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科幻机甲动漫的文化主题探源

2017-11-28 09:25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机甲科幻动漫

刘 健

(天津艺术职业学院,天津,300180)

日本科幻机甲动漫的文化主题探源

刘 健

(天津艺术职业学院,天津,300180)

机甲动漫是日本动漫发展史上最重要的题材类型之一。从文化形态学的角度考察,其源头大致可归结为三个方面:坦克的发明与使用、美国科幻文化的渗透、特摄片的催化。迄今为止,日本机甲动漫经历了初创期、繁荣期、转型期和衰退期等四个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日本动漫创作者的代际更替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而破解日本机甲动漫文化主题的锁钥就是“和魂洋才”这个二元命题。

机甲;日本动漫;科幻;和魂洋才

一、日本机甲动漫源起

机甲动漫是日本动漫中一个极具特色的题材类型。这类动漫作品的主要特征是以人操智能机器设备(多为人形武器)为中心构建故事内容和情节,多属于科幻题材。机甲动漫作品从文化形态学的角度考察,其源头大致归结于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是坦克的发明与使用。坦克最早出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它与机甲最直接的形态联系就是“人进入机器之中,并操作机器进行战斗”。二战时,日本为效仿德军的“闪电战”于1941年4月设立“陆军机甲本部”。此后,日本一直称装甲兵为“机甲部队”,沿用至今。

第二是美国文化、尤其是美国科幻文化的影响。日本在二战战败后,被美国占领了七年之久,并有计划地对日本进行了大规模的文化输出,其中就包括美国占领军带来的众多粗纸印制的科幻杂志和长篇科幻小说的平装本。其中,对机甲动漫的产生具有直接影响的就是罗伯特•海因莱因的太空战争史诗作品《星船伞兵》。后来被称为“机甲典范”的《机动战士高达》中核心装备的“机动战士”(Mobile Suit)就是《星船伞兵》中的“机动步兵”(Mobile Infantry)与“动力装甲”(Powered Suit)的重组词。

第三是“特摄片”的繁荣。特摄(Specia Effect,缩写为SFX),原本是泛指各种电影拍摄的特殊技术。在日本,特摄片被看作是舞台剧的延伸,专指那些由真人出演、采用特技拍摄的超级英雄或怪兽题材影视作品。由于特摄片与动画片在当时的主要受众都是青少年,鉴于他们对“巨大角色”的痴迷,动画片制作者也开始考虑在新动画作品中增加类似角色的可能性。

二、日本机甲动漫的发展阶段

从20世纪70年代初至今,日本机甲动漫的发展一共经历了四个主要时期:

图1 机动战士高达

图2 新世纪福音战士截图

图3 超时空要塞变形战斗机机甲形态

1. 初创期

以1972年首播的《魔神Z》为标志,后续重要作品包括《大魔神》、《UFO机器人古连泰沙》、《盖塔机器人》等。这一时期,日本动漫创作者创造出了有人操控巨大型机器人,即“超级系”机甲,并让机甲作为一种动漫作品的类型符号逐渐趋于定型。

2. 繁荣期

以1979年《机动战士高达》的播出为标志,其他代表性作品还有“超时空系列”三部曲,《装甲骑兵VOTOMS》等。由于在创作中严格遵循了科学幻想(硬科幻)的设定原则,这一时期出现了所谓的“真实系”机甲,使机甲动漫的艺术性空前提高,足以比肩欧美经典科幻题材类型,并成为日本动漫开拓海外市场的拳头产品。(图1)

3. 转型期

20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机甲动漫由于大量雷同作品充斥市场而逐渐呈现颓势。直到1995年,《新世纪福音战士》的播出(图2),才标志着机甲动漫王者归来。由于一改传统日本动漫的刻板程式,大胆采用先锋电影的意识流手法,用快速的镜头切换增加剧情表现的张力,多重画面效果给观众带来巨大的视觉冲击力,通过动静结合的场景画面设计,编导娴熟地运用间离效果,牢牢地掌握着剧情发展的节奏,这些最终让《新世纪福音战士》把机甲动漫的创作推向极致。

