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忠林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校刊部
万里京运第一站
——娜姑镇白雾村
吕忠林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校刊部
白雾村全貌
白雾村(白雾街),位于云南省会泽县娜姑镇坝子东南端,从县城往西北行32公里,就是娜姑镇,地处金沙江东岸、以礼河西岸,川滇交界、两省三县一区结合部。娜姑镇原为彝语“纳姑”,意为“黑色的坝子”。白雾村历史悠久、遗存丰富,现有会馆和寺庙100余座,仍保持着明清时期的原始古老风貌,是娜姑镇历史文化载体的核心。2005年,白雾村以其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秀美山川、淳朴民风被列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的名录。
白雾村的前身是始建于西汉建元六年的娜姑古镇,它是司马相如开辟的“西南夷道”上军商往来的要道驿站;它是明清时期东川府(今会泽县城)铜矿开采区的后勤供给地和陆运京铜的起点干线,会泽的铜从这里源源不断地运出,来往马帮络绎不绝,受到铜商文化强有力的推动,经济、文化进入了繁荣昌盛的时期,逐渐成为会泽县西部的商贸重镇,并形成南铜北运的大站和明、清王朝铸币铜料的主供地,自此有了“万里京运第一站”的历史美称。古铜从东川府出来经娜姑镇古道到达巧家、水富,从金沙江运出云南,进入四川后上大船运往长江下游到达出海口,经南京、天津进入当时清政府的中心——京城。
因铜的开采、冶炼、鼓铸、京运、加工而商贾云集,带来会泽商贸的昌盛。在祖国西南边陲这样一个边远的县城,铜文化历史悠久,被誉为“天南铜都”“钱王之乡”。会泽运铜到京城创造了世界上的“三个最”。具体来说,从清雍正五年到宣统三年,长达184年的时间内,会泽持续不断地把铜运到京城,总计运铜80多万吨,每年从会泽向京城运铜须走陆路2000里,水路8000里,共计10000里,耗时3个月,是世界上时间最长、运量最大、距离最远的运铜工程。铜业的发达,使人们自五湖四海迁居会泽,会泽县因此而形成了享誉全国的汇集10省不同风格的“会馆文化”。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四面八方供同乡同业聚会或寄寓的各地会馆逐渐开始建立。后来共建有省级会馆11处,府级会馆7处,县级会馆2处,其中会泽县城就有八大会馆,其中的江西会馆是会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会馆,体现了儒、道、佛三教合一的风貌,已在《中国瑰宝》之列。
白雾村,主要街面为东西走向的一字街,铜运古道穿街而过。它原有的城堡城墙,建于清咸丰10年,城堡由白雾街主街建成,呈长方形,东墙长317米,南墙长350.5米,西墙长273米,北墙长300米,周长12405米,面积95875平方米,占地138.8亩。城墙均高5.8米,厚3米,内外墙用石块垒砌,中间填土夯实。东面据得胜桥设卡,南面依城墙置栅子,西、北两面筑有拱洞形城门。城墙四面设8座炮台,城门上的炮台高出城墙1.3米。如此层层设防,显示出当年白雾街的富有和繁荣。
白雾村牌坊
大院碉楼
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娜姑镇,是以铜商文化为主的多元文化带来空前繁荣和商贸流通的缩影。明、清时期,娜姑镇作为各矿区后勤供给地和“万里京运”的起点,省内外各地商人常驻于此,并建会馆、祠堂、庙宇十多座,商号150多家。留下一批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成为活的“历史博物馆”。娜姑镇绝大部分古建筑均集中在白雾街上。青石板、灰色瓦片、朱红色的门,顺着青石板铺的巷道,整条街长200多米,宽5、6米,有明清时期建筑风格的古建筑24座。寿佛寺、三元宫、张圣宫、万寿宫、文庙、财神庙、太阳宫、祠堂、常平仓、养济院、大戏台、天主教堂等古建筑坐北向南排列。保存完全的古老民居鳞次栉比,马店、驿站、各类店铺组成集镇市容。
