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黄柳
新理念新引擎 中国骨科黄埔焕新颜
文/本刊记者 黄柳
从骨科立院发展到学科齐全、各项实力凸显,天津医院完成向大型综合性医院和区域医疗中心的华丽转身。
天津医院是近代史上我国第一家骨科医院。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北京协和医院被迫停办,张纪正、方先之、柯应夔等原协和医院医师来到天津办医。其中,方先之于1944年创建天津骨科医院,为天津医院前身。
时代变迁,在经历归并、独立与新建后,1965年医院正式启用现址,并于1972年定名为“天津医院”,为当时亚洲最大的骨科医院。
以国家重点专科骨科立院,较为完善的亚专科体系;主办《骨科通讯》等学术刊物;400张床位的规模,自办假肢厂构建的“产学研一体化”……上世纪60年代开始,天津医院一直是全国骨科医生的培训基地,全国范围内在这里接受过培训的医生超过5000名,第一批学员中诞生过一位院士,医院在业界享有“骨科黄埔军校”的美誉。
“在信息相对闭塞、医疗资源贫乏的年代,全国骨科医生的培养、在职教育意义非凡,天津医院发挥了重要的‘领头羊’作用,组织专家编写了全国最早的全套骨科教材,还通过主办三本核心刊物、组织培训夯实这项工作。”同样作为骨科医生,马信龙与记者分享了医院在骨科领域的特殊地位。
作为骨科专家、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常务委员、天津医学会骨科分会主委,马信龙在2008年调任医院院长前,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任副院长长达10年,教学医院、综合医院的管理经验让马信龙认识到,专科医院的发展离不开多学科的支撑。
他举例,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人因骨质疏松引发的骨折中,70%有基础病,高动能损伤越来越多由单发损伤转为多发伤、复合伤,需要多学科综合救治,包括心理创伤康复等也不能忽略,骨科医院需要综合化。他同时看到了当时医院专科化程度不够,亚专科还应细化。“此前专科通常按部位分、按病种(肿瘤、结核等)分,由此导致某些多发疾病如踇外翻,患者无明确就诊去向。”马信龙介绍,专业再细分在他上任后迅速展开。
天津市创伤急救中心以天津医院为依托,以医院重点的创伤骨科为例在细分过程中则按解剖部位(髋关节膝关节、足踝、矫形、上肢、骨盆)进行了划分,设置11个病区,“除骨盆外,其他五大专业各设两大病区,目的在于从内部形成竞争态势。”马信龙举例由以往只注重创伤,向病的转变,此前踇外翻就医“困难”的问题迎刃而解。
骨科诊疗的提升,影像科室的重要性更胜一筹,对此马信龙也应用了类似的管理智慧,他介绍,“将放射科一分为二,竞争之下,医技为临床服务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被完全调动了起来。”
专科细化、内增动力的同时,综合化的努力在2012年迎来了新契机。同样为原协和医师在40年代创建,综合性的天和医院被并入天津医院,学科得到进一步充实。当前,在保持两院原有学科优势、学科特色的基础上,实现优势互补,形成了骨科、创伤急救、血管外科、老年医学、康复医学等学科特色。合并后,医院主办的核心期刊数升至5本,其中《Orthopaedic Surgery》为SCI收录期刊。
天津医院完成向大型综合性医院和区域医疗中心的华丽转身。
天津医院作为市区内唯一空中救援基地医院正式通航备勤,实现了本市立体应急急救体系。
天津市创伤急救中心以天津医院为依托创新发展。
2015年,主院区16万平米建筑面积的新医院投入使用后,在天津市创新开展了引进社会服务模式的住院患者无陪护和营养治疗包餐管理模式,极大地解决了患者一人住院,一家人轮流陪伴,工作与照顾亲人难两全的现状。实现无陪伴以来,患者的入、出院,住院期间的各项检查与手术接送等,均由医院陪检中心派专人协助完成。医院营养食堂对所有住院患者实行一日三餐的“包餐制度”,使患者在住院期间不需要家属送饭。菜品丰富、营养均衡,并提供回民餐、糖尿病餐等满足患者的多样化需求。
院长马信龙还在全院推行以人为本的疼痛管理,让患者在没有痛苦、没有恐惧的环境下就诊、检查及治疗疾患,使患者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就医费用,缓解医患关系,达到术后快速康复的目的。
为加强医疗质量管理,提升现代化医院精细化管理机制,在天津市率先实施了医院管、办、监督分离的管理模式,完善了精细化的闭环管理。
医院新体建筑在本市首次采用医院轨道小车物流传输系统,极大地降低了庞大的人工运输队伍所浪费的时间成本、电力成本、医院资源成本等隐形成本。
马信龙瞄准医院发展的未来,力促天津医院与天津大学签署全面合作协议,医院日前正式挂牌“天津大学天津医院”,综合科研实力和学科水平将迎来更大的提升空间。
△ 天津医院院长 马信龙