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春,贾远清
(1.滁州学院 体育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2.苏滁产业园第一小学,安徽 滁州 239000)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体育专业能力的培养
王之春1,贾远清2
(1.滁州学院 体育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2.苏滁产业园第一小学,安徽 滁州 239000)
结合2003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的培养目标和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求职意向,了解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体育专业能力的构成,为当前的体育教学和学生需求能力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认为:体育专业能力包括体育教学能力、运动训练能力、体育科研能力和社会体育指导能力。对能力的培养过程应坚持系统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提出:树立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完善课程建设,培养综合性能力的发展;加强师资建设,提高教学水平;转变学生学习观念,培养多元能力目标;加强实践能力培养,提高体育专业素养。
体育教育专业;体育专业能力;课程方案
教育部于2003年对全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提出了培养集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训练和竞赛、体育科研、体育管理及社会体育指导于一体的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的目标。经过十多年的实践,该课程方案颇受争议。其一;认为2003年的课程方案中培养复合型体育人才的目标太过复杂,定位不准确,质疑可行性[1-2];其二,质疑体育人才的培养规格,培养的体育人才“成色”不足[3]。由于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在四年的本科学制内,以及体育教育专业生源扩招造成教育资源的稀释,影响人才规格的培养,导致专业素养不足[4],体育学生的体育专业能力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竞争和社会需求,就业压力增大[5]。因此,有必要通过市场的供求关系反思可行的培养目标及人才规格,即学生需要具备怎样的体育专业能力。做到有的放矢,在有限的学习生涯中利用有效的教育资源培养社会需要的体育人才。当前社会的就业竞争加大,同时社会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学生就业渠道口径增加,压力增大的同时也带来新的就业机遇。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基于体育领域的多元能力的培养。通过对教育部关于师范类院校培养目标以及课程设置的统筹以及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求职意向进行分析,了解体育专业能力的真实构成,以期为当前的体育教学和学生需求能力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2.1 从教育统筹看学生能力的培养
根据2003年教育部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可知,高校对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课程设置情况,进而了解对学生的培养能力。在培养目标中体现了培养复合型能力人才的要求,即胜任学校体育教学、训练、竞赛工作、体育科研、体育管理及社会体育指导能力。通过对课程设置状况分析可知,主干必须课程体现了对学生体育专业能力的传授。课程涉及体育人文社科、运动人体科学、运动技术、体育科研、运动训练、康复教育等。其中,体育人文社科类主要关于体育教育规律、体育运动心理、体育社会学、体育教材教法等体育专业理论知识;运动人体科学是关于人体解剖构造、生理生化特征、体育保健知识的介绍,是关于人体运动科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而运动技术类则包括田径、球类、体操和武术的理论与实践能力的教学,是学生获得运动技能的主要课程。体育科研、运动训练和康复教育作为一般必修课程来设置,其重要性却不容忽视。教学是科研的直接经验来源和检验科研假设的重要场所。科研是教学的深化和提高。运动本身即是一种训练参与。通过机体对运动负荷的承受与适应,产生超量恢复,提高运动水平。对于有康复需求的群体来说,运动便是一种康复的过程,通过科学的练习提高机体的免疫水平。可见,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学生不仅需要掌握体育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而且需要在理论上进行深究,在实践上能够学有所用。作为必修课程,共同承担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选修课程分为分方向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其中分方向选修课划分了五个不同的方向,分别是体育锻炼手段与方法、体育教学训练、社会体育方向、体育保健康复和民族传统体育。任意选修课分为理论学科选修和技术学科选修。选修课程体现了各校办学的自主性,给各学校以充分的自主权结合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来设置课程需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选修课程的专业理论范围大、跨度广,充分扩宽了学生的视野和能力。
