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变法对文化市场改革的启示

2017-11-27 15:38林兴涛
商情 2017年39期
关键词:王安石市场经济

林兴涛

[摘要]本篇论文主要从北宋王安石的生平及其变法的过程及其影响来讨王安石变法对当代文化市场改革启示。

[关键词]王安石 王安石变法文化市场改革 市场经济

一、前言

(一)开篇明义什么是王安石变法呢

王安石变法是北宋时期,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变法自熙宁二年(1069年)开始,至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结束,故亦称熙宁变法、熙丰变法。

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变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充实了政府财政,提高了国防力量,对封建地主阶级和大商人非法渔利也进行了打击和限制。但是,变法在推行过程中由于部分举措的不合时宜和实际执行中的不良运作,也造成了百姓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如保马法和青苗法),加之新法触动了大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所以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元丰八年(1085年),因宋神宗去世而告终。从王安石的生平开始,他的生平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他的个人经历对对其日后的思想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从王安石初期的从政举措,我们就可以看到后期王安石变法的影子。并且,在王安石从政的这段时间,北宋政府面临的诸多难题。

二、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北宋立国后,为了防止地方割据,收归行政权、财权、军权,采用分化事的方式,维护中央集权;政治上实行文人治国,军事上奉行守内虚外。宋初,为削弱官员的权力,实行一职多官,但设官分职尚有定数。自宋真宗时起,朝廷关于官员致仕的诏令日见增多,至宋仁宗时,更是三令五申。同时由于大兴科举、采用恩荫制、奉行“恩逮于百官唯恐其不足”的笼络政策,导致官员多贪恋权位,官僚机构庞大而臃肿。

为稳定社会秩序,抵御北方民族的南侵,宋初实行“养兵”之策,形成了庞大的军事体系;同时为了防止武将专权,实行“更戍法”,使得兵将不相习,兵士虽多但不精,对外作战时处于不利地位冗兵。三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最终形成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同时,外敌的侵扰给北宋政权带来巨大的生存压力。北宋建国以后,就与东北边境的契丹和西北边境的党项连年发生战争,由于北宋政治腐败和军队软弱涣散,虽然耗费了巨额的财力和人力,但每每以失败告终。庆历三年(1043年),以范仲淹为首的“庆历新政”,历经一年即告失败,并未改变这一严峻形势。

宋神宗即位后,大宋王朝虽然表面上一派繁荣,其实内部已经蕴涵着深刻的矛盾和问题。由于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大批农民丧失土地,兼之富豪隐瞒土地,导致财政收入锐减,出现了立国以来少有的财政赤字,“百年之积,惟存空簿”。

在此背景下,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进行了变法改革。

三、王安石变法的过程

熙宁元年(1068年)四月,王安石再次提出全面改革的想法,指出“治国之道,首先要效法先代,革新现有法度”,并勉励神宗效法尧舜,简明法制。王安石认为,北宋国家贫苦的症结,不在于开支过多,而在于生产过少;农民之所以贫苦和不能从事生产,一方面是由于官僚富豪兼并了大量土地,另一方面是由于政府把繁重的徭役加在农民身上。因此,最好的理财富国之路,是依靠天下所有的劳动力去开发自然资源,是积极开源而不是消极节流。王安石随后上《本朝百事无事扎子》,阐释宋初百余年间太平无事的情况与原因,指出当时危机四伏的社会问题,期望神宗在政治上有所建树,认为“大有为之时,正在今日”。神宗采纳王安石的相关主张,并要求其尽心辅佐。

熙宁二年(1069年)二月,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王安石提出当务之急在于改变风俗、确立法度,提议变法,神宗赞同。为指导变法的实施,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统筹财政。同年四月,遣人察诸路农田、水利、赋役;七月,立淮浙江湖六路均输法;九月,立青苗法;十一月,颁农田水利条约,具体的个变法的过程:熙宁三年(1070年),颁布募役法、保甲法:熙宁四年(1071年),颁方田均税法,改革科举制度;熙宁五年(1072年)三月,颁行市易法:熙宁六年(1073年)七月,颁行免行法。从王安石变法的过程来看,可以说速度是非常快了。