4. 衰退期

自《新世纪福音战士》热播之后近二十年,日本机甲动漫就几乎再无有影响力的佳作问世。尽管以往的经典作品不断推出,但基本上都是对旧有IP价值的再开发而已。但在日本本土机甲动漫日趋衰落的同时,机甲却作为一种文化不断在异域激起涟漪。2013年上映的好莱坞大片《环太平洋》,堪称是日式机甲动漫与好莱坞科幻片的完美融合。2015年,改编自中国漫画家孙恒(白猫sunny)的同名漫画的动画片《雏蜂》登陆日本。这部融合了美少女和机甲等元素的国漫作品在日播映,标志着海外机甲文化反哺日本市场已经成为现实。

三、日本机甲动漫发展趋势与动漫创作者代际特征的关系

在讨论日本机甲动漫的盛衰历程时,不应单纯就作品论作品,而是应该从更广阔的视野出发,考察战后经济社会的“再现代化”过程对当时的日本社会文化、尤其是流行文化所造成的现实影响。其中,作为亲手创造出这些杰作的人——动漫创作者的代际特征,便是一个重要的观察切入点。

从战后至今,日本动漫经历了将近七十年的发展,动漫创作者则大体上经历了三个世代。

第一代动漫创作者以手冢治虫、石森章太郎、松本零士、宫崎骏、富野由悠季等为代表。这些创作者的共同点是大都出生在昭和前半期(1926年-20世纪50年代),幼年或童年时期经历过战争或战后时期的生活,尽管家庭出身迥异但都有着良好的教育背景和丰富的社会阅历,投身动漫创作除了个人兴趣爱好之外,则大都有机缘巧合的成分。这些共同点令日本动漫的发展在起始阶段就带有强烈的知识精英特质。在日本这样一个有着两千年等级传统的社会里,以手冢治虫为代表这批社会精英把他们所吸收的丰富文化养分和生活感悟带到了动漫创作中,使日本动漫创作的视野得以迅速拓展,思想内涵极大丰富,艺术风格日趋多元化。所以,日本动漫的第一代创作者也可以被称为“思想家”的一代,他们实际上给日本动漫创作留下了题材范式——现今几乎所有日本动漫的典型题材,都能在第一代动漫创作者的作品中找到原型或雏形。

具体到机甲动漫创作中,第一代动漫创作者以接力的方式,完成了从对美式机器人科幻的模仿到幻想科学式的一次创新(“超级系”),再到科学幻想式的二次创新(“真实系”)的过程,使得日本机甲动漫获得了与美国科幻小说比肩的艺术高度和思想高度。

第二代动漫创作者以美树本晴彦、板野一郎、河森正治、庵野秀明、细田守等人为代表。这一代动漫创作者基本上出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经历了日本经济复苏与高速增长的黄金时代,对科技改变生活有着切身的体会,接受过系统的院校教育,获取各种信息的途径更加迅捷和多元化,兴趣爱好广泛,内心中既有“日本第一”的自信心,也不免岛国居民与生俱来的忧患意识。更重要的是,他们是日本社会中真正意义上的“影像一代”,自幼便在漫画、电影和电视的包围中长大,对影像有着天生的敏感。

与第一代动漫创作者相比,他们通常都有较为完善的艺术教育背景(包括学历教育或师徒传承),而且大都自幼立志从事动漫行业,无论是学习还是创作,都有着强烈的主动性和探索精神。也正是因为这种身份背景的差异,让第二代动漫创作者不像第一代人那么看重作品的思想性和教化功能,而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如何拓展动漫创作题材领域和视觉冲击力上,可以说是他们完善了日本动漫的美学体系和创作技术体系。

具体到机甲动漫创作中,《超时空要塞Macross》可以视为是日本动漫创作者第一次代际更替的标志。该作中各种详细的设定几乎到了无微不至的程度,而且这些设定都不是凭空想象,而是经得起认真推敲的。而到了新世纪福音战士系列中,这种追求设定的精细与画面视觉冲击力的做法,又一次被发挥到了极致。(图3)