白雾村保存着滇东北山区集镇古老淳朴、山峦叠翠、古韵幽幽的风貌,虽已无古时的繁华与喧嚣,但是街上的民居、庙宇依旧。通过文物普查,娜姑镇已记录在档的文物项目近百条,现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9个,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寿福寺、三圣宫(文庙)、太阳宫和典型民居。整个村历史格局完整,古建筑、民居、寺庙、会馆等各类历史古建保存完整,极具中国古镇特色。
陈家大院
进士之家
谈到白雾村的古建筑,笔者不得不说说这里的教堂、佛寺和文庙。光绪九年(1883年),意大利人在白雾村建起第一座天主教堂,土木结构,中西合璧,独具特色。1913年,从昭通来了一位意大利神父,出资重新选址建造天主教堂,占地1225平方米,并建女修院,开设西医诊所。2011年,教堂经修复后,交由白雾天主教教管小组管理使用。寿佛寺(湖广会馆)建于明代晚期,占地1950平方米,用材粗大而古朴庄重。文庙建于清代嘉庆年间,为三进院落,布局严谨,典雅别致,结构独特。一斗三升的门楼,三门四柱木石结构的牌坊,两重檐歇山顶的奎楼柱网排列规整,飞檐翘角,玲珑剔透。东西阁楼,互为依托,独具匠心。天子台衬托出大殿庄严肃穆,技艺精湛,巧夺天工。名为“文庙”,实际上又聚孔子、关圣和文昌于一堂,所以也称“三圣宫”。三圣宫自建成后娜姑镇即在宫内置办公学,为其教育事业立下不可磨灭的功勋,而娜姑镇民间文化团体“崇正学社”亦活动其中,现在这里是白雾村小学的学堂。
白雾村的典型民居有“陈氏住宅”,它是民国时期原白雾镇民团团长陈炳的私宅,属于“一颗印式四合五天井”建筑,建于1945年,占地1100多平方米,正面有最具当地民居建筑特点的“猫弓墙”,顺高高的石阶而上,两进院,是典型“四合五天井”和“走马转角楼”建筑形式。
除古建筑外,白雾村有星罗棋布的古墓葬和林立的碑、石刻等。娜姑镇古刹,大多建在景色秀美的山水间,依山傍水,融寺庙建筑和园林建筑为一体,造就了一片田园风光。在当时,有些寺庙是作为地方的“会馆”,如财神庄是“云南会馆”,万寿宫是“江西会馆”,太阳宫是“通海会馆”等。会馆林立,也是历史上铜商文化的一种反映。白雾村的繁华,正是由于铜商文化强有力的推动。
白雾村,一个在山脚下的坝子边缘的村落,有一条河流蜿蜒而过,面向万亩良田,背靠伟岸大山,是风水先生眼中的宝地。现保存完好的两条铜运古道:一条是蒙姑坡铜运古道,位于娜姑镇西25公里盐水河大峡谷内,全长10公里,随山势盘旋而上,其中石匠房山涧桥头一段古道开凿在悬岩峭壁之上全为隧道;另一条是云峰铜运古道,位于娜姑镇西北部,距县城约30公里,该道开辟于明清以前,现仅存娜姑镇大闸至云峰长350多米、宽仅2米的一段,用不规则红沙块石铺成,上坡及弯道之处,均铺砌成台阶,路面石块上马帮蹄痕累累,其历史之久可见一斑。
随着1911年“万里京运”的停止,白雾村逐渐变得清冷、沉寂。“文革”的浩劫,部分古建筑变成了“四旧”,历史的平面图上,再无人为白雾浓墨重彩。直至2005年,随着“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命名,才又再一次回到人们的视野,当我们重新用现代的目光去审视白雾村,审视白雾村厚重的文化底蕴和独有的灵山秀水时,才发现白雾村的兴衰沉浮中,无意中已经记录和折射了中国半个世纪的风云激荡。2017年,距离“万里京运”的停止刚好过去106年,106年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瞬而已,但对于白雾村来说,却是改变巨大,遥想昔日马帮穿梭、商贾云集、达官贵人、车水马龙的喧嚣盛景,留下的只有古老淳朴的特有气质,保留下来的古建筑都面临急需修缮的窘境。生活并不富裕的村民还在年复一年地继续着自己的生活,祖辈们的故事似乎成了永远的传说!
古宅小天井
古戏台
三圣宫主殿
天主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