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青萍之末李青萍绘画及其事迹钩沉
编者按:
近年来关于老画家李青萍事迹的报道不断见诸媒体、报端以及微信朋友圈,而且愈演愈烈,甚至到了演义的程度。这其中原委不外乎有如下几点:
其一,李氏出生于20世纪初的民国之际。这为热衷于“民国风”的时尚潮流提供了一个甚为宽阔的时代背景。
其二,李氏又是一位秀外慧中、兰心慧质的女性艺术家,徐悲鸿曾为之花过像、写过序,亲自参加过她的展览,而且又是终生未嫁,这就使得她的身世及情感历程变得更加扑朔迷离和令人充满好奇。
其三,李氏一生如飘萍、生活多舛,浪迹天涯,穷愁里依然不舍精神追求,拾荒中仍心仪花团锦簇的绘画事业,这本身也的确是一个传奇和大新闻。
其实,李青萍的个人命运和辛苦遭逢正是那一代艺术家和那一代人的共同经历,是一个特别的时代情绪投影在世道人心上的客观反映。
风起青萍之末,
而今一声叹息。
李青萍,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著名现代派绘画艺术大师,1911年11月16日生于湖北省荆州市, 2004年1月29日去世,享年93岁。
1927年夏,李青萍先生改名李瑗,进入武昌女子职业学校学习;1931年考入武昌艺术专科学校美术教育系;1932年进入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在汪亚尘和周碧初、吴恒勤、陈抱一等大师的指导下接触西方印象派美术,成为我国“西画东渐”的先驱者之一。
1937年7月,李青萍应聘于马来西亚坤成女子中学任音乐美术教师,期间作画不辍,活跃于马来半岛艺术界;1940至1941年,在马来西亚举办“抗日筹赈义展”的绘画大师徐悲鸿先生、旅居马来西亚的爱国画家翁占秋先生和教育家姚楚英女士等人,分别为其出版画集撰写了序言;为其在吉隆坡举办的个人画展撰写了评论、画展前言和画展宣言;1942年春在太平洋战乱中回到祖国,先后在北京、南京、天津、上海、苏州、杭州、武汉、无锡、重庆和台北、香港以及日本等地多次举办个人画展,各地众多报刊都进行过详细报道和评介。
自1952年始近30年的人生岁月里,青萍先生历经磨难,九死一生,却依然痴迷于绘画艺术,在充满荆棘和陷阱的现代派艺术道路上孜孜不倦,求索创新,步履蹒跚,踽踽独行,以其惊人的毅力创造出了令人瞩目的艺术成就!
1979年8月20日,青萍先生的错案得到平反;1986年5月23日,原湖北省江陵县文化局为其举办个人展;1986年7月10日,湖北省美术家协会、侨务办公室、原江陵县文化局、侨务办公室在武汉琴台联合举办“李青萍画展”,向世人正式推出了这位险遭历史埋没的女性艺术家,引起海内外极大关注和艺术界的高度评价。
2003年11月,李青萍先生将100幅作品捐赠予上海美术馆;2008年2月,上海美术馆举办“青萍残影—李青萍捐赠作品展”;2009年4月,湖北艺术馆、上海美术馆在武汉联合举办“青萍残影—李青萍艺术展”;2010年8月,上海美术馆、关山月美术馆联合举办“李青萍艺术作品展”;2011年1月,北京皇城美术品交流中心与李青萍艺术研究会举办“纪念中国现代艺术先驱李青萍诞辰100周年艺术展”;2012年12月至2013年2月, 苏州美术馆与李青萍艺术研究会举办“纪念中国现代艺术先驱李青萍诞辰100周年系列活动艺术展”;2013年8月至9月,宁波美术馆与李青萍艺术研究会举办“‘始于青萍,不止井上’李青萍amp;井上有一艺术展”;2014年9月至10月,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馆推出“‘起承转合’1914—2014年现代主义思潮中的绘画、诗歌、建筑之发展沿革暨中国现代艺术先驱李青萍艺术研讨会”;2015年10月,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举行“看云—李青萍作品展”。
