培养的艺术骄子。
秋天,是紫禁城最美的季节之一。时年80岁,在天安门旁神圣的国家博物馆举行艺术大展,4个宏大的展厅所展出的百余件作品,精彩呈现了他近5年来推陈出新创作的主题山水巨作:从延安、梁家河到井冈山、太行山,从浑厚华滋的中国水墨画到传统陶瓷绘画等,构建了饱含浪漫主义精神、大气磅礴与美感兼备的笔墨境界,集中表现了他坚守艺术理想,坚持服务人民的情懷。这些作品,每天吸引了数千名观者的眼光。
他说,与其说是这是自己80岁的寿礼,不如说是对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的献礼。
他叫陈家泠,生于1937年,浙江杭州人。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国画系教授。1963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20世纪70年代师从陆俨少先生。80年代起创造出具有中国气派,兼有印象派、抽象派及表现主义特点的现代国画风格。
笔者曾参加过包括韩美林、晏济元等当代著名画家的作品展览,但却没有见到9月16日开幕的如此规模宏大的艺术大展:相得益彰的书画作品展览、生平介绍电影、家具陶瓷作品……这规模,这阵势,及近一个月的展览期,也许只有共和国艺术骄子才般配。
写生伟大时代 绘画壮美河山
笔者手持的一张中国国家博物馆发出的请柬——上面印着出自陈家泠之手,为G20杭州峰会创作的著名国画《西湖景色》,湖光映花丛,温馨抢眼球。
2016年9月4日,出席G20杭州峰会欢迎仪式的各国元首、国际组织领导人合影留念的背景画,就是这幅高2米、宽5米的《西湖景色》。各国大佬们合影后,不觉又转过身来以欣赏的眼光对这幅画多看了几眼。今年9月5日,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陈家泠专程赶到杭州西子宾馆,小心翼翼地将这幅巨作送往国家博物馆。
此次“陈家泠艺术大展”,与《西湖景色》一起展出的还有不少他近来创作、首次与观众见面的巨幅画作。这些作品是陈家泠深入基层采风写生的成果,也是他为时代发声的新探索,更是变“写生”为“意构”、化“写境”为“意境”的成功之作。
随嘉宾和观众游走在四个展厅,那些令人震撼的巨幅画作,画面雄浑壮美,一片勃勃生机,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观者伫立一幅幅画作前,细细品味,仿佛融入到这些雄山大川之中——
驻足一幅抢眼的画作《延安晨韵》前,只见黄土高坡质朴豪放、沟壑雄奇,晨光若隐若现,树木葱茏接天——黄与绿,漫过一道道山来一道道沟,让人感受到来自革命圣地的一股巨大精神力量。
宝塔山下,延河岸边,画家的人生经验和艺术技法都有所突破。陈家泠说,延安尽管地处黄土高原,土地比较贫瘠,但在自己眼里的延安是熠熠生辉的,它的光亮意味深长,那是生命力、活力、朝气凝聚而成的希望之光。正是这希望之光点亮了中国解放的道路。
欣赏《井冈主峰》,只见画面上群峰苍翠、山川秀美,壮美、崇高、气度得到了充分体现,观者更能从中体会到昂扬向上的生命力。正如陈家泠所言,他表现的是祖国朝气蓬勃的万千气象,把山川的郁郁葱葱融化在历史的厚重和时代的空间里。
2013年12月26日正好是毛泽东主席诞辰120周年纪念日,在朋友的鼓励之下,为收集创作素材,当年秋天陈家泠身被行囊到井冈山、韶山去写生。这是他时隔近50年,再次来到井冈山、韶山。
井冈山、韶山他并不陌生。20世纪60年代中期,陈家泠曾第一次来井冈山、韶山时,还是大学毕业刚刚参加工作的小青年。历经半个世纪的风雨,使他由衷地感恩今天的时代,其笔下的井冈山、韶山、延安更有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观众站在《太行山铁壁铜墙》前,从那粗细有度的线条和浑然天成的墨色浸染中,可以感受到革命战士身上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精神。这就是理想和信念,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为振兴中华奋斗不止。
欣赏《梁家河可美了》这幅画,那一片摇曳多姿、灿若彩霞的桃花,那一片漫山遍野、洒脱热烈的映山红,表达了习近平青年时期曾插队锻炼的地方,大有厚积薄发之势……
欣赏陈家泠的系列山水画作品,可见作者擅于抓住大自然变化的生动情景,描绘出壮美山河的千姿百态。这是他热爱祖国壮丽山河情怀在的笔下的流露。
“我是踏着时代脉搏走来的。”陈家泠一句话道出了他的创作思维真谛。他说,人是应该有信仰、有追求的,山和花的精气神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绵延数千年的精神气质。艺术家要永远保持对祖国、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因此,欣赏他的绘画作品,感受到作者既有丰富的浪漫主义精神,又饱含现实主义精神,建构起心灵融通的美学意境,传递出振奋人心的精神力量
