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文超
(山东省威海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凤林学校,山东 威海 264200)
浅析初中体育中规则意识培养途径体会
董文超
(山东省威海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凤林学校,山东 威海 264200)
随着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上家长的娇惯,现在的初中生多以自我为中心,追求个性,叛逆,缺少规则意识。如公共场所大声喧哗、破坏公物等行为,不仅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更说明学生公民规则意识的缺少。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有必要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也只有学生有了遵守规则的基本共识,才能确保教学的有序进行。培养规则意识,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
规则指的是根据环境制定出来的制度或条例。规则的形式有很多种,其中包含书面形式制定的成文条例和约定俗成、流传下来的不成文规则。规则的存在主要是制约个人的行为举止,社会中的不同规则维持着社会秩序,无论这种规则是怎样制定的,只要是规则就具有一定的制约性。因为,规则具有一定的约束力。人的行为在一定的范围中能够得到认可,才是可行的行为;而不是一种无拘无束的行为。其认可具有多种含义。例如社会的认可、自然万物的认可、他人认可等,这也是规则制约性的不同表现。在制约中涉及每个人的自身利害关系,所以,规则的制约性是普遍存在的,是无法取缔的。世界上存在的任何一种事物都有其自身的规则,尤其在法律法规中,规则性尤为凸显,这是我们永远不可侵犯的,也是社会对于人们的基本要求。
学生是民族的希望,是国家的接班人,因此,国家是否能够强大取决于当代学生的规则意识培养。试想一个人如果缺少规则意识,那么其行为举止将是恶劣的:在战乱年代,缺少规则意识可能会因此而牺牲;在比赛中,缺少规则意识将会被淘汰出局;在生活中,缺少规则意识,将可能引发民族战争。简而言之,我们有没有规则意识,规则意识强不强,不仅会决定做事的效率有多高,也会决定做人的境界有多高。因此,为了国家的和谐发展,规则意识的培养需要从学生开始培养,规则意识培养也是现阶段教育教学的重要战略目标。
规则所约束的行动是某类行动中的每一个,而不是某个特定行动;同样,规则所约束的行动主体也是某类行动者中的每一个,而不是某个特定行动者。从一个国家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到一个学校的“校规面前人人平等”,行动规则从内容上讲最简单,但在执行中往往也是最困难的一个方面,就是规则所约束之行动主体在一个类当中的广泛性。我们经常听到的那些话,“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特事特办”“下不为例”,往往都与对规则的广泛性的理解有关。
3.1 建立课堂规则,形成规则意识
课堂是教学的主要场所,是培养学生规则意识最有效的方法。体育课堂中,教师需要尽可能地激发学生情感认知,将体育知识和纲常伦理进行融合,将规则意识融入到教学环节中。这还需要教师在体育教学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制定规则内容,深入研究教材中的规则内容,让学生有更真切的认知;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情感意识,并且融入到体育活动中,进而形成道德认知。教师根据本校的教学情况,制定课堂规则,不同班级在教师的引导下,制定有效的课堂规则。例如,在上课两分钟前集合、病假事假请假规则、学生服装、头饰等要求。教师在制定规则的同时也要将规则的目的、影响告知学生,让学生能够遵守课堂规则。规则的制定,让学生改变了体育课是一种开放性的教学制定,帮助学生建立规则意识。
3.2 教师严于律己,深化规则意识
体育教学中,任何一节课都需要认真实施。教师需要对学生的服装造型进行有效地管理,这也是学生规则意识的深化。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对体育技巧、理论知识进行培养,也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规则的存在,如在体育游戏中,需要让学生知道遵守游戏规则能确保游戏的顺利实施,进而赢得比赛;教师也可以通过游戏规则的变化,让学生知道规则是一种动态形式,不同的环境有着不同的规则。
体育考试就是检验学生的规则意识、理论知识、运动技巧、规则的应用等。在体育考试中,时常有学生由于身体原因没有取得优异成绩,但也有一些同学因为缺少规则意识造成体育分数的降低,如长跑比赛中,起跑线、枪声等都是长跑运动规则,学生出现抢跑、踩线等行为就是规则意识缺少的体现。教师需要深化学生的规则意识,让学生懂得遵守规则。
