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素真挚
—— 夏尔丹的油画艺术特征

2017-11-28 01:05王先德
美术文献 2017年5期
关键词:静物朴素油画

□王先德

朴素真挚
—— 夏尔丹的油画艺术特征

□王先德

夏尔丹的油画诚实、质朴、不谄媚、不做作,透过他笔下的那些形象,我们看到的是他的质朴、不为名利,以及他对自己艺术品位的无限追求。他的油画确有非常独到之处,表现出了他对社会的个人观照,传达出了他深刻的思想,从他画面中的用笔、用色以及画作中流露出的整体视觉感受等方面,可以窥探其艺术真实。在色彩的表达上,保持纯粹谐调感的中间色的雅素色调、浸透于暗部的纤细的光的表现、清晰与模糊的安排以及亮部运笔的简练等在画面中都能体现出来,他从来没有刻意去美化对象。

夏尔丹 绘画 朴素

一、恬淡隽永的绘画

夏尔丹作为18世纪法国最伟大的画家之一,同时又是欧洲美术史上的静物画巨匠之一。比起色彩和笔触张扬的现代绘画,他的画似乎没有多少表面的冲击力。跟那种初看很好,再看便觉得浅薄无味的画比起来,笔者认为夏尔丹的画属于初看貌似平淡,仔细品味后便别具风味的那种,他的画是需要慢慢地去品读的。

初次接触夏尔丹的油画大概是在初中美术课本上,只觉得他的《铜水罐》既老又旧,甚至暗淡粗糙,便不以为然。多年后的今天再次去欣赏他的油画,便会发现有一种凝重、和谐、恬淡而隽永的氛围扑面而来。的确,夏尔丹的油画就是这样的。诚实、质朴、不谄媚、不做作的创作态度都在他的画里表现了出来,透过他笔下的那些形象,我们看到的是他质朴、不为名利而对自己艺术道路的无限追求。法国一位评论家说过,在夏尔丹之前,法国只有静物,自从有了他,才开始了“静的生命”。那些稀松平常的东西落到了他的画布上,即刻就显现了很强的“生命感”。

二、朴素真挚的绘画艺术特征

作为视觉艺术的油画,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其可视性。油画能够传达给观者怎样的感受,无外乎其构图、取材、色彩以及技法这几个方面,而相同题材的油画,在不同画家笔下出来的效果也是不同的。艺术家作为有独立思想和人格的个体,它们的人生阅历和追求不同,画面给人的视觉效果也不尽相同。和其他同时代画家的画比起来,夏尔丹油画的确有非常独到之处,表现出了他对社会的个人观照,传达出了他深刻的思想,从他画面中的用笔、用色以及画作中流露出的整体视觉感受等方面,可以窥探其艺术真实。以下,试将他的油画特点进行分析,来感受伟大画家心中那份朴素与真挚。

夏尔丹的油画并不排斥文学性、叙事性,在他《铜水箱》《午餐前的祈祷》《集市归来》《家庭教师》等作品中,都洋溢着浓浓的生活气息。画家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和一个平静的心态,这是他的艺术作品赖以生存的一个重要之处。

夏尔丹笔下的静物大部分都置于同一个台面上排列组合,构图多采用三角形,即便是一组物体,也能在单个物体上找到与整个构图相似的三角形,这样的构图本身就给观者带来了稳定感,这种构图图式无疑符合了画家自己所要表达的心理感受。画面空间变化不大,除了少部分的前后遮挡关系外,所有物体几乎全部呈现。在空间处理上,画家把背景的颜色处理成淡薄的暗褐色,弱化了空间带来的视觉影响,从而突出了前面台面上的物体。画家有意加强了静物的明暗对比,使它们在画面上更加突出,缩短了与观众之间的视觉距离。

在用笔处理上,虽然画了很多静物,很多相同的静物,但是画家并没有一味地重复它们,笔触不仅为造型搭台,自己也扮演着角色,发出自己的声音。在《铜水箱》背景的处理中,物体投到墙面上产生的暗面与亮面做了不同程度的薄、厚、扫、擦等处理,在墙的亮部找到了那种浓浓的“土”的气息,以求达到和整幅画的气氛相融洽;而在其它台面上的静物画背景的处理上,为了统一整个画面的色调和视觉感受,用了薄薄的暖褐色和冷褐色处理,甚而有很多地方还透露着布纹。在主体静物的处理上多采用相对厚实一点的笔法。画面所有地方在边缘处理上堪称一绝,虚虚实实,实实虚虚,实虚相生,使整个画面处在一个很静谧的视觉感受里,这样的处理跟画家朴素、真诚和积极对待生活的心态是分不开的。

为了追求这种朴素与真挚,为了使画面的效果跟画家表达的思想相吻合,夏尔丹的很多静物都涂抹多遍,甚至同样的对象在不同位置也画很多遍,相同颜色的物体在不同的画面上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在画家的心目中并没有停留在仅仅再现物象的层次上,画家是在借物传情言志。夏尔丹追求的并不是那些琐碎的细节,很显然,我们可以在这些静物中看到,画家已经把现实当中的静物理想化了,删繁就简,把物体上那些更能刺激观众眼球的装饰剔除,而用写实中的抽象手法把物体的本质提出来,在画面上熠熠生辉,这是难能可贵的。

