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导读语用视角下联想、想象的表达秘妙

2017-11-27 03:22张伟
学周刊·上旬刊 2017年34期

张伟

摘 要:小学生是最善于联想想象的,他们的表达更是离不开丰富的联想想象,因此用好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优秀范例,引导小学生学会准确采用联想想象进行表达,是十分必要的。本文笔者针对人教版第十一册第一组教材,从文章的主题、作者的情感、修辞的运用三个方面,揭示采用联想想象表达独特感受的秘妙。

关键词:联想想象;文章的主题;作者的情感;修辞的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34-0116-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34.069

富于联想想象是小学生的天性,而小学语文教材所编排的文本充满了天真烂漫的联想想象,联想想象是学生打开语言表达的一把金钥匙,因此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展开联想显得尤为重要。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大量文本作者都运用了联想想象进行表达情感,这是学生学习的优秀范例。下面笔者就以人教版第十一册第一组教材为例,谈谈单元导读语用视角下联想想象表达的秘妙。这一组课文的导读中针对联想想象提出了这样的学习要求:“还要体会作者是怎样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这些独特感受的。”那这组教材在运用联想和想象表达独特感受上有着怎样的表达秘妙呢?

一、联想和想象基于文章的主题

这组的四篇课文分别是《山中访友》《山雨》《草虫的村落》《索溪峪的“野”》,它们都展现的是大自然奇妙画卷,但作者展开联想和想象的对象不同,形式不一,其起主导作用的是每篇文章的主题。

(一)文章主题决定联想想象的对象

作者所面对的大自然是纷繁的,但写作时联想和想象的对象是有选择性的,这一选择的前提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山中访友》作者常常流连于山中,对山中的每种景物都充满了热爱之情。故从朋友的视角,以游历的方式进入山中,与古桥、树林、溪流、瀑布等朋友一一交流情感,对象便众多。《草虫的村落》作者则是时常流连于草丛,沉醉于甲虫的世界,故以甲虫的身份,从甲虫的视角观察整个草虫世界,抒发对不同种类的虫子的喜爱之情,对象则是指向草虫,而非草丛中所有的动物,较之《山中访友》选择对象的范围上、数量上更有指向性。而《山雨》《索溪峪的“野”》作者表达对山雨及索溪峪的喜爱之情,通过抓住山雨的声音、颜色的特点及索溪峪山、水、物天然野性美的特点展开刻画。因而这两篇联想想象关注的对象是某个景物的某些特点,对象也更集中、鲜明。可见,文章主题影响着选择联想想象的对象的范围、数量。教学中只有为学生明确联想和想象的对象因文章主题而具有的指向性,学生在写作中才能找对联想想象的落点,进行准确表达。

(二)文章主题决定联想想象的形式

本组四篇课文展开联想和想象的形式也因每篇课文主题而变化。《山中访友》是以游记的形式叙述,作者步入山中,一路观景所接触的景物是断续的,联想想象便随作者访问对象的变化而转移,且随作者情绪的不同,对访问对象情感不同而变化,即面对一个景物产生一种联想想象,前后景物之间的联想和想象无关联性。如面对古桥作者仿佛是面对一个德高望重的老者,充满了崇敬之情;当情绪高涨时与朋友打招呼,山中的溪水、山泉、悬崖等便又成为少女、诗人、智者等,与之展开深情交流。这些联想和想象之间不存在明显的承接性,彼此孤立。《草虫的村落》虽也带有浏览草虫世界的味道,但作者是以小甲虫一员的身份进入村落,以俯视整个草虫村落的视角,随着甲虫“游侠”的脚步,穿行于村落的大街小巷,与甲虫们寒暄……村落是一个和谐的整体,联想想象便有一个完整的体系。而《山雨》《索溪峪的“野”》则是为了突出景物特点的美,联想和想象则集中于某个点。

教学中在引领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或初步品味作者美妙联想和想象的语段时,便可带着学生找出联想想象的对象,并了解其联想想象基于怎样的形式之上。探究作者为什么选择这个对象而不选那个对象;了解为什么采用这样的形式而不用那样的形式。这样就能引着学生在开启联想想象之门的路上迈出坚实的一步。

二、联想和想象基于作者的情感

人总是触物起情的,在情感的激活下,产生形象思维活动,而联想想象正是形象思维的方式。情感越浓形象思维便越活跃,由客观事物产生的意象也就越美妙。可见架起作者与客观事物的桥梁的联想想象,是受情感因素影响的。