四、王安石变法的影响

王安石变法的根本目的,是要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增强对外防御,对内弹压的能力,以巩固和加强封建统治。从新法次第实施,到新法为守旧派所废罢,其间将近十五年。在这十五年中,每项新法在推行后,虽然都不免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弊端,但是,基本上都能收到一些效果,“富国强兵”的效果是十分显著的,王安石变法在一定时期内取得了非常大的成效,但是,其在短时间内的失败也值得我们挖掘探讨。

五、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对我们的启示

(一)失败的原因

1、变法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王安石明知改革“缓而图之,则为大利;急而成之,则为大害”,却在变法中操之过急。他只认定一个目标,却忽略了在实现这一目标过程中必然会连带产生一系列问题。在短短数年间将十几项改革全面铺开,恐怕当时的社会各阶级都不见得有这种精神和物质承受能力,于是变法反而陷入了欲速则不达的困境。

2、保守派强烈反对。以王安石为代表的改革派和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之争本质上并不是权力之争,而是政策性的争议;并不是要不要改革的争论,而是怎样改革的争论。保守派人才济济,如司马光、韩维、文彦博、欧阳修、富弼、韩琦、苏轼等。元丰八年(1085年),宋哲宗即位初,高太后垂帘听政,起用司马光为宰相,新法几乎全被废掉。

3、变法的超前性与社会现实的落后性差距过大,变法没有适应的土壤。王安石变法主要是应对危机的政治冲动,而不是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对这次变法的经济内容,黄仁宇评论道:“在我们之前九百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时世界里其他地方提出。但现代金融是一种无所不至的全能性组织力量,它之统治所及既要全部包含,又要不容与它类似的其他因素分庭抗礼,而宋朝的封建政体是其面临的难以逾越的困境,结论不言而喻,变法的走样与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二)王安石变法的启示

1、实事求是,文化市场改革需要坚持社会主义路线,不能求大,急于求成。文化市场不同于市场经济的其它部分,因此,文化市场改革必须同社会主义特色思想文化联系起来,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非常重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决不能让资本主义思想侵蚀我们的青少年。

2、坚定决心一往无前,既然要改革,就要克服困难,不能因为既得利益者的反对就停滞不前,因为,文化市场的改革是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潮流的,是符合历史趋势的,是符合人民的利益和愿望的。

3、用人不当,是熙宁新法不得人心的重要原因。变法派中,除王安石个人操守无可非议,吕惠卿以下直到蔡京一干人等,个人品质多有问题,有的当时就被视为小人,不少人后來名列奸臣传,也绝非偶然。而以司马光为首的反对派,都是口碑极佳的贤者。陆佃曾反映放青苗的官吏收受贿赂,变法派竟声称“私家取债,亦须一鸡半豚”,公然放纵腐败。变法由这样一批贪官污吏、卑劣小人在推行,势必声誉扫地,阻力增大,应由行政技术层面解决的议题转化为道德层面的问题。而变法派在后一层面上与反对派相比,立即陷于劣势,变法的前景也就不言而喻了。

以王安石为代表的变法派最大弊病,就是只看重死的法制,而忽视了活的人事。他有一个理论:“善吾法而择吏以守之”即完善法制是第一位的,而后只要选个官吏去执法,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与此相对,司马光也有一个理论:“苟得其人,则无患法之不善;不得其人,虽有善法,失先后之施矣。故当急于求人,而缓于立法也”即人治是第一位的,用现在的话说,干部队伍的建设急于法令制度的创立。两人各执一词,各有其合理因素,这与近来讨论中国改革到底是制度决定论还是文化决定论似有一种对应性。正确的路向应该是既重立法,也重用人。所以我们现在反腐行动是非常重要而且必要的。廉洁的人才不仅仅是推行改革的重要动力,也是维护改革成果的保障。

六、结语

文化市场改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重要方面,王安石变法是中国社会的政治改革,有经验也有教训。因此,通过对王安石变法的研究和探讨,能为我们社会主义文化市场改革提供重要的启示的经验。endprint

猜你喜欢
王安石市场经济
以谜猜谜
北陂杏花
梅花
市场经济下公共管理制度的创新研究
论经济法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法律地位
商务部:美方认定中国为“非市场经济国家”严重歪曲事实
关于对市场经济的认识
初夏即事
论市场经济行为的善恶原则及对传统道德的印证
重用懂得市场经济的英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