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琰丽(甘肃省天水市畜牧技术推广站)
天水市畜牧业发展概况
文│张琰丽(甘肃省天水市畜牧技术推广站)
畜牧产业一直是甘肃省天水市农业的支柱产业。近年来,天水市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紧紧抓住壮大发展现代畜牧业这条主线,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以及省市有关畜牧业发展的方针政策,推进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抓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强化科技创新与推广,在现代畜牧业示范园区、畜牧业科学发展示范点建设、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草食畜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全市畜牧业生产保持健康、稳定的发展态势。
近年来,天水市畜牧产业以保供给、保安全、保生态、保增收为目标,以养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和信息化建设为重点,强化措施落实,全市畜牧产业发展走在全省前列。
1.养殖数量逐年增加。截至2016年年底,全市牛、猪、羊、家禽存栏分别达到75.76万头、187.79万头、79.29万只、1040.97万只,较上年同期增长3.3%、3.1%、3.4%、3.3%;牛、猪、羊、家禽出栏分别达到31.97万头、237.97万头、39.54万只、830.34万只,同比分别增长9.0%、6.6%、7.5%、9.7%;肉、蛋、奶总产量达到32.4万吨,较上年同期增长9%。
2.良种繁育和科技推广初见成效。全市各级政府及畜牧部门高度重视畜禽良种体系建设,畜禽的良种覆盖率得到了明显提高。一是建设了一批种畜(禽)繁育场。截至2016年年底,天水市建成个种畜禽繁育场75个,其中省级重点种畜禽场5个。二是不断完善人工授精改良网点。截至2016年年底,全市建成肉牛冻配改良站(点)157个、肉羊人工授精改良点28个、生猪人工授精改良点28个,初步形成了人工授精改良网络体系。三是引进推广优良畜禽品种。2016年,全市引进良种肉牛29841头、奶牛398头、肉羊8850只、绒山羊3481只、猪17552头、蛋鸡133.25万只、肉鸡68.05万只、其他珍禽4050只。牛、羊、猪、鸡的良种率分别达到86%、86%、98%、98%,畜禽品质有了进一步提高。
3.产业调整和规模化养殖步伐加快。全市初步形成了张家川、清水县以肉牛和肉羊为主,甘谷、武山、秦安县以瘦肉型猪为主,秦州、麦积区以禽蛋奶和特种养殖为主的生产格局,规模养殖已占全市畜禽总量的59%以上。
目前,全市规模养殖场数量达1748个、规模养殖户达9.08万户。全市标准化养殖示范场(小区)达122个,其中部级10个、省级30个、市级82个,涌现出“伊味思”清真肉制品、“白娃娃”牛奶等一批名优产品。
4.服务能力不断增强。近年来,各级各部门不断加强技术推广、畜禽防疫、畜产品安全体系建设,为产业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有效保障。
一是狠抓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强化基础免疫和消毒灭源工作。规模养殖动物实施程序化免疫,散养动物实施春秋两季集中免疫和定期补免,确保国家强制免疫病种的免疫密度达到100%。扎实做好人畜共患病防治工作,探索建立人畜共患病强制扑杀等补偿机制,加强源头管理。健全完善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加强防疫队伍能力建设,做好专业技术培训,提高防疫人员对动物疫病的免疫、监测、诊断、处置的能力和水平。
二是狠抓畜产品安全体系建设,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全面深化动物卫生监督,深化产地检疫,落实动物检疫申报制度和养殖者主体责任。加强动物防疫条件的审核与监管,落实跨省调运乳用、种用动物的检疫审批制度和隔离观察制度、落地报告制度。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积极开展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切实加强屠宰行业管理。
三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引进各类高学历人才,加大与科研院校的技术合作力度,加快科技实用技术的组装集成和推广应用。开展科技人才培训,全面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组织实施好“三区”人才项目,围绕发展难题开展科技攻关。继续实施“培训到一线,蹲点传帮带”畜牧科技服务行动,2016年完成畜牧精准扶贫劳动力培训5000人次。继续搞好“双联”行动,帮助支持帮扶村脱贫致富。
近年来,天水市畜牧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猪鸡产业化体系已基本形成,肉牛产业有了良好的发展基础。但与现代畜牧产业化发展和农民增收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以下问题。