1986年,青年学者严善錞在《美术思潮》发表《李青萍给艺术史的一点启示》,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多年来美术界对李青萍先生绘画艺术的第一篇评论。在其后的20余年里,水天中、周韶华、唐小禾、张新建、尚辉、徐恩存、聂干因、鲁虹、谷泉、顾跃、贾方舟、殷双喜、柴中建、树才等美术批评界的专家学者陆续撰稿,对青萍先生的绘画艺术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李青萍先生将其一生献给了绘画艺术,终身未嫁。
李青萍1986年(金陵摄)
李青萍在吉隆坡举办抗日义演
上海新华艺专旅镇(江)写生队摄影,左五为李瑗(李青萍)
名家辑评
青萍女士,既来南洋四载,辑其课余所写之风景静物凡若干图,将付印刷纪念。兹行不佞幸得见其原作,赏览赞美,并曾参与选辑之役。为弁一言曰:昔之鄙夫,皆以艺为小道。迨及近世,铁道即兴,行于一切纵横小道之上,成为最大之道,于是乡曲之稿项黄馘,习惯行小道者,亦禴被登车,附之以驰焉。小道固不可废,而大道如行地江河,经天日月,然铁道之父亲,当称昔之鄙夫所视为小道者也。
市上两毫一斤之苹果,时有酸甜之差,医生谓其中葆有某种肥塔命(今译作“维他命”)者在犹太盘古手中,目击巨蟒,闻尚有甚大深奥意义。但芸芸众生之我,食苹而甘,于愿已足,不遑深究。吾之所惆怅者,乃见他人食之而甘之味,而我不可得也。为道之目的在通,苟因以无阻滞,则道之大小,正吾所不必计也。他人之视闻及感想如何,各人有独到之见,殆尽繁多,非不佞所及知。唯在刊行之前,先发谰言,乃不佞对作者阅者,深致其歉哀与惶怒者也。
南洋文化,较诸欧美及祖国,瞠乎其后者,物质生活,虽无缺乏,而精神生活则感枯燥也,有志之士,时思有以补救之,终因环境所限,而制其发展也,我国名画家李青萍女史,青少英俊,学有渊源,曾毕业于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足迹遍大江南北,抗战以后还应吉隆坡坤成女子中学聘请,担任图音教员,每当课余之暇,埋头绘事,数年如一日,未尝中辄,故对于热带景象观之多,而摩之久,察光对景,寄以丹青,尺幅之间,栩栩如生,徐悲鸿先生赞云:“青萍女士之作品,色彩强烈,观察精到,确是南洋景物风味,其忠实可见。”黄实卿先生则云:“常情常理,皆臻美化。”盖苏东坡有云:“余尝论画,以为人,禽,宫,室,器用,皆有常形,至于山石,竹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常形之失,虽晓画者有不如,必托于无常形者也,虽然,常形之失,止于所失,而不能病其全,若常理之不由,则举废之矣,以其形之无常是于其理不可讲也。”诚如二君所评,可见其学画优越,已到炉火纯青之境矣。回忆数月前李女士曾选其杰作数十帧汇刊青萍画集,甚得社会人士之好评,足证非过誉也,但此中仅见其作品之一部,未得窥其全貌也。
青萍的画风与神韵是与她的人生经历紧密相关的,她似乎在坎坷的心历中找到了绘画艺术的慰藉。在她的画中,找到了对人生坎坷的解脱,如盐入水,有味无痕。李青萍的画属于超逾激越的意象性流变抽象结构,它以凝重瑰丽的色彩,丰富奇妙的联想,凭积淀于心灵的印象画感觉,形成了泼彩图像所独具的浪漫情调。
李青萍一生多半辛酸,数载寒窗,辗转漂泊。但在风风雨雨、坷坷坎坎中,仍葆艺术青春,在封闭的环境中仍保持着创造的活力。在她的画中奉献给读者的是喜悦,是一颗伟大的艺术心灵。
李青萍的祖辈和父辈擅长中国的泼墨画,耳濡目染,年幼的李青萍,少小的心田深受先辈意象写意文化的熏陶,尽管中国的泼墨画与印度的泼彩图非出一道,但却是东方文化的主流。李青萍绘画的天才和灵气,与其祖传的泼墨艺术有着水乳交融的内在联系。几十年来,青萍画已臻于炉火纯青的境地,而泼墨画对泼彩图的影响,潜移默化,不露其痕。加之天赋过人、好思、敏捷的性格,与其祖传的泼墨风格一脉相承,培育了青萍画的底蕴。