家乡情韵注笔端 淡妆浓抹总相宜
艺术来自生活,又高于生活。陈家根不忘自己的艺术之根,并不断从根上吸取创作的营养。
陈家泠谈及自己的人生,很感念自己的家乡。他说,“人到80岁了,对祖国更加热爱,对家乡更加眷恋。我是杭州出来的,是中国美院培养了我,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展览也是对母校的汇报。我经常讲,中国美院培养我的时候,仅仅是个未嫁接的‘毛桃,我到上海来,是命运把我嫁接到上海,上海是一个风水宝地。到上海经过磨炼、嫁接,‘毛桃变成品种优良的‘水蜜桃了。我的这些创作成绩也是对母校的回报。对于杭州家人,是感恩、怀念。50年来,我很多家人都去世了,我感恩父母家人对我的养育之恩,有家人对我的支持我才有这些成绩”。endprint
家乡和西湖,在陈家泠的笔下出现过无数次,为了这次国博大展,他又一次创作了《西湖十景》。
“西湖十景太有名了,你要画,人们就等着看你的艺术修养、技术含量到底到了什么程度。”对陈家泠来说,从技巧和修养上,这是一个挑战。
他画“曲院风荷”,自认为是在“重彩”课题上的突破——荷花红色亮丽,但绝不艳俗,配以绿叶,高洁飘逸,充满了东方神韵。
“越是美,就越難画,西湖就像东方美女,线条太柔和、微妙和含蓄了。”陈家泠说,线条的运用成功与否,是一个艺术家成熟的标志,也是一种胆气。
他画“柳浪闻莺”,用长线条传达风吹杨柳的动态;画“双峰插云”,运用点笔表达空灵;画“断桥残雪”,雪在水面上似化非化;画“三潭印月”,月光似水清澈;“南屏晚钟”,溪流如钟声,竟有潺潺流淌之感……
展厅里,《西湖十景》每景由5个连屏构成,每屏5米宽、2.3米高。“画西湖,就要画出她的文化含量。”在陈家泠心里,西湖象西施,是美的,是活的,有生命力。
陈家泠从《西湖景色》到《西湖十景》,缘于他从小到大对西湖的一往情深。他说:“从传统艺术中钻进去,再钻出来,我感到自己在绘画上已进入一个自由和灵动的状态。”他的笔下,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开放性艺术语汇,一种鲜活的生命气象。他锲而不舍地力求表现出这个时代的新水墨精神。
《西湖十景》融入了作者的家乡情感。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说,展览结束后,《西湖十景》将由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
木具丝绸浸笔墨 瓷上荷花别样红
陈家泠是多面手艺术家,他融通了中国画人物、山水、花鸟画的境界,也畅通了纯艺术与生活艺术的界限。他学贯中西,受过欧洲文化的影响,但又不放弃中国画的传统笔法;他袭古但不泥古,追求创新不止,艺术空间在拓展。他的书画作品出现在木具或丝绸或陶器上,令人注目。
在第三展厅,陈列着13只由陈家泠画有荷花的大缸。每只大缸需3人才能合抱。
从没看到有画家在如此大型瓷器上画荷花!这么多的巨型大缸,画了多久?又是怎样烧造成功的?陈家泠向嘉宾们娓娓道来。
其实,早在2013年,陈家泠的瓷器绘画作品就已被国家博物馆收藏。在他看来,中国是瓷器的故乡,中国的瓷器制造技术传到世界各国,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英语中,“瓷器”与“中国”同为China一词。“一个中国的艺术家怎能不表达瓷器文化?”
在陈家泠心中,一只巨型大缸,就如同一只大鼎,因为“鼎”象征着国家的庄重、鼎盛与大气——他就是想通过展览让观众看到祖国的繁荣昌盛,为身处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而无比自豪。
这次展出的13只巨型大缸,正是陈家泠艺术创作的又一次创新之举——《步步生莲》和《喜笑颜开》两个系列的釉里红,以荷花与石榴象征和美世界,表达对生活真挚的爱。而陈家泠、陈亮父子与望龙陶瓷合作创作的、世界上最大的彩绘艺术缸《荷花缸》,则象征着和平、丰庆。
从2016年开始,陈家泠在瓷都景德镇烧造了40只大缸,每画一只大缸需耗时5个昼夜,一窑只能烧三四只,每一次开窑都可能有成功,或有失败。这位老人不停地思考、不停地试验,断断续续在景德镇待了一年多。
与水墨国画不同的是,陈家泠绘制的瓷器作品更重视色彩,那重重叠叠或淡或浓的水墨渲染,从虚到实,自然天趣,风中摇曳的荷花空灵飘逸……心灵语境,构建了陈家泠的艺术审美坐标。
在第四展厅,为满足青睐陈家泠先生艺术品并想收藏的人们,在艺术大展期间,还特别展示了陈家泠工作室“冷空间”开发的高仿画、丝绸、陶瓷、木器、食品、文具等6个系列衍生产品。
陈家泠清楚地记得他的老师陆俨少先生曾对他说过的一句话:“正像白杨和松柏不同的成才时间一样,人的成才也需要耐力和时间。做艺术要像黄山松柏那样耐得寂寞,要不断提炼自己,升华自己。”陈家泠把老师的话作为美学人生的终极追求,并保持着艺术之树长青。
责任编辑 余玮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