(一)情感决定客观事物的意象

客观事物都具有某些特征,由这些特征引发的联想和想象往往是多元的,但在一定情感的作用下,联想和想象的广度便受到了的制约。如《山中访友》一文中“走进树木,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针对鸟儿鸣叫、露珠晶莹的特点,我们会很自然地把鸟儿鸣叫想象成歌唱、欢迎等,露珠想象成宝石、星星等,可此时作者为什么不这样呢?是作者没想到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为作者是带着满怀的好心情来山中拜访他的朋友,这山中的一切景物都是他的朋友,此时呼唤名字与交换眼神的想象就比歌唱、宝石等,更直观地表现朋友间亲密的关系,更自然地流露出朋友间深厚的情感。

(二)情感强化客观事物的美

作者笔下的客观事物比现实更为的俊美、新奇,这是因为它们承载了作者的情感与思想,使得景物的美得到进一步强化。如《山中访友》中作者笔下的古桥能成为德高望重的老人,正是作者在古桥所具有的常年橫跨溪上渡人的美好本质特征之上,倾注了那份浓浓的敬佩与赞美之情,强化了长时间默默渡人的品德,使古桥成了品德高尚的长者的形象,就产生了“德高望重”的表达效果。这正是作者对古桥的情感,强化了古桥那在一般人眼中的功能美。

(三)情感美化客观事物的丑

联想和想象在情感的作用下,还能使客观事物的丑得以美化,因为作者要借物传情,客体便要负载作者的情感与思想,那么客体就必须改变自己的状态、面貌,才能与作者的情志相符。如雷声是令人恐惧的,在大家的心目中是不美的,然而在特定的情感与情绪之下它也会变得美起来。“忽然,雷阵雨来了,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个醉酒的诗人在云头吟咏。满世界都是雨,头顶的岩石像为我撑起的巨伞。”这是《山中访友》中作者在雷阵雨来临时,对雷声的一番奇妙的想象,这样的想象正是基于作者游历山中遍访朋友,情感充盈时所产生的移情效应。endprint

因此,在引发学生欣赏作者美妙联想想象精彩语段时,要体会作者所寄予的浓烈情感,使学生领悟情感对于联想想象的重要性。这是进一步了解作者如何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独特感受的关键,更主要的是为学生打开运用联想想象来抒发内心情感的表达之门。

三、联想和想象基于修辞的运用

美妙的联想想象要付诸文字表达,就必须将它融于准确的修辞手法之上。纵观整组课文,作者描述一个事物时,有时单一的使用拟人或比喻,有时两种修辞手法配合着使用。它们使作者所描述的对象更为形象、直观,使独特感受的流露更为真切。除了这两种修辞手法外,为更深刻地表达内心的情感,作者还有效地结合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

(一)拟人、比喻相互辉映

本组课文中景物是那样的有声色、有情意,要归功于作者在叙述时对景物联想想象时恰当地使用拟人与比喻的修辞手法。如《山中访友》作者进入山中的必经之路古桥,在作者的笔下就成了一位老人,而且是德高望重的老人。作者先是将古桥比作“老人”,这一比喻不仅赋予了古桥以生命,还突出了桥的历史悠久。如果仅此打住,那只是浅层的对古桥特点的刻画,不能表达崇敬之情。因此,紧接着用上“站”“弓着腰”“凝望”拟人化的词,使古桥默默渡人的功能有了鲜明的视觉感。这样比喻与拟人的搭配,不仅凸显“桥”的客观特征,还使作者对古桥的崇敬之情得以流露。

(二)排比、拟人等多种修辞有效配合

作者将形象思维付诸文字的过程中,有时还结合多种修辞手法,以增强表达效果。如《山中访友》第五自然段,读着这段文字我们仿佛与作者一同向山中朋友热切打招呼。这不仅是作者奇幻的联想想象在起作用,还有归功于多种修辞手法的准确使用:先是作者采用一整段的排比,罗列了山泉、溪流、瀑布等朋友,让作者众多朋友得以出场,使热切的招呼成为了可能。接着采用拟人、比喻细致描摹——说清凉的山泉是,捧出一面明镜;说溪流汩汩,是在吟诵小诗;说瀑布飞流,是雄浑的男高音……更妙的是排比、擬人、比喻与反问的搭配,让招呼更为自然、亲近。这样多种修辞的有机结合,自然地融入了作者对山中朋友的热爱之情。

像这样巧妙地运用多种修辞进行联想想象的范例,带着学生去发现,去模仿,是合理且必要的。它是基于中低年级单一修辞进行联想想象表达的一个提升。相信这正是编者在单元导读中旗帜鲜明地提出要求的用意。

因此,面对富有丰富联想想象的文本时,教师的教学能关注联想想象基于文章的主题、作者的情感、修辞的运用的秘妙,便能为学生表达时准确运用联想想象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仁增.“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价值与丰富内涵[J]. 福建教育(小学版),2012(5):41-45.

[2] 孙绍振. 文学创作论[M]. 海峡文艺出版社,2009.

[ 责任编辑 万淑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