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月琴办学校

2017-11-27 08:49张仁衮
百年潮 2017年11期
关键词:子弟学校罗荣桓师生

张仁衮

林月琴,安徽省金寨县南溪镇人,开国女大校,罗荣桓元帅的夫人。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她将自己大部分精力倾注于办教育,将伟大的爱倾注给革命后代,大家都亲切地叫她“林妈妈”。

组建四野子弟学校

1947年5月,罗荣桓身体状况日渐好转,从苏联回到国内。林月琴照顾他的任务减轻了,便向组织提出给自己分配工作。第四野战军政治部打算安排林月琴担任组织部副部长。罗荣桓知道后,对她说:“现在各机关、各部队留守处都有许多娃娃,没地方上学。你可以去办一所子弟学校,这既能解决前方干部的后顾之忧,又关系到培养革命后代,是很重要的事情。”罗荣桓说,如果做什么“长”的话,你就做个子弟学校的校长吧!林月琴毅然挑起了办学的重担,决定办一所包括保育院和学校在内的子弟学校。

战争年代条件简陋,生活十分艰苦,林月琴带领大家白手起家,自筹教学用具,并将各留守处的家属组织起来,有文化的选做教员,没文化的当保育员和炊事员,还为学校配备了医护人员。很快,东北民主联军南岗干部子弟学校成立,学校利用一栋二层灰色的俄式洋楼做教室,因隶属东北野战军总部,后改称为四野子弟学校。

学校成立后,林月琴带领全体教职员工尽力改善教学质量和师生生活条件,只要是关系孩子们的事儿,不论大小,她都挂在心上。课余时间她与孩子们聊天、做游戏,与老师们一起为孩子们洗涤缝补……她以一颗慈母心,将满腔的爱倾注在孩子们身上,使他们的父母能在前线全身心投入战斗。四野子弟学校随着部队辗转迁移,后发展成为广州八一实验学校。

创建军委子弟学校

新中国成立之初,解放军实行全员供给制,部队子女的教育成了一个大问题。林月琴根据组建四野干部子弟学校的经验,向军委总干部部提出建议:创建一所寄宿制的干部子弟学校,解决军人的后顾之忧。这一建议很快得到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批准,并将办学任务再次交给她。

在学校的选址上,林月琴亲自到北京城四处考察,最后选在北京西郊。在建校方案上,林月琴请来建筑大师梁思成给予指导,学校的教室、图书室、食堂、宿舍由长廊串联,风雨无阻。在教师招募上,当时年轻军官和知识分子很多人不愿意到学校工作,认为如果当了小学教师,就无法驰骋疆场、报效祖国。林月琴到处去做大家的思想工作,对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一位年轻的优秀女军人,在海军杂志社工作,当时正赶上有机会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专业进修。林月琴做她的思想工作,说:“军委决定办的这所学校,招收的学生都是军队干部的子女,他们的父母在旧社会多因家庭贫困,受剥削压迫,上不起学,没有文化。现在革命胜利了,我们的国家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各行各业都需要有文化、懂科技的革命接班人,所以,都希望把自己的子女培养成才,为社会主义建设作贡献……为办好这所学校,我们要在海、陆、空三军中挑选最好的、德才兼备的年轻同志来当教师,应该看到,能在这所学校当老师,那是很光荣的。”这位女同志后来说:“林校长情真意切的话语,句句渗透着这位革命军人对革命后代的深情,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办好这所学校的信心,她的话深深打动了我的心。”经过辛苦的工作,在一年的时间内,林月琴调集了教师300人左右,学校于1952年9月建成开学,张爱萍上将亲自题写校名:新北京十一小学。

倾注所有 一心办学

林月琴对新北京十一小学倾注了全部的心血。她外出办公从不在饭馆吃饭,也不陪吃,尽量节俭,但为了师生却舍得花钱。当时,组织上给老师的生活费就几块钱,只够买些牙刷、牙膏之类的基本生活用品。林月琴就自己出钱,请年轻老师们周末逛逛公园、看看戏。一次,几个年轻老师与她闲聊时流露出想看话剧,没想到几天后,林校长就送来了戏票。为了让老师们安心看戏,不必为赶车而提前退场,她还特意安排看戲的老师当晚住在她家。平时听完老师的课,林月琴会亲自给老师倒一杯水,说:“你先喝水,你辛苦了。”大家感觉心里热乎乎的。她经常深入学生宿舍、食堂,查看孩子们的生活。她上班时常带个篮子,里面有她亲手做的家乡小吃,有时是包子,有时是小馒头,有时是糕点,送给那些烈士子女或因上课来不及吃早餐的老师。由于学校位于郊区,交通不便,为了便于组织学生的校外活动,林月琴将配置给校领导的小轿车换成大汽车,自己拖着长征过草地时患上风湿病的腿,坐公交汽车上下班。当时,学生供给标准低,为了让孩子健康成长,她多方争取增加学生伙食标准,为孩子添加衣物。在她的影响下,新北京十一小学的老师们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孩子。师生朝夕相处,老师视学生如子女,学生敬老师如父母,学校是师生温馨的家。

1955年,为了照顾带病坚持繁重工作的罗荣桓元帅,林月琴被调回解放军总政治部,离开了热爱并为之呕心沥血的学校,但她始终关心学校的发展,支持学校的改革,参加学校的重大活动。“文化大革命”期间,林月琴也受到严重的冲击,身处逆境,但她仍十分牵挂十一学校,经常到学校看望师生们。改革开放后,林月琴年岁已高,她仍十分关心学校发展,经常参加学校活动,为学校发展献计出力。在“十一人”心中,林月琴是他们永远敬佩的林校长,也是学生们深爱的“林妈妈”。在林月琴教育影响下,老师们为能在具有革命优良传统的新北京十一小学工作倍感光荣,无私奉献,一批批孩子在这里茁壮成长,走向全国各地,走向重要工作岗位。

林月琴十分关心教育事业,离休后积极参加全国中小学优秀教师奖励基金会、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和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的工作,为基金会筹集资金、捐款捐物。她还参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法》的制定工作,为我国教育和社会公益事业全身心奉献着。

1992年,十一小学40年校庆,数千名校友怀着对母校的爱,向母校捐赠了以林月琴校长为原型的汉白玉雕塑《园丁》,镌刻在雕像底座的铭文这样写道:昨天,这里的园丁曾用心培育了我们;今天,我们将《园丁》作为生日礼物献给母校。endprint

猜你喜欢
子弟学校罗荣桓师生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三线建设时期的子弟教育需求与师资供给
通城起义:罗荣桓元帅之路第一功
外来务工子女教育现状与其家庭教育关系的调查研究:以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红山外来工子弟学校为例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
北京市打工子弟学校的生存状况浅析
玉环县保障外来民工子女就学
罗荣桓与萧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