1.龙头企业整体实力不强,组织化程度不高。近年来,全市畜牧龙头企业发展较快,但多数企业受资金、人才、技术和市场的制约,规模偏小,实力不强,辐射带动能力有限,产业链条不长,大多数没有自己的基地,生产的产品质量难以保证,市场竞争力不强。如张川伊味思和康晟食品有限公司,都已创建注册了品牌,但由于缺乏产业基地,难以做大做强。全市大多数专业合作组织属松散型联合,利益关联度不强,对养殖户覆盖面不广,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多数养殖企业对品牌意识不强,开拓市场能力不够,发展缓慢。
2.企业融资渠道不畅。资金困难、企业“贫血”是养殖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特别是一些龙头企业,由于投资规模较大、土地多为租用,不能抵押贷款,周转资金不足,影响了满负荷生产。由于土地流转不规范,土地纠纷时有发生,已成为养殖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畜牧业是高投入、高产出行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是必然趋势,在规模养殖中,资金投入不足、融资难已成为产业快速发展的瓶颈。
3.专业人才缺乏,发展后劲不足。养殖从业人员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多数养殖企业初始发展阶段都是家族式管理。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势必要实现产业化发展,但面对集约化生产管理和现代市场营销,往往感到力不从心,缺乏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难以将企业做大做强。现代化的畜牧养殖技术在传播过程中,得不到养殖户的认同,畜禽饲养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不高,与国内先进养殖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4.畜禽养殖保险体系不健全。保险面窄,目前只将能繁母猪和奶牛纳入政策性保险范围,而其他畜禽没有纳入政策性保险范围,加上养殖业抵御疫病及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增加了养殖风险。
根据天水市“十三五”规划,未来几年要扩大畜牧业发展规模,实施标准化和全产业链建设,建成全省一流的猪、鸡标准化生产和畜禽产品精深加工示范基地,优质肉牛和草牧业、蜂产品生产基地。至2020年,全市规模养殖比重将达到70%以上,畜禽饲养总量2838.8万头(只),肉蛋奶总产量达到39.6万吨,畜牧养殖和畜产品加工总产值达到100.5亿元。
1.科学制定产业规划,积极引导畜牧业快速健康发展。一是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畜牧业。当前,天水市畜牧业发展已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应充分认识到畜牧业在天水市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中的重要地位,准确把握畜牧业与种植业的关系,准确把握畜牧业与农民增收的关系,科学定位,切实加强领导,定期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建议市成立畜牧产业化发展领导小组和畜牧产业化办公室,负责具体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从组织上保证畜牧产业化的健康发展。
二是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实行目标管理。要组织力量对天水市畜牧业发展现状进行摸底调查,在深入剖析天水市畜牧业发展潜力和优势的基础上,结合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尽早制定全市畜牧业发展规划。把各项任务指标分解到县区和乡镇,把各项措施落实到各相关部门和项目,具体年度任务要落实到村组和养殖场户,层层签订责任书,形成市、县、乡、村四级责任体系,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要将规模养殖场(小区)用地纳入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采用土地流转等方式妥善解决新建养殖小区和企业用地难的问题,保障畜牧业用地享受农业用地同等政策。
三是建立督查制度,加强督促检查。市每年对各县区工作落实情况督查2~4次,各县区由政府牵头,组织有关部门对乡镇的工作进展情况定期进行考核验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2.建立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加大扶持力度。一是增加财政投入,制定系列扶持政策。继续实施“三免一补一奖”政策,2016年全市共安排畜牧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5300多万元,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良种推广、动物防疫、秸秆综合利用等。