进入新世纪以后,所谓平成世代,也就是在宽松教育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日本动漫创作者开始逐渐成为日本动漫行业的新生力量。尽管直到今天,动漫界的执导筒和主笔仍旧握在第二代动漫人的手中,但新一代动漫创作者的面目正逐渐清晰起来。相比于第一代和第二代,第三代给外界的印象似乎比较平庸。这一方面源于日本社会根深蒂固的等级观念,另一方面则跟日本动漫业的发展成熟,即产业化与体系化有关。事实上,今天日本动漫创作已经进入到流水线生产的阶段,受众的欣赏口味和购买行为已经通过类型化被高度细分,一部作品从策划、制作(绘制)、播放(出版)、改编,再到周边产品开发,都有细致的流程可以遵循。所谓创作,在大多数情况下,不过是类型要素的排列组合罢了,以至于无论原始创意多么的荒诞不经,但最终成品都至少可以达到让观众能看下去的程度。这恰恰是日本动漫产业成熟的标志。

在这种成熟的产业环境中,相对于第一代和第二代创作者来说,那种念兹在兹的个性化的艺术追求与执着精神,在大多数情况下,就显得多余了。对于大多数第三代动漫创作者来说,他们只是流水线上的熟练工而已,所做的不过是一份赖以糊口的工作,前辈们的辉煌过往似乎也只能是个传说。

四、和魂洋才——日本机甲动漫文化主题的双重性

1. 战争记忆与科技奇观

近代以来,“富国强兵”的所谓国策最终把日本带上了军国主义的不归之路。但客观来说,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经历的几场主要战争:从甲午战争到太平洋战争,基本上都是日本运用在当时最为先进的军事科技装备和战略战术思想进行的。因而,日本民族在整体上拥有对现代战争、尤其是工业化条件下战争的集体记忆。尤其是在太平洋战争后期,美国运用战略轰炸机对日本发动战略轰炸,几乎将日本夷平,这对日本人造成了强烈社会心理震撼并由此催生出了长期群体性心理阴影,绝不亚于后来的两颗原子弹。

日本机甲动漫师承于美国科幻,但在美国科幻中,这种对战争伤害场景的描写却相当概念化,反而是对于攻势作战场景的描写丝丝入扣,典型代表就是美国作家海因莱因的《星船伞兵》。而战后的日本动漫创作在吸收了美国科幻创作的优势后,却更着力于对战争的残酷性和战争当事人内心感受的逼真再现。比如,在《宇宙战舰大和号》中,外星侵略者使用游星炸弹对地球进行攻击后那满目疮痍的场景;《机动战士高达》中,吉翁公国军利用太空殖民地伊菲修岛对位于南美洲联邦军总部进行小行星坠落轰炸;等等。这些都可以视作是日本动漫以艺术的形式对战争集体记忆的展现。但是,作为艺术创作,“战争”也可以是罗曼蒂克的舞台:在《Macros:可曾记得爱》中,人类以一艘战舰单挑整个外星侵略舰队,最终竟以一首情歌作为秘密武器而获胜,无疑带有一种终极浪漫主义的色彩。而在二十五年后的《超时空要塞F》里,当那首“可曾记得爱”再次被唱响的时候,竟然是在人类太空舰队攻打外星文明的母星之时,一句看似不经意的台词“抵抗入侵的时候,唱这首歌不是正好么”,却正反映了当攻守异位后,人类在宇宙黑森林中面临的道德困境。

如果说以上这些还只是创作者的主观表达,那么这些表达之所以能够在受众中激起涟漪,则要归结于时代对人的影响。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包括机甲题材在内的日本科幻动漫的黄金时代。那时也正值日本战后经济重建,日本社会以工业化与城市化为中心,实现明治维新后的“再次现代化”。蔚为壮观的各种重工业的生产设施以及城市中巨大的钢筋混凝土[7]建筑、川流不息的汽车长龙、高速铁路、喷气客机、电视电话等等源于现代科技的奇异景观,对于那些从乡下、小城镇进入到东京、大阪这样的大都会的人们来说,所造成的视觉和精神的冲击力是无以复加的,自然而然的会催生出对科技的敬畏感。类似的心理过程也普遍存在于当时日本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因而,对于那些能够展现科技神奇和未来图景的机甲动漫,他们会投入十二万分的热情也就不足为奇了。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代际更替。进入新世纪以后,日本已经是一个后工业化国家了,它的整个社会文化和科技的发达程度已经位于世界前列。随着科技文明和科技产品的日常化,自幼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人们自然就失去了对于科技的敬畏感。而作为信息时代原住民的“平成世代”,他们的接受方式是所见即所得,他们习惯接受的是直观的视觉效果,而对背后的“原理”失去了兴趣,这些就促使传统意义上的科学幻想作品衰落下去。在需求决定供给的买方市场上,作为最有代表性的日本科幻动漫题材——机甲动漫的衰落也就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了。