从课程设置情况可知,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多元化的。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考虑到社会需求和学生的能力发展的一致性。对2007年高校毕业生就业与专业相关度的调查发现,体育类学生的工作与所学专业的相关度为58%,离校时掌握的工作能力为52%,可见课程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有一定的分离[6]。因此,针对性地发展学生的体育专业能力水平非常必要。此外,还要结合学生的就业取向和社会实际分流状况来确定学生基本需要的体育专业能力。
2.2 从求职意向看社会的市场需求
从2005年开始,取消了对高等师范院校毕业生的“统包统分”分配制度,毕业生将面临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压力。当前很多单位都采用竞聘上岗的选聘方式来选择人才。体育专业毕业生由于专业特殊性、择业心理和社会需要等因素的影响,形成目前较其他专业更加严峻的就业现实。据麦可思研究院撰写的就业蓝皮书,体育教育本科专业于2012被评为本科就业红牌专业,2015年评为不容乐观的黄牌专业[7]。在教育扩招的大背景下,端正择业态度,提升毕业生自身的专业能力有助于提升市场竞争力。体育教育学生就业选择时,专业是否对口成为考虑的重要因素。他们的求职意向分别为体育教师、警察等事业公务员、研究生深造以及健身教练[8]。可见,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择业主要趋势是选择对口就业,其中教师就业依然是毕业生的首选,同时也是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培养的主要目标;而健身教练这一职业也得到青睐,发挥了专业上的优势。这一现象源自就业竞争压力的加大,而健身教练为毕业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就业选择;其次,健身教练的酬劳也是一个非常诱人因素;研究生教育深造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吸引力较其他专业小,因为体育生入学时要求较高的体育专业实践技能,而降低了对文化理论水平的要求。研究生考试对理论水平的高要求和录取比例的高淘汰率,让很多学生对报考体育研究生望而却步,但依然有少数体育生追求体育的高层次教育,每年的填报率和录取率也说明了这一点。从毕业分流看,与体育有关的社会分流主要有中小学体育教师、健身教练、体育研究生深造、对体能和格斗技能有需求的公安警察等事业公务员以及其他教育机构从事体育管理与培训工作。从不同职业的能力需求分析,体育教师主要具备体育教学的能力。当前的教育政策和评聘制度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教师不仅掌握体育教学的能力,还应该具备体育科研的能力和体育训练的能力。健身房教练需要具备社会健身指导能力和运动训练的能力。体育研究生的能力需求是综合性的,不仅要通过研究生考试的筛选,还要具备今后的就业竞争。因此不仅需要体育理论知识能力,而且对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体育科研能力都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社会分流是多层次的,要求学校对学生的培养应是综合性的,进而满足社会对学生的多方位选拔。
根据教育部对全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提出的培养目标分析,高校所培养出的学生应具备学校体育教学能力、运动训练能力、竞赛组织策划能力、学校体育科研能力、学校体育管理能力和社会体育指导健身能力等,这一纲领性文件为高校提出了总的培养目标。相关学者也提出了体育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这一能力概念和分类[9-11]。通过对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学生的求职意向进行分析,结合专家访谈交流,确定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体育专业能力包括四个方面,即体育教学能力、运动训练能力、体育科研能力和社会体育指导能力。其中学校体育管理能力和竞赛组织能力在教学、训练和体育健身指导中均有体现。这种能力划分一方面从属于教育部对各高校培养目标的要求,另一方面体现了地方办学的具体化和自主性。
3.1 体育教学能力分析
体育教学能力主要从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三个方面来阐述。教学设计能力是对教学活动的规划与统筹,是教学实施的依据和参考。教学实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部分,是教师与学生直接交流的环节,对知识传输对接的直接途径。教学评价是对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与效果的评价,通过评价反馈,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
教学设计能力主要划分为掌握教材、熟悉项目、了解学情、制订教学文件、动作技术的整合五个方面。其中对教材、项目和学情的把握是制定教学文件的前提和依据。动作技术的整合是对教育者技术储备、技术运动特征把握和技术组合能力的考察,是操作能力的重要反映,是教学设计的重要部分。教材是教学活动的理论来源和依据,对教材的准确驾驭能力是体育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保障。体育运动项目的多样性要求在教学中必须了解每个运动项目的特点,进而制订教学文件和进行筹备活动。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对象,在教学设计时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生主体是多元化的,在教学中需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了解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教学文件是对教学工作的理论规划,对教学工作具有指导作用。教育者不仅要领悟教育方针政策和精神,还要求能以此来制定教学文件的能力。体育教学主要是运动技能的学习,技术动作是教学实施的内容,从而要求教育者对技术动作有一定的整合能力。