二是实施重点项目奖励政策。对完成重点项目任务的养殖大县、大乡和村实行目标责任奖励;对符合条件的标准化养殖场(小区、大户)和龙头企业实行以奖代补;对符合农业产业化奖励政策的新建合作经济组织和新创建的名牌产品,按相关政策进行奖励;对各县区创建的大型龙头企业、产业基地、出口营销企业品牌进行特殊奖励。
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国内外畜牧知名企业,使其通过独资、入股联营、承租等多种形式到天水市投资,参与产业化经营。尽快搭建网上招商平台,对于有潜力、有前景的产业化项目,通过多种途径加大推介力度,吸引社会力量和外资力量。在税收、用水、用电、项目审批服务等方面提供更加优惠的政策。新建标准化养殖场(小区)的三通一平(水通、电通、路通、平整土地)工作均由当地政府协调解决。
四是全力争取国家和省上的项目资金投入。2016年,全市共争取到省级以上无偿投资项目4861万元。
3.抓好龙头企业建设,积极培育名优品牌转变发展方式。一是认真贯彻农业部《关于加快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的意见》,因地制宜,建立规模化、专业化程度较高的产业群和示范基地,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畜牧业生产网络。对畜禽养殖基础好、群众积极性高的养殖专业乡村进行正确引导,优先发展。要把规模养殖小区和龙头企业建设作为推进畜牧业产业化进程的首要任务,鼓励并扶持一些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辐射面广的企业,通过机制创新、建立基地、树立品牌的方式,向规模化、产业化、集团化方向发展,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二是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通过实施名牌战略,鼓励龙头企业以质量和信誉抢占市场。对龙头企业,要在政策上给予优惠、资金上给予扶持。重点抓好武山县通济牧业公司、秦州区西联蜂业公司、清水宇新牧业公司、张川县伊味思食品有限公司和嘉信奶牛繁育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的建设。鼓励企业采取“龙头联基地带农户”的模式,推动龙头企业和养殖基地对接,引导企业与农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合体,实现养殖业真正的增产增收。
三是坚持科学养畜、走循环经济的路子。加大养殖场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力度,配套建设沼气池、沉淀池,着力实施养殖废弃物循环利用综合示范,推进畜牧业节能减排。将标准化养殖场建设与标准化果品、蔬菜示范园(基地)(500亩以上)建设相结合,建立“畜、沼、果”“畜、沼、菜”等生态循环种养模式,创建绿色或有机农畜产品示范基地,开辟标准化生态养殖新途径。
4.加强服务,确保又好又快发展。一是继续建立健全良种繁育体系。加大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推广工作力度,依托项目资金,扶持养殖企业和规模养殖场引进畜禽优良品种。同时,指导养殖场户做好良种畜禽引进、扩繁、选留工作,提高优质基础母畜存栏比例。抓好畜禽改良站点基础设施建设,培训各级从事畜禽改良工作的技术人员,规范改良操作技术流程,提高种公畜利用率和母畜授配率、产仔率,提升畜禽品种的良种化程度。
二是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继续实施“千百万科技承包工程”,靠实承包责任,落实奖罚措施,确保见到实效。结合市上制定的13个地方畜禽养殖标准,加大人工授精改良、标准化生产、生态养殖、秸秆综合利用、暖棚养畜、标准化防疫、草场改良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大力推广“五良配套”技术,在良种推广过程中,提倡自繁自育、同源引种。实施农民培训工程,每年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培训农民技术人员,定期评定职称和开展技能鉴定工作。不断培养壮大留得住、用得上、能见效的乡土专业技术队伍。要积极创办畜牧业科技示范点,坚持引进、试验、示范推广的原则,引进和推广先进实用技术。
三是加强动物防疫和畜产品安全监管。进一步深化兽医体制改革,健全市、县两级动物疫病防控机构,重点加强基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及畜牧技术推广中心的建设,提高重大动物疫病的监测、预防和控制能力。提升畜禽普通病的诊断治疗水平,加快追溯体系的建设。实现饲养、加工、销售等环节的全程有效监督,确保畜牧业健康发展和公共卫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