2. 凡人获得“神力”的途径

日本古代武将穿着的盔甲中有一个特殊的部件——面具。对于面具的作用,除了防护和显示身份地位外,更重要的恐怕是一种自我神化的表现。(图4)

事实上,这种面具文化并不只存在于日本。在古印度,武将尤其是国王在上战场或者出席宗教活动的时候,往往会刻意装扮成某位神灵,或以此激励士气,或显示自己的特殊地位。

就此看来,我们便不妨把机甲看作是自我神格化的一个道具。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个体相对于无穷无尽的自然来说是弱小的,相对于变幻莫测的命运来说也是弱小的。因而,对于人类个体来说,无不想要获得“神力”,从而超脱于自然和命运的掌控。但长久以来,这仅仅停留在空想阶段,而近代科学技术的出现,便如同被普罗米修斯盗出的圣火,让人类第一次窥见了神力的真容。机甲就如同是一件用科技打造的可以让凡人获得神力的圣衣。在几乎所有经典机甲动漫中,主角进入机甲之前都只是一个再平凡不过的普通人,而一旦拥有了机甲,他便是无可匹敌的胜利之神。而《新世纪福音战士》正是对这种机甲文化最完美的诠释。

在华丽的心理学和宗教学词汇编织的外衣下,《新世纪福音战士》讲述的是机甲世界通行的一个“故事”——准确的说,是一个二重隐喻:人因为乘上机甲而成为神,机甲因为注入了人的灵魂而获得“生命”。而这两者的连接点便是“进入”——人进入机甲,与机甲合而为一,最终以全新的合体形态觉醒重生,缔造神话。

只可惜,如此神话只存在于二次元的世界,现实中的科技进步并未能兑现科幻故事中的“承诺”,而当身处科技时代的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科技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时,华丽的科学童话便失去了吸引力,黯然谢幕也成了一种无奈。

图4 日本战国武将铠甲

3. 内容至上与商业诉求的对撞

很少有人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在机甲动漫最辉煌的二十多年里,周边产品、尤其是模型玩具的热销一直是支撑这辉煌的顶梁柱。

从《铁人28》开始,玩具生产商就开始与动画业者推出巨型机器人的模型玩具,《魔神Z》的热播则创造出了第一个重量级机甲模型玩具品牌“超合金魔神Z”。但真正称得上是机甲模型玩具传奇的非“钢普拉”(GUNPLA)莫属。

所谓钢普拉,是以高达系列动漫中出现的机甲、飞船等为原型制作的仿真塑料模型玩具。以往的机甲模型玩具,大都采用金属材质,虽然做工精美,但价格昂贵。钢普拉的出现大幅降低了模型玩具的单价,即便是中小学生,也有能力负担得起购买的费用。而且,由于品种繁多,做工精细,很快便演变成一种收藏品,成为二次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钢普拉的出现,让高达系列超脱了一般机甲动漫而成为一个具有产业链闭环特征的商业生态——不妨称之为“高达生态”。以机动战士作为IP核心,A(动画)、C(漫画)、G(电子游戏)、F(小说)、T(玩具)五位一体,相互支撑,实现商业利益的最大化。但是,这个看似无懈可击的商业模式,却蕴含着巨大的不安定因素,中心问题就是主导权之争。处于这个商业模式中心的IP最早是通过动画制作产生的,但是随着这些产品的持续开发,它们也形成各自独立的商业价值和文化价值。新生成的文化价值,反哺回中心的IP,使之更加丰富多样,而商业价值则成为维系体系生长的养分。但事实上,不同业态能够反哺给中心的商业价值和文化价值的数量和质量并不是均一的,而且处在不断的动态变化之中。于是,便出现了这样有趣的现象,原本受众因为看了动漫而去买模型玩具的,而随着模型玩具市场的利润越来越丰厚,便开始为了促进模型玩具的销售而制作动漫。在这种情况下,模型玩具生产商为了适应产品迭代的要求,便会要求动漫制作者向他的要求靠拢,为了让模型玩具的卖相更好,机甲机体的设计就要更炫,更有视觉冲击力,品种要更多样。至于情节合理性和设定的科学性,便退居次要地位。