教学实施能力是教学活动的主要部分,是教学能力的充分体现。主要从创设教学环境、讲解与示范、及时纠错、保护与帮助、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和比赛组织及裁判能力七个方面来体现。良好的教学环境有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有形的教学环境是物质保障,而无形的教学环境需要教师来营造。讲解示范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特色。对动作的及时纠错有助于正确动作的掌握,并具有对难度动作和危险动作采取有效保护与帮助的能力。现代教学手段对教学活动有很大的辅助作用,作为一种有效手段是当代教育者应该掌握的。教学应变能力是教师机动灵活处理特殊教学情境的能力。合理有效的课堂组织可以保证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可以活跃学习氛围和提高教学效率。教学比赛在教学活动中经常使用。有助于提高学习积极性,而比赛的组织与裁判能力是对教师的组织策划与评判能力的重要考验。
教学评价主要用于反馈提高,促进教学活动的优化。教学评价的能力主要包括制订评价标准、搜集分析评价资料和价值判断能力[12]。
3.2 运动训练能力分析
运动训练是运用运动训练学的科学理论知识指导运动训练的实践活动,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能力。主要从训练设计能力、训练实施能力和训练评估能力三个方面来评价运动训练能力的水平。
训练设计能力包括对训练对象的起始状态诊断和训练计划的筹划。包括竞技能力诊断、运动成绩诊断、训练负荷诊断、阶段训练目标的确立、训练周期的划分、训练课的筹备和队伍的管理方案的制定。训练诊断和分析是训练设计的开始,只有对训练对象的真实情况有客观的了解,才能据此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运动训练的有序进行还需要制度保证,即训练队伍管理方案的制定。
训练实施是训练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运动选材、训练过程调控、训练计划调整、训练方法手段运用、技战术分析纠错、对受训者状态的实时调整、训练创新和处理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科学的运动选材可以实现训练效益的最大化。
训练评估是对训练过程和训练结果所进行的价值判断,包括对训练实施者和训练对象的态度、能力和效果的评价。评估能力包括评价标准制定、评价资料的收集和价值判断能力。
3.3 社会体育指导能力分析
社会健身指导指在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和部队体育以外的群众性体育活动中从事技能传授、锻炼指导和组织管理工作。社会健身指导能力是实践运用性技能[13]。对社会健身指导能力的评价主要从分析与诊断能力、健身实施能力和评估判断能力三个方面进行。
分析诊断能力是指导健身运动的开始,只有对练习者的身体健康状况有全面的了解才能制订科学的运动处方,进而实施运动处方。包括体质监测评估分析、职业工种的损伤机理分析、不同运动项目和健身手段效果分析。不同健康水平练习者的运动需求是有差别的,不同职业工种对体能的需求以及引起劳动损伤机理也不尽相同。因此,分析诊断就显得格外重要。同样,需要分析不同的运动项目和训练手段对练习者的可适性以及将会取得的健康效益。
健身实施能力主要包括运动处方制定能力、健身指导和组织能力、运动表征的观察能力、预测及过程控制能力以及运动伤病的急救能力[14]。
制定运动处方是健身指导的依据,是指导者综合能力的反映。选择适宜的健身项目和手段对练习者进行针对性指导。对疾病康复人群的健身方法手段选择时应注意禁忌事项,对发生急性运动伤病应具有及时处理的能力。健身指导和组织能力体现指导者对健身过程的控制能力。对运动过程中练习者的运动表征具有观察判断能力,进而对过程进行监督和调控。对锻炼过程的预测可以判断运动的适宜度,进而实现健身效果的最大化和预防突发事故。
评估判断主要包括对练习者健身效果、对处方合理度以及对健身指导能力的判断三个方面。对练习者的健身效果进行科学的判断,进而评价健身实施的效果,同时针对情况对运动处方进行适应性调整,使处方发挥最大的练习效益。健身指导能力的判断包括健身者的评价和指导者的自我评价,通过信息的反馈以助于健身指导能力的完善提高。
3.4 体育科研能力分析
对体育科研能力体系的构建主要包括学习能力、科研实践能力和科研反思能力三个方面。不断地学习是科研的源泉,科研实践是科研能力的落实和体现,而科研反思是对科研能力的二次酝酿。
从自学能力和知识融合能力来说明学习能力的水平。自学能力是独立接受知识能力的重要环节,包括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选择记忆能力。对所需知识有基本的判断能力,针对性地选择识记所需知识形成系统化。知识融合能力体现了对所学知识的消化与吸收,主要包括知识的集成、思维的融通、知识的逻辑加工和知识的内化能力,只有充分的内化才能在真实的写作中有所升华与体现[15]。
科研实践能力主要包括发现问题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发现问题是科研的重要开始,主要体现在文献资料的分析能力、信息的收集与筛选能力、对问题的透视能力、对事物发展的预见能力和科学选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主要体现在逻辑推理能力、实验操作能力、论证流程及思路统筹能力、论证假设能力和思维发散与聚合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主要体现在独立决断能力、鉴别评价能力和实践成果应用转换能力[16]。
科研反思能力是对已取得的科研成绩的再思考。包括对选题的新颖性、内容的前瞻性、方法的创新性、成果的应用性以及研究的可持续性的自评价。通过自我反思,提升科研能力。
教育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和规律性。体育专业能力的培养不仅要遵循教育的一般规律,同时要遵循体育专业能力形成的特殊规律。
4.1 体育专业能力的培养原则
4.1.1 系统性原则
体育专业能力是一个系统性的能力。各个子能力有共同的理论和技能基础,子能力之间相互支持和促进。体育教学能力、运动训练能力、社会体育指导能力和体育科研能力共同的理论基础是一般教育理论知识和体育专业理论知识;体育教学、指导运动训练和体育健身以及体育科研都需要运动的直接参与或者运动经验来实现。体育教学是运动训练和社会体育指导的基础,传授运动技能和教学技能;教学促进科研,为科研提供间接经验;而运动训练和社会体育指导是教学的进一步实践,更具针对性和专业性。同样,科研可以提高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社会体育指导的科学性,相得益彰。