李青萍的现代意识无疑起源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上海接触到的中国现代艺术运动。比如,1932年她考入新华艺专时,中国现代艺术的“决澜社”便在10月举行了第一次“决澜社”绘画展;再比如,她的老师汪亚尘、吴恒勤、周碧初等也都具有后印象派甚至野兽派的画风。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李青萍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就投身现代艺术。在笔者看来,她对现代艺术是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的渐进过程,她不是在现代艺术理念的指导下进行的创作实践,而是从南洋多重文化中获取养分,并在这个基础上以自己独特的个人经历和生命感悟闯入了现代艺术的领域。毫无疑问,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这个被剥夺绘画权利的30年,是她进行现代艺术探索的思想转换期。
日记系列之一 26cm×37cm 纸面油彩 1970年
日记系列之二 26cm×37cm 纸面油彩 1970年
日记系列之三 26cm×37cm 纸面油彩 1970年
布面油画 52.5cm×76cm 纸面油彩 1990年
纸面泼彩 50.5cm×73.5cm
纸面泼彩 39cm×53cm
你可以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角度阐释李青萍那些意象性作品的背后掩藏着的精神症状;你可以从克罗齐的直觉主义分析李青萍抽象性作品潜意识的表现性;你可以从伯格森的“绵延”之流理解李青萍泼彩绘画的心理时间,等等。的确,我们不能回避李青萍艺术创作和现代艺术理论的某种暗合,不能回避李青萍在人的尊严被毁灭之后幸存30年而罹患的精神疾病,不能回避她在这30年间生活在自己的梦魇、幻觉、癔游那些完全属于主观精神的心理时空,否则,她这样孤傲的女性,怎堪忍受现实世界的苦痛?现实对她的挤压,都逐渐销蚀在她的精神分裂中,她的那些作品无不是精神疯癫者无意识但却是生命本能的倾诉。她的作品有蒙克癫狂呐喊的表现性,有德库宁女性肉体的生命张力,有巴塞利滋倒立世界的恢宏气度,有基弗历史风景的悲剧感。不过,她的这些个体精神体验所赋予的艺术创造的独特性,也无不渗透着荆楚文化的浪漫和诡谲,无不流露出中国书画特有的意写与抒情的文化质感,因为她吸纳南洋的那些多重文化又无不反刍于本土。
李青萍绘画的现代性虽然在新时期喷涌,但绝不是'85新潮观念更新的一代。她属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奠定现代艺术的根基,而遮蔽在新中国30年阴影里的一个极其例外的孤独探索者,和吴大羽、沙耆一样,她是在新时期获得新生、并再度被历史发现的中国现代艺术先驱。而在艺术的男权社会,她的被认同,还会付出沧桑的时间代价。但不论怎样,历史都会拂照着这样一位历尽磨难、终生未嫁的女性艺术家,正像她的一切不白之冤最终昭雪天下一样。
这位见证了近现代中国油画发展历程的老画家,是以她的青春年华和生命岁月为代价,去面对她钟爱的艺术,面对她无法预测的人生,面对广袤深邃的世界的;检索她的作品,是不难发现,其中蕴含的真诚、纯粹、激情和本色的,这正是李青萍油画最可贵的品质。