在色彩的表达上,夏尔丹有其独到之处,保持纯粹谐调感的中间色的雅素色调、浸透于暗部的纤细的光的表现、清晰与模糊的安排以及亮部运笔的简练等等在画面中体现了出来,他没有刻意去美化对象。夏尔丹的观察方法是特别细的,追求物体之间的不同,追求具体性,对颜色是非常敏感而又细致的。夏尔丹的颜色非常注重物体固有色的运用,经过色彩的提炼,夏尔丹更看重色彩中相对稳定的东西,更看重光源使得物体更多显示它本来颜色时所呈现出来的微妙细致的状态,这能更好表达作者的主观思想。他的颜色并不像印象派那样色彩斑斓,也不是表现主义那种直抒胸臆的色彩。内敛、持久、永恒的色彩是夏尔丹不断探索,反复沉淀,而生华出来的,是他宁静深邃内心世界的表白。油画《铜水箱》真实地表现了水桶表面油漆剥落的块块疤痕,舀子、水桶、罐子同样厚重且饱含岁月沧桑,色彩是一层一层地铺上去的,有时涂得很厚,就像用颜料砌墙,颜色并不火气,古朴雅致。他在画中尽量不用浓艳的色彩和闪光的器皿摆设,使静物展现其自身本来的面貌,在《玻璃水杯与陶罐》的处理上,陶罐堆得比较厚实,似乎干了以后又重新罩染过,并且颜色跟背景比较相近,它和台面的边缘隐隐约约地融在背景中,玻璃水杯似乎也画过多遍,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他在高光颜色的处理上非常微妙,生动而不张扬,明晰而不抢眼,具有柔和丰富、恬淡隽永的感染力,印象派画家德加曾说:“夏尔丹的白颜色,我很难学到手呀。”

夏尔丹画布上每块颜色都在自己的位置上起到它应有的作用,他力求形象真实,但不力求“逼真”。很多静物的颜色在他笔下被降低了纯度,但丝毫没有失掉物体颜色的饱和度;颜色没有强烈的视觉张力,但却使夏尔丹的油画有了“粗中见细”的美质,深深地打动观众。看他的画深受感动的狄德罗在其《画论》中说:“看别人的画,我们需要一双经过训练的眼睛;看夏尔丹的画,我们只需要好好使用自然给我们的眼睛就够了,因为他的画就是自然的美。在夏尔丹看来,画中每一笔颜色都是认真推敲的,都是饱含着情感画出来的,颜色并不是脱离画家思想情感而单独存在的,它是为情感服务的。”夏尔丹对这种追求倾注了极大的心血,将静物画领域从较低的地位提升到较高层次。

夏尔丹不仅擅长静物画,也擅长风俗画。在描绘人民日常生活的现实上,夏尔丹善于把人物形象和生活环境联系起来,充满思索厚重感的人物、室内静谧而冥想的气氛……生活中短暂而生动的瞬间在画面上总能找到对话,画布上所有的形象如此真实,绘画语言和画家主观的思想达到了完美的统一。夏尔丹虽受小荷兰画派影响,但思想内容更深刻。他不是为腐朽没落的封建贵族服务的,没有去画迎合贵族口味的贵人肖像,没有微细、轻巧、华丽和繁琐的装饰性,而是表现了平凡、朴实而积极地美丽人生。总能引起热爱生活的人思想感情的共鸣。

夏尔丹试图通过他的风俗画来反映城市平民和善、友好、勤劳、俭朴的美好品德。在《小孩和陀螺》中,画家抓住了小孩沉浸在自己游戏活动中的专注神情,对于手的刻画深刻而传神,颜色质朴而沉稳,仿佛周围的一切都已不存在。《集市归来》中描画了刚买菜回来的女主人进屋的刹那,手里提的食物还没来得及放下,把左手很重的东西放到橱柜上的瞬间,女主人有一种如释重负的轻松感,整个画面颜色朴实,屋里陈设简单,通过跟画面左边那个铜水箱、铁桶以及在画面上背对观众的女主人的呼应,一种生活气息扑面而来。同样的场面还多见于他的《吹肥皂泡的少年》《午餐前的祈祷》《洗衣妇》《家庭教师》等。

三、夏尔丹油画艺术带给我们的启示

通过对夏尔丹油画特征的分析,我们能体会到画家对待生活和创作的无限热情,以及孜孜以求、不张扬的个性。陈子庄在他的画论中这样说过:“画格越高,其法越简;画格越低,其法越繁。简是高度概括。”夏尔丹的绘画是高度概括的,然而画面只是载体,思想和精神才是内核。夏尔丹的油画无疑给我们以这样的启示:艺术并不是我们追求的最终目的,它是我们表达感受的方式,画画无论深入到什么程度,对事物最初的印象不能忘掉,这种最初的印象才是生动的,才是艺术家内心所要表达的东西,才能引起读者无限的感受,所以,一幅画在深入刻画完成之后,必须去不断地调整,以达到最初的感受。

然而在飞速发展的当代社会,各种潮流,各种思想充斥在每个艺术人的心中,那么怎样才能创造出理想的艺术?夏尔丹用其独特的视角,让我们的思想在所谓的单调的现实生活中解放出来。夏尔丹的贡献不仅在于他呈现给我们的高超技艺,更重要的是他提倡理性、和谐、平等、回归自然的主张,以及那坚定的信念和行动,给我们标记了绘画前进的方向。

夏尔丹油画是朴素真挚的,他告诉我们朴素真诚的表现艺术家的精神生活是需要勇气和实力的,它是一种文明,是一种境界,要进入这层境界就得与很多东西告别。艺无止境,在美术世界无限丰富的今天,在人们追求更洁简而高品位的生命享受时,夏尔丹油画艺术那独特的魅力无疑是可供挖掘的文化源泉。

《石壶论画语要》四川美术出版社 1992年8月第2版

(作者单位:黄冈市黄梅县大河镇王枫中学)

猜你喜欢
静物朴素油画
一张油画
隔离朴素
潘明达作品
静物写生
油画《塬下》
油画
朴素的安慰(组诗)
他是那样“笨拙”和朴素——30多年后,我们为什么还需要读路遥?
最神奇最朴素的两本书
静物(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