4.1.2 循序渐进原则
体育专业能力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各个子能力的形成有一定周期性。因此,在实践过程中应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地培养[17]。体育教学是体育专业能力培养的主要形式,是学生获得知识、技能以及教学技艺的重要途径。在具有一定知识技能储备的基础上,运用教学技艺实现“学”而能“教”,传授相关体育专业知识并指导运动训练和大众健身。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指导大众健身的直接经验构成体育科研的直接素材,经过加工进而升华到理论高度,实现反馈并指导教学、训练和健身指导。
4.1.3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在对体育专业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应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体育教学很大程度上都是对运动技能和教学技艺的理论分解和示范,课堂上学生的练习时间有限,而运动技能的自动化需要不断重复练习才能实现。因此,教学的效果需要运动实践或教育实习来巩固和强化。实践出真知,理论源自实践。体育教学实践、运动训练和健身指导为科研提供理论源泉。正确的理论可以指导实践。运动训练和指导健身需要科学的运动理论知识来指导。同时,教学、训练和健身指导也验证了科研理论的真实性。
4.2 体育专业能力的培养策略
高校培养的体育专业人才应立足于社会需求,为社会大众服务。社会对体育专业人才能力的多元化需要,要求高校转变办学思路和人才培养模式,学生改变传统的学习观念,培养体育专业能力的全面发展,扩大择业口径。
4.2.1 树立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社会对人才的多元能力需求,学校应在遵循教育部对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大框架下结合地方特色转变办学思路,培养复合能力的体育专业人才。由传统的体育教育专业单一培养体育教师向培养体育教师、教练员、社会体育指导员和体育科研人员的模式转变。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体育专业能力的提升,重视基础理论与实践环节的结合,培养高规格的符合社会需求的体育人才。
4.2.2 完善课程建设,培养综合性能力的发展
课程的选择受教学目标的制约,综合性多元能力目标的发展对课程的设置提出新的要求。社会的发展对体育人才的需要多元化,学校课程设置应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多种体育专业能力。课程的完善需要处理好几对关系:基础理论课程和体育专业理论课程的衔接,做到有效过渡与嫁接,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渐进性;理论知识和体育专业实践能力密切配合,体育专业能力只有紧密结合科学的理论知识才能有效地实现体育为社会服务。坚持科学的态度,加速理论知识对实践能力的融合与渗透;体育专业能力中的师范教育能力、运动训练能力、社会体育指导能力和体育科研能力相关课程的有效整合,体育专业能力中各子能力有共同基础的理论基础和技能支持,纽带关系强烈。在课程的选择时应整合有效的课程资源,用系统的眼光来统筹课程安排,避免无效课程和课程的无效重复。
4.2.3 加强师资建设,提高教学水平
师资水平决定了教学效果的水平。教师应紧跟社会发展不断更新知识水平提高教学水平。通过体育教师能力水平的提高来促进学生体育专业能力的发展。在教学中能融汇贯通,促进所学知识的转化,实现学以致用的表达。要求教师对本学科知识的系统掌握与灵活运用,对实践能力安排针对性训练,有效引导,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4.2.4 转变学生学习观念,培养多元能力目标
随着体育类师范专业学生的不断增多,就业压力增加,以及社会对体育多元能力的需求,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应转变观念,将就业的目标由学校转向有更多需求的社会。要转变学习观念,端正学习动机,注重知识的积累与转化,增加自身的含金量,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4.2.5 加强实践能力培养,提高体育专业素养
教育实践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学习生涯中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实践可以巩固和强化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能检验所学的知识技能的科学性与有效性以及与社会结合的紧密度,促进对理论反思。通过反馈来激发和促进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探究学习[18];教育实践可以贯穿体育专业能力系统中的各种子能力,实现各子能力的全面发展。
[1]李强,毛振明.对03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四维视角的反思[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45(10):92-96.
[2]李凤梅.200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认知分歧探微及启示[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3,32(5):104-105.
[3]胥英明.对《全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的质疑[J].体育学刊,2004,11(5):10-11.
[4]李燕,左新荣.体育教育专业生潜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5):678-680.
[5]郑艳芳,刘连发.社会身份与结构性失位:体育专业群体就业的困境诉求[J].体育与科学,2013,34(3):45-46.