3.3 制定课间活动规则课间活动是初中阶段一项重要的活动内容;是阳光体育活动的载体,是学校规则意识教育成果的平台,是强化学生规则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学校有着不同特色的课间操组织形式。课间操是在组织中形成的,也是学生规则意识培养的主要方法。
3.3.1 精细化制定活动方案 体育大课间、课间操是体育教学活动的一种形式,需要精细化制定活动方案。在活动设计前,需要考虑到体育活动的教育环节以及教育环节中表现出来的规则意识。例如,课间操中,需要将学生的站位、集合列队回班等进行精细化地设计,确保学生能够在规则下有效地遵守活动内容,并完成体育活动。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规则的存在,将活动规则、行为规则融入到学生思想意识中,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3.3.2 变化组织形式,深化规则意识
传统的课间操、体育大课间活动中多数是体育教师进行现场活动指导。教师根据实际状况进行调整,具有一定的随意性。不同的教师在指导过程中指导标准不一,学生在执行时就会出现不同。另一方面,学生在教师的监督下进行体育活动,使得学生依赖性较重,缺少规则意识,这会对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产生制约。针对这一问题,建议转变组织形式,可通过音乐节奏控制课间活动形式,让学生有清楚的规则意识。在音乐控制中学习需要对活动进行全过程设计,确保学生的活动在音乐节奏控制下有序地完成。制定集合时间的规则,要求教师准时准点上课、下课;由于楼道中空间有限,因需要引导学生有序地行走;音乐中没有明确的口令,学生需要集中精神。让学生在没有教师的引导下,按顺序完成课间活动,有序地进入教室;让学生懂得怎样遵守规则,进而深化学生的规则意识。
3.3.3 打造特色体育活动,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规则 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并非通过灌输,而需要教师在体育活动中一点一滴地培养,尽可能让学生自己认识到规则。随着新课程教育教学的落实,教师还需要在教学中进行改革创新,全面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让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实现个性发展。例如,教师鼓励学生参与到篮球、排球、足球活动中,并主动担任裁判员。通过学生的实践经验和学习总结,让学生懂得如何遵守规则、维护规则和完善规则。在体育竞赛过程中,由学生制定比赛项目、规则、流程等,在活动中,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提供给学生展示自己的平台,教师起到引导作用,在合作中完成体育活动规则的制定。在特色体育活动中,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规则的形成过程和影响;让学生懂得不管规则制定的成功与否,这都是学生体育生涯中一次宝贵的实践经验积累,通过特色活动的制定,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为今后人生发展奠定基础。
当今社会中,人们总是在抱怨他人没有公德意识,而自己也做出大声喧哗、破坏公物等没有公德意识的事情;在学校教学中,一些学生经常表现得我行我素,怪异服装打扮并以此为时尚,这都是缺少规则意识的表现。所以,在体育活动中,教师有必要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深化规则,让学生感受到规则的存在,同时也确保体育教学的有效进行。笔者从规则定义、规则意识培养的作用、初中体育规则意识培养方法进行了分析,希望对体育教学中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有所帮助。
[1]刘旭,杨辉.以大学生体育精神、道德培养为导向,构建高校新型体育教学管理体系[J].安徽体育科技,2015(6).
[2]李克雷,孔艳君.高校体育教学的规则教育价值与开展[J].青少年体育,2016,(4).
[3]何伟.高校体育教学中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5).
[4]周李莉.竞技体育三层次教育价值分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6).
G807.2
A
1674-151X(2017)05-097-02
投稿日期:2017-03-26
董文超(1985~),中教二级,本科。研究方向:初中体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