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在其作品的深层、画面的背后,读到了巨大的苦难、沉重的压抑、无法排解的痛楚和孤独的忧郁……这使她的画面在单纯的表象里,获得了充实;读这些作品,无疑是一个由外在到内在的阅读阐释过程,循着心灵的轨迹,我们可以感受到在激情、奔放、率性的笔触、色彩中的生命本色和不衰的诗情,这里,我们完全可以在粗犷的笔触、写意般的线条、迸溅的色块及无序的点、线、面中,看到那饱经沧桑、阅尽人世间坎坷的伟大心灵。
在李青萍的作品中,几乎没有静态的画面与情境,一切都在铿锵的激荡与狂野的奔涌之中,而且色彩几近于两极的鲜明对比,只在少许之处,给以中间调子的灰色,以表明画面色彩的丰富,笔触显示的是运动不息的动态结构;黑色的线,以长短、粗细、曲折的不同形态分隔着空间,造成了同一瞬间中不同空间的多维性的平面化呈现,无疑,这使作品的形式结构与语言结构以及文本等都具备了现代感与抽象意味;在今天来看,李青萍油画当属于最早回应世界性现代艺术潮流的中国油画。
有些研究者对于李青萍的艺术评价,将其归之为中国现代艺术中的抽象画家。如果这是指李青萍艺术中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和抽象性,我是同意的。但是,仔细阅读李青萍的艺术,可以看出,她早期的作品,由于在武昌艺专和上海新华艺专的西式教育,具有很强的印象主义特点,其中写生的因素仍然是十分明显的。但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种种原因,她不能拿起心爱的画笔,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有可以重新拿起画笔,此时的作品,更多地是表现了她心中的意象,具有突出的主观性想象。但是无论她的作品多么复杂,充满时空与物象的错位,其中还是有着可以辨识的现实物象。虽然她晚年的一些作品,确实达到了某种热抽象绘画的状态(如20世纪90年代初期创作的《天地轮回》《回流》《色彩游戏》等),但从李青萍一生绘画的整体上看,她的作品,还不属于纯粹的抽象艺术,更接近于法国后期印象派、野兽派与德国表现主义的风格。
李青萍的艺术,具有我所说的“广泛的自由度”,她所说的“新视觉”,就是具象中的抽象,印象中的表现。对此,李青萍强烈地表述了她的艺术的表现主义特征:“我是画的具象画啊!我想将自己的感悟和热情尽情表达出来。”这使我想到西班牙著名画家塔皮埃斯,他也将自己的绘画表述为“具象艺术”,是令人回味的。观察李青萍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作品,都具有这种对现实生活和物象的高度提炼和自由抒发的特征。可以这样说,李青萍的艺术,是20世纪中国油画艺术语言发展历程的一个浓缩。她从写生出发,经历了印象主义、表现主义到抽象表现主义,最后并没有走向冷静理性的几何抽象,而是在强烈的抒情和表现中达到中国传统绘画所说的“似与不似之间”。李青萍在一个广泛的艺术空间进行自由的创造,并不在意自己的风格与定位,也从不用某种固定的样式和画法批量生产。观察近十年来的中国油画的发展,特别是中国油画学会在2008年举办的《中国油画现代性研究展》,我们看到,这种表现性、象征性、抽象性的艺术语言越来越多地吸引了许多中青年油画家的注意力,并且产生了一些相当优秀的作品,丰富了中国当代油画的艺术语言。李青萍的艺术,是一种非常纯粹的艺术,虽然保持了与现实的某种关联,但不是我们所熟悉的那种再现性、主题性、情节性的写实艺术,而是更多的触及到人的内心与感觉。虽然她的作品,有一些显示出某种急就章式的快速与激情,似乎少一些沉稳的推敲和修饰,但其中的率真品质,远远高出她的同时代画家对西方写实艺术的亦步亦趋,也远远地高出了今天许多模式化、符号化的商业性绘画(包括古典的和前卫的)。对李青萍的艺术,有必要进行深入持久的研究。她的艺术,是20世纪中国现代美术发展过程中的宝贵遗产。
责编/王可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