[6]储召生.2007年高校毕业生就业与专业相关度调查结果[N].中国教育报,2009-03-03(9).
[7]麦可思研究院.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EB/OL].http://www.jyb.cn/job/tbch/2012/2012jybg.
[8]许超.安徽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准备现状与对策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13.
[9]朱雯.江苏省运动训练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2.
[10]宋胜强.山东省体育硕士运动训练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5.
[11]赵建新.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专业实践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研究[D].西安:西安体育学院,2013.
[12]吴建平.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培养途径分析[J].安徽体育科技,2011,32(2):92.
[13]牛菲菲.郑州市社会体育指导员专业能力调查报告[D].郑州:郑州大学,2015.
[14]李月,张臣.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社会需求及能力培养的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7,25(4):70-71.
[15]骆秉全,王子朴.我国体育院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初步研究[J].体育科学,2002,22(l):8.
[16]李再兴.体育专业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模式与综合评定[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5(3):376.
[17]练碧贞,王新龙,李辉.高等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方向毕业生教学能力现状及培养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7(5):95.
[18]张明伟,吕东旭.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的调查分析[J].体育学刊,2009,16(4):51.
Cultivation of professional ability for physical education undergraduates
WANG Zhi-chun1, JIA Yuan-qing2
(1.Dept.ofP.E.,ChuzhouUniversity,Chuzhou239000,Anhui,China; 2.SuchuIndustrialParkNo. 1PrimarySchool,Chuzhou239000,Anhui,China)
Combined with the objectives of Curriculum Scheme of P.E. Undergraduate for Ordinary College (2003 edition) and their job-seeking intention, this paper aims to understand the constitu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majors' ability, and provides reference for the current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and students' ability development. The author holds that the sports professional ability includes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ability, athletic training ability, sports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and social sports guiding ability. The process of cultivating competence should adhere to the systematic principle, gradual and orderly principle and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It is proposed that college should establish new talent cultivation target, perfect talent training mode; perfect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cultivate comprehensive ability development; strengthen teacher construction, improve teaching level; change students' learning concept, cultivate multivariate ability goal; strengthen practical ability cultivation, and improve sports professional quality.
P.E. undergraduate; P.E. professional ability; curriculum scheme
2016-12-13
王之春(1984- ),男,安徽霍邱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
G807.4
A
1009-9840(2017)03-008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