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绿色发展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和有效方式,是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任务。近年来,江苏省在推进绿色发展进程中取得了一定成就,同时在能源消费结构、循环经济运作模式等方面遇到一系列发展困境。如何改善省内能源消费结构、建设循环经济有效运作模式、推进绿色创新健康发展,成为江苏发展绿色经济亟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江苏省绿色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
产业结构升级凸显。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江苏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0116.4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988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2043.6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4084.8亿元。能耗和废物排放较低的第三产业比重明显上升,实现了“三二一”产业格局的根本性转变。而在第二产业中,2015年统计数据显示,省内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已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0.1%,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9.4%,显示出全省制造业正逐步向产业链中高端演进。
节能减排成效显著。统计资料显示,2005年至2010年江苏省能源消费总量年均增长11.36%,而2011年至2015年间增长率则降至3.25%。全省每亿元GDP所排放的工业废水由2005年的14.29万吨下降为2015年的2.94万吨;每亿元GDP所排放的工业二氧化硫从2005年的65.59吨下降为2015年的11.91吨;每亿元GDP所排放的工业固体废弃物从2005年的0.29万吨下降为2015年的0.15万吨。
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升。统计数据显示,江苏省每亿元GDP所消耗的能源从2005年的0.92万吨标准煤下降为2015年的0.43万吨标准煤;每亿元GDP消耗水从2005年的8.32万吨下降为2015年的2.32万吨;每亿元GDP消耗电从2005年0.039亿千瓦时降低为2015年的0.023亿千瓦时。从这些数据的变化可以看出,近年来江苏省在资源利用效率上有了明显提升。
生态环保建设水平提高。一是在环境治理投资方面,省内工业污染治理项目投入由2005年的38.95亿元增长至2015年的62.17亿元。二是在当年完成环保验收项目环保投资方面,2011年省内投入为194.2亿元,2015年则达到了438.2亿元。三是在生态建设方面,省内城市绿色面积2005年为18.91万公顷,2015年增长到27.4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也由2005年的7.54%增长到2015年的22.5%,生态建设水平大大提升。
二、江苏省绿色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数据显示,2005年至2015年十年间,江苏省能源消费中原煤占总能源消费量的比重始终徘徊在78%左右,导致碳排放总量居高不下。究其原因,是因为重化学工业依然占据了全省工业行业的主要地位。该行业对能源需求巨大,而当前国内与省内新能源利用成本高且未实现规模化利用,无法满足相关行业的动能需求,致使省内低碳绿色经济发展受到制约。
循环经济运作模式缺乏。由于废物综合利用当前在性能和价格上不占优势,导致循环经济运作模式不是现行市场经济条件下省内产业的必然选择。同时,循环经济建设需要前期规划设计,需要政府和企业紧密配合。但省内各地区循环经济的实践很少根据自身产业特点进行顶层设计,而且缺乏一个能够协调各部门的管理机构进行统筹管理。因此在尝试建立循环工业园区时,不少地方多是简单模仿其他地区的已有做法,使得相关园区的循环经济因脱离地方发展实际而难以顺畅运行。
绿色经济创新发展趋势受阻。课题组长期考察发现,江苏粗放式的经济发展特征限制了绿色经济的创新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绿色发展理念未深入人心。如省内厂商、利益集团与民众对于既有能源体系、技术体系和生产方式产生了路径依赖,自发进行绿色创新的动力不足。二是绿色市场不够开放。具体表现为先进技术、创新人才、绿色金融等绿色经济创新发展要素在省内的自由流动受阻。三是绿色创新通道不畅。主要体现在省内有关绿色创新的政产学研合作模式有待进一步协调和推广。
相关政策法规不够完善。一是当前省内关于低碳发展和气候变化的立法体系不够完善,而且在执法过程中相关法律之间的冲突协调机制不够健全,法规可操作性不足。这些不足导致违法风险低,节能减排暂时无法完全成为市场主体的自觉行为。二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政策尚不完善,如对节能节水产品、低油耗低排量汽车以及发展节能建筑等财税扶持力度远远不足。
三、进一步促进江苏省绿色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改善能源消费结构。一是要进一步推动能源结构变革,着重发展水电、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逐步形成以清洁能源为主导、以化石能源为辅助的能源供给体系,并将特高压电网发展列入能源发展规划。二是要推动能源技术革新,加大对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科研投资,以低碳技术的应用、创新和扩散为重点,加大对省内企业能源科技投入,实施节能减排技术更新改造。三是要推动能源消费革命,建议先控增量、后减存量,对新增的化石能源消费量进行控制,逐步减少既有化石燃料需求量,优化绿色制造体系,降低高耗能产业比重。同时积极推广新能源汽车。
建设有效的循环经济运作模式。一是要建立基于资源全部成本的完全价格体系,通过税收理顺原生资源与可再生资源的价格关系。二是要发展废物代谢网络,塑造生产循环链,将生产中流失的物料或废料重新引入生产流程。三是加强顶层设计,由政府主管部门对所辖企业进行废物代谢网络调研,建设生态工业园,促使企业在发展横向耦合和纵向闭合关系的过程中向生态园集聚。四是招商引资中重视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和网络,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生产共生组合。五是建议结合特色小镇建设,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导向,规划建设条例清晰、功能复合、宜产宜居的循环小镇以促进全省绿色经济发展。
推进绿色创新健康发展。一是从强化绿色创新发展理念着手,通过政府引导提高民众对绿色产品的偏好,从而拓展企业进行绿色创新发展的空間。二是要由政府引导,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展开政产学研合作,让科研机构帮助企业攻克绿色创新难题,以降低绿色创新成本和绿色产品生产成本,缩小绿色产品价格与普通产品价格的差异。同时,加强政府约束,增强民众环保意识,建立起江苏绿色创新的内生动力。
构建绿色经济发展配套机制。建议从政府、市场、政府与市场合作、区域间协调等四个方面入手,着力构建江苏省发展绿色经济的配套机制。一是政府应构建政府决策机制、执行机制、监督机制,并加强机构间的政令协同。在制定推动相应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时,必须将绿色财税政策和金融支持政策考虑在内。二是市场应注重完善资源产权、排污权以及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监管交易市场正常运行,增强金融创新能力。三是在政府和市场合作方面,建议通过设立政府性投资基金推进PPP项目,在政府适度引导下,合理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四是在区域间协调方面,应尽快建立区域间生态补偿机制,完善区域间环境联防联控机制,以统筹省内区域绿色经济的发展。
〔本文系东南大学徐盈之承担的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江苏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研究”成果〕
(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供稿)
责任编辑:刘志刚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