五、对中国科幻动漫创作的启示

传统上,中国的动画片(美术片)中几乎没有科幻题材。当代中国人的科幻动漫启蒙基本上是来自于日本——从《铁臂阿童木》到《麦克瑞一号》(《战国魔神豪将军》北美版),再到《太空堡垒》(《超时空要塞》北美版)。这让中国动漫人在创作本土科幻题材动漫作品的时候,自然而然的会选择日系风格,机甲又是其中的首选。

不得不承认,随着国产机甲类动漫作品的日渐增多,来自受众的各种吐槽也越来越多,其中最受诟病的就是机体设计和剧情设计。究其根本,恰恰是我们这些看着日本机甲动漫长大,甚至是曾经以代工者的身份参与过此类题材动漫制作的中国动漫创作者们,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必然结果。

科幻作为一种以科技为自身类型要素的文艺形式,具有最大程度普遍接受性和最低的文化译介成本。一部优秀的科幻作品可以跨越语言、文化的隔阂,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巨大的传播效应——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创作的《三体》系列科幻小说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中国的动漫业虽然长期与科幻题材绝缘,但无论是从满足新世代本土观众的欣赏需求,还是从更便利地将中国原创动漫推向世界的角度来说,开发科幻题材动漫作品都是必须解决的课题。

在这方面,我们有必要向日本动漫业者学习和借鉴。首先,要真正理解科幻文化的精髓。无论是动辄直接上千公里的巨大太空战舰还是肉眼无法察觉的纳米机器都是外在表现,科幻最重要的精神内核是对全人类共同命运和科技文明的未来走向的关注。诚如,日本科幻大师松本零士在接受采访时对笔者所言:“重要的是我们同坐在一艘叫做‘地球’的太空船上。”其次,要寻求真正本土化的科幻动漫创作的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路径。日本机甲动漫具有世界各国科幻文艺作品普遍具有的精神内核,但外在的表现形式却是独具日本特色的。无独有偶,当代中国科幻小说中获得最高成就的《三体》系列,实现了这种普适内容与民族形式之间的完美统一。

[1][日]松田武.战后美国在日本的软实力:半永久性依存的起源[M]. 琮轩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2][日]长山靖生.日本科幻小说史话:从幕府末期到战后[M]. 王宝田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

[3]刘健.映画传奇:当代日本卡通纵览[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

Study on the Source of the SF Mecha Animation Cultural Theme

LIU Jian
(Tianjin Art Vocational College, Tianjin 300180,China)

Mecha animation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hemes in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Japanese anim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morphology, the source of mecha animation can be broadly attributed to three aspects, namely the invention and application of the tank, the penetration of American science fiction and the promotion of SFX. So far, the Japanese mecha animation has experienced four stages of development, namely the start-up period, the flourishing period, the transitional period and the declining period. In this process, the intergenerational replacement of the Japanese animators has a decisive influence. The key to interpreting the cultural theme of Japanese mecha animations is to working out the dualism of“the foreign culture Japanized”.

Mecha; Japanese animation; science fiction; The foreign culture Japanized

J954

A

CN22-1285(2017)064-070-07

10.13867/j.cnki.1674-5442.2017.04.10

天津市艺术科学规划项目“外源性因素对中国近二十年动画创作的影响”(A14083)阶段成果。

刘健(1982-),男,天津艺术职业学院文化管理系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动漫游戏、文化市场理论。

(责任编辑:姜 通)

猜你喜欢
机甲科幻动漫
机甲龙
人们为何痴迷机甲?
PL-01:科幻飙车党
到达科幻里的未来
操控机甲《新惊天动地》新飞车时装等你体验
机甲星球Ⅱ宇宙超人④
动漫二次元
锋绘动漫
开口笑